kanverst 发表于 2019-6-16 13:38
谢谢补充,控制出漆量这个操作真的要等有新装备才能体验,现在都是直接扳机拉到底,有时稀释不够的情况下 ...
关于水漆光泽问题,我又做了个实验。这回对设备没有那么严苛了,0.4德国笔气压在2bar左右。
结论是:水漆光泽度不足的主要原因,不是干喷,而是
白化。
实验使用的涂料是历来号称难用的郡士N,光泽透明和光泽透明蓝按1:1混合成原液,再将原液和T314喷笔稀释剂按大约10:3混合。喷涂在镜面不锈钢勺子上,以便观察漆膜状态(透明色很容易看出内部的情况)。
通常来说上述稀释度喷涂非常困难,很容易就堵笔,所以要进一步添加稀释剂类物质。这回没有再继续添加T314稀释剂(事实上继续加到1:1也容易堵笔),而是加下面三种:
1、郡士N配套的T302/T303稀释剂。郡士官方声称该稀释剂相当于“缓干剂”,可显著延迟干燥,减少堵笔。推测其有效成分为可与水互换且比水更难蒸发的有机物,或可抑制水蒸发的有机物(例如甘油)。
2、田宫X20A水溶性涂料稀释剂。该稀释剂近一半的成分为丙醇、丁醇,属于可与水互换且更难蒸发的有机物,其作用应与郡士T302/T303稀释剂相似。
3、AV漆喷笔稀释剂。成分不明。功效后面会做出推测。
实验结果(编号与上述添加剂对应):
1、显著白浊化,无光泽,表面有明显颗粒感;
2、同1;
3、轻微白浊化,光泽度略不足,表面有轻微颗粒感。
分析:
郡士N属于水性乳胶漆,涂液性状为油性液体粒子经乳化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液。其成膜机理如下图所示

成膜包含三个阶段:
1、水蒸发,油性粒子逐渐接近;
2、水继续蒸发,油性粒子靠近后开始融合;
3、油性粒子彻底融合,有效成分形成完整涂膜。
一旦进入2阶段,水性乳胶漆涂液会变得与油漆涂液类似(油性物质为主,“夹杂”水分)。若此时水分无法如期蒸发完全,在油性粒子融合之后仍然残留,则水滴将被封在涂膜内,与油漆的白化原理一样。
郡士T302/T303稀释剂与田宫X20A稀释剂,皆具有延缓水分蒸发的功效。尽管该功效可显著缓解堵笔(喷涂时涂料无法跨越上述的成膜阶段1),但也会使水分(或水的替代物)长期存留于涂液中,造成白化。
郡士T314稀释剂,根据其性状推断主要有效成分为界面活性剂,其作用是使乳液中的油性粒子长期维持分散状态,延缓其接近与融合,从而为水的彻底蒸发争取时间。但是使用T314稀释的涂液,在喷涂使极易出现“结露”的现象,即喷涂一层之后,涂布的涂液表面会形成细小的水滴,接下来再喷涂会出现附着不良(缩孔)的问题,严重则白化。结露的机理是涂布后稀释成分快速挥发大量吸热,被涂物迅速降温变成空气中水分的“冷凝器”。虽然该问题可通过事先加热被涂物缓解,但挨个加热塑料零件没什么可行性。据此,T314在设计上又有点走极端,试图让涂液迅速跨越上述成膜阶段1,这可能是为了维持所谓快干效果(阶段2、3延缓了,阶段1抢时间)。
AV漆稀释剂几乎没有“结露”现象。一旦多加,涂膜会长期维持“柔软”的状态,很难干透。因此推测其功能是显著延缓乳液中油性粒子的融合,从而为水的彻底蒸发争取时间。
油漆防白化的方法是添加缓干剂。油漆缓干剂是在涂膜固化后期发挥作用的,也就是最后剩下的溶剂。水漆也有缓干剂,但通常说的水漆缓干剂并非固化后期发挥作用,反而是在前期发挥作用(延缓水的蒸发),实际上和油漆缓干剂机理完全不同(当然一般胶佬根本分不清,乳胶漆成膜原理远远超出一般胶佬所能理解的范围)。对于水漆而言,和油漆缓干剂机理类似的添加剂被称作“喷笔稀释剂”。
对于AV漆而言,凝胶状的缓干添加剂、喷涂用的流动改进剂,都属于类似郡士T302/T303稀释剂、田宫X20A稀释剂的物质,可显著延缓水分蒸发,的确能缓解堵笔,但极易造成白化(最极端的是AV漆聚氨酯保护漆,加流动改进剂会迅速变成白浊膏泥),极不推荐添加。如果设备达标,超量加所谓“喷笔稀释剂”即可。
目前这些模型用水漆,都为迁就胶佬的设备搞得乱起八糟,郡士N尤甚。胶佬设备不好,为了能喷出来,稀释剂里面要多加水或水的替代物以降低粘度;水或替代物多了,涂布后容易流挂,于是又设法让其快速挥发,结果吸热结露。其实水漆要治本,就是少用水;少用水粘度高,所以要换设备,工业上都是这么搞的。
不过目前模型用水漆已经被搞成这样了,也只能先接受。后续我还会继续研究如何解决,包括喷笔稀释剂的添加比例,或者试试能否把稀释剂里面的水“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