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aptonblaed 于 2017-12-4 14:39 编辑
武装

3-barrel 35mm Machine Gun/三连装机关炮

MS-07B型的左手五连装机关炮向来是该系列的一大诟病所在。
虽然这部分的火力强大,不过由于弹仓纳入了手腕内部,影响了容弹量与临场补给,加上维护难度高——最重要的是牺牲了机械手的通用性。

因此,本机在设计主武装时首先就废弃了五指机关炮,恢复到原先的普通机械手状态。
正式编号为ZMP-54F3的三连装格林机关炮是一款可拆卸式的实弹火炮,外形相当简练。为了减少持续射击时的负面影响,而在炮管上加装了套筒。另外,也有配备有专用的瞄准镜,辅助射击提升精度。

相比起75毫米口径的五指机关炮来,三连装格林机关炮的口径虽然只有35毫米,但射速更高了,穿透力也更强,连射时弹着密集,能够发挥强大的火力。而且武器本身小巧轻便,非常容易操作。

Gatling Shield/加特林盾

称得上是本机最大特征的加特林盾,是一款由大型加特林机炮与盾牌组成的重型武器。

为了能够匹配这款加特林机炮,本机的专用盾牌也特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小型化修改。

加特林机炮装设在整具加特林盾的前端,由弹链式给弹的方式运作。收纳弹链的大型筒形弹匣则悬挂于炮身下方,由于容弹量非常可观,目标明确的话持续连射所输出的强大火力,完全能够给予广域性复数目标以毁灭性的打击。

当本机与敌人的接战距离还达不到进行格斗战的范围时,大型加特林机关炮就会派上用场,凭借极高的射速与充足的弹药量令这款重武器能用于肉眼可视范围内的火力投射。

当弹药耗尽,亦或是战况发生变化时,可以直接将加特林机炮卸载抛弃,借此减轻机体的负担。

凭借这款加特林机炮,本机得到了攻击范围更加宽广的射击能力。而07B型的一大遗憾,在本机身上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加特林盾系统的另一部分,就是主要用于防御的盾牌了。一年战争早期,公国军MS就已经将盾牌列为标准配备了。
不过渣古系的肩盾由于固定在肩部,可动范围不高,运用上相对来说不灵活。

老虎系在吸取了渣古系的经验教训后,将护盾改为独立手持的附加装备。
本机的护盾在07B型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简化,废除了内侧握柄,无法独立手持,且为能融入加特林盾系统,采用的是比过去的老虎系护盾更小一号的盾牌。

当弹药耗尽,亦或是战况发生变化时,可以直接将加特林机炮卸载抛弃,而护盾则由于采用了独立的固定具,依然可以保留下来,通过固定插栓与三连装机关炮相连接,继续为本机提供必要的防护。
本机的护盾依然采用跳弹性极佳的斜面设计,内侧追加固定具的设计令尺寸超规格的电热军刀有了容身之所。

在重力环境下由于存在植被、掩体的关系,MS上半身相比起下半身来更容易遭到攻击。本机的护盾承担了保护上半身的职责,完全能够耐住联邦制100毫米机枪的直射。
Heat Sword Type DⅢ/ DⅢ型电热军刀

在当时,已然开始陆续投入实战的联邦制MS,其所运用的光束军刀对于公国制MS来说,是一大威胁。

虽然老式的电热斧在升级了刃部加热技术后,也能轻易将钛合金陶瓷装甲切开。不过在胜负取决于谁先把谁斩断的白刃战中,显然光束军刀要比电热斧的优势大得多。

本机继承了老虎系一贯重视MS格斗战的理念,采用了刀刃宽大的电热军刀作为格斗武器。

虽说,本机在设计上重新回到了泛用型MS的道路上。不过,这个前提是不能有损老虎系一贯的高度格斗能力。

所以本机在设计修改时,将兼顾格斗能力与泛用性作为了最优先目标,应此运用而生的就是DⅢ型电热军刀。

相比起试作感浓厚的βⅣ型,DⅢ型电热军刀更为厚重,并且不再用记忆陶瓷微粒发热成型来制作。

因此,DⅢ型的刀身硬度更高,即便作为一把毫无特殊功能的大刀片子,也是绝佳的格斗武器。

这种改良既避免了反复加热缩短军刀的使用寿命,又能在加热功能故障时保证军刀依然能够发挥作用。

在不使用的时候,电热军刀可以收纳于盾牌内部,从顶部插入固定架里收纳。
Heat Wire/电热鞭

本机与07B型一样,在右腕部装设了电热鞭。不过由于早期版本的生产效率低下,运用难度较高,整备性差,成本还无法控制。

因此,电热鞭这一武器式样在本机上发生了变化。原先腕部的电热鞭射出装置被移往了右前臂内,作为保护,于暴露在外的电热鞭前端上加盖了一层装甲。
电热鞭本体细径化电缆化后刚性适中,全长达到17.5米,射程更远,射速也得到了加强。

