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aptonblaed 于 2018-2-22 11:22 编辑

人类进入宇宙世纪(Cosmic Era)后,通过大力开发外太空(建造宇宙殖民卫星、开发资源型小行星等),令作业用动力外骨骼技术得到蓬勃发展(MS雏形)。

CE·53年, “乔治·格伦暗杀事件”发生后,反调整者情绪高涨。紧接着的“Mandelbort号事件”(一支从南美运载粮食的货物船团被灭,数百名调整者死亡),让地球与PLANT的紧张关系飙到了顶峰,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有鉴于此,为了对应随时都可能爆发的军事冲突,原本是纯政治性社团的组织“ZAFT”解体再编成,与PLANT的警察保安组织合二为一,组成了日后PLANT的军事组织“ZAFT”。
中子干扰器被大量散布到地球,能源危机爆发

PLANT内部秘密展开了本土防卫用机动兵器的开发,他们的主要对手(这时候可以说是假想敌吧)是军事力量处于压倒性优势的地球联合军,主要运用宇宙空间作战用的机动装甲(当时主力MA依然是米斯托拉,尚不是后来的梅比乌斯)。
MS的出现,也导致了两款联合主力MA迅速的新旧交替


技术人员就以在宇宙空间中运用为前提,提出新型兵器应有更高的机动性、运动性,更强大的火力、整备性、续航性等等开发指标。由于当时作业用外骨骼技术已经相当之成熟了,并开始逐步渗入到了军事领域,于是自然就被开发团队纳入了深入军事实用化的改造项目之中,最后得到的就是Mobile Suit。
MS的最初型号即是“ZGMF”,全称是Zero·Gravity·Maneuver·Fighter,无重力用机动战士(战机),由MMI军工负责主要生产。
CE·69年,MS的存在首次公开,并且在军事行动中屡屡以少胜多,对MA的击坠比经常能达到1比5(甚至是6)的夸张程度,可以称得上是当时横扫战场的战争女王了。

不过,随着战事的推移,愈发不利的局面逼使地球联合军不得不求助于奥布曙光社,联手秘密开发出了新型MS(GAT-X系列),并且迅速以试作机为原型进行量产化修改。
CE·71年5月25日在巴拿马攻防战中,联合军正式投入了以GAT-X系列为基础的量产型MS“强袭短剑”。
配备了光束步枪、光束军刀以及耐光束护盾的强袭短剑在性能上几乎全面超越了ZAFT的主力机种GINN、西古(火力、机动力优于GINN,不过防低,量也少),ZAFT军在与联合军的较量中已经渐渐显得力不从心了。
原本被称之为杰作的GINN,几乎是一眨眼之间就沦落到了旧式机的窘境。

与此同时,原本说好的次期主力机种“盖茨”,却因为要导入小型化光束兵器技术,交货时间大幅推迟。在当时,ZAFT军服役的MS正是处于这种青黄不接的窘境。
军方高层经过慎重的考量,为了延长GINN的使用寿命,来填补盖茨尚未列装的空档,最终提出了两种临时过渡方案:ZGMF-1017M高机动型GINN,以及ZGMF1017AS突击护甲型GINN。
突击护甲型GINN,相当于决斗尸装版的存在

两者的理念,均以既有机种为基础,通过追加装备(武器、护甲、推进器)进行综合性强化,令性能已达到极限的旧型机得到重生,重新焕发新活力。
突击护甲型GINN的设计也同样运用于决斗高达的突击尸装、西古的强化方案上。不过由于诸多因素,实际上本款机种并没有得到重视,产量十分稀少。
高性能机种都是雄花,美丽,但不会结果。



而早在大战初期,高机动型GINN就已经出现。直接在普通型GINN的基础上追加强化组件,再通过升级操作OS等处理方式。这个方案的主旨在于,为了令旧型机能够适应日益增长的高强度高机动作战环境,需要以全面的增加防护装甲、大量的对各部位进行高机动推进器的追加、以及使用新型喷射引擎来满足。
頭部

当年在设计GINN的头部时,采用了可谓相当独特的独眼单轨取景器的设计。这是为求在漆黑诡秘的宇宙环境里,“独眼”能够制造出令敌军恐惧的凶恶气场。实际上,根据后来的联合军生还官兵的描述,这一看似颇为幼稚的想法实在是相当正确的。

高机动型GINN针对头部的修改,主要是在独眼取景器之上、相当于上眼皮的位置、头盔帽檐的底部追加一圈装甲。

GINN系最大的特征,就是脑后的大型翎羽式头部通讯天线板,非常有旧时代中世纪的骑士风格——高机动型GINN将这一部分的形状稍加改动,并且在更换了主天线板设备之后还增设了辅助天线板。这样一来,改