虽然运用上无法再像初代版那样对目标进行缠绕、切割之类的攻击,但小型化提升了命中精度。鞭前端追加有磁力装置,命中目标后三枚钩爪展开加大了接触面积,增强吸附力。

本机的改良型电热鞭的破坏力虽然不如初代的那么直接,主要是依靠传导电磁脉冲的攻击来瘫痪敌人的电子仪器。另外,本款电热鞭的强度足够支撑本机70吨的重量。

大战末期,公国远东方面军中就有技术老练的王牌驾驶员将本机电热鞭当做攀爬钩爪,发动了令联邦军官兵惊愕的三次元机动的实战记录。

本机将MS-07B型的内藏式武装修改为外挂式的做法,一方面提升了泛用性,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更坚韧的整体刚性。

某些层面而言,这种做法违背了07B型当初的设计理念。不过本机在实战中斩获的战果充分证明了这种开发思想的正确性。
本机内部结构和基础设计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在“统合整备计划”的影响下,本机的完成充分反映出当时公国军成熟的科学技术。这些优异的设计令本机成为高性能陆战MS的代表作。

以高机动性为本钱的本机,在远东战区的款山基地攻防战中,凭借强悍的格斗能力展现出击落重型战斗机、单机歼灭了联邦军先行量产型钢坦克部队的强大战斗力。

不过,格斗战需要非常精熟扎实的驾驶技术,能够让本机发挥出100%性能的优秀驾驶员并不多。因此,本机虽然在运用性方面取得了优异的弹性,却难免成为一台需要老练驾驶员才能驾驭的机种,这也正是本机唯一的遗憾吧。

————————————————————————————————————————

HGUC从116号的新安洲起,吉翁系终于也有了握拳手。

三8系列的B3老虎,和F2型渣古一样,都赶上了好时代:


武器配件齐全,结构扎实厚重,外形忠于设定(感谢有个帅设定),360°无死角的高颜值。

唯一的遗憾是可动不高。

这款套件我做第二次了。第一次就是太相信软质动力管的韧性、太迷“可动极限”,结果玩太嗨把动力管弄断了。


无解,当时还不知道有补件这一说,于是郁闷了很久之后,重新再做了一次。

2010年是一个有趣的年份。在这一年里,独角兽大热,几乎霸占了HGUC所有的套件化份额。

但在这时候,却穿插了好几套三8系列的套件。相比起一片大好的吉翁系,联邦系却参差不齐(有靓仔特装型,也有短腿吉姆改)。

ZZ也是这个时候套件化的,对我这种尸站党来说只有双眼贴纸很不满(手拙贴不好)2333。

逆袭与独角兽系列的全面套件化,也是HGUC全面涨价的开始,一直到2年后才稍稍回落。

这一时间小型机又悄悄开始浮出水面,诞生了诸如F91、W等优秀的套件。

值得注意的是,财团B在那时已然有统一关节设计的想法,并且已经露出了端倪。不过,没有2015年的新生系列做的那么明显就是了。

也许,B3老虎延迟个5年的时间再套件化,可动性会提升不少。不过,就算是后来新生的B型老虎,我拿在手里也不敢过度把玩。毕竟过度相信财团B的官图,十之八九会出事23333。

这里又要老生重谈一下了,关于拼装部对可动的执着。

试想一下也知道,相若比例之下塑料套件是永远不可能赢得了成品R魂的。

硬质PS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比POM更耐磨更理想。别的不说,像我这种曾经的塑料套件拥护者,在玩过最近几款套件后,扭头就去某宝搜同款成品,就很说明问题了。

对了,铁魂的最强最帅等得心焦。我已经不耐烦HG新生那易松的翅膀了。
唉,像我这种屌丝玩家成天替财团B大佬操碎心,真是多此一举23333。
再来谈谈最近玩上瘾的EMIA吧。

港真,经历了上次痛苦的拆盒风波后,我几乎就不想再试这个系列了。
固!定!铁!丝!真!多!!
体现诚意也不用在这地方猛使劲吧23333。

老虎在一年战争期间一共有200台的产量。相比起同样是陆战MS的J型渣古Ⅱ,这数字真不算多。哪怕是吉姆出现后,吉翁的MS数量迅速下降,高层也没觉得这是MS战性能太差导致的,还是一门心思生产渣古。

领导的心思真是难以揣测。
EMIA这款老虎,充分体现了一台擅长格斗的MS该有的可动性2333。
这款的局部并没有像稻妻勇士那样松垮垮的,倒真是出乎我预料了。毕竟老物了,出现怎样的问题都不奇怪。

电热军刀的材质还是很合我胃口的。刀刃与刀柄也做了独立分件化,材质硬度也足够,不会像MIA那样软乎乎。
港真,我不太喜欢HG新生那种全透明的特效件。毕竟剧中不管是电热军刀还是光束军刀,刀刃都不是透明的。

2004年发售,1800円。我看了下,2004年推出的HGUC塑料套件平均定价约为1822円。
虽然掺杂了例如重高达和G战机这种重量级产品,但那年头定价大势基本上在朝着1500+的势头大步猛进了(更何况还有当年大热的种命系)。

还算可以接受的价位吧,省了拼装、涂装、渗线的功夫。EMIA的尺寸还比普通MIA大一点,大概比最近的啊你妹系列矮1~1.5厘米左右(不过实际感觉可就不止这1厘米了2333)。

那么这一期也到此结束了,感谢各位的观帖
最近又开始降温了,大家要多注意防寒保暖
那么我们下一期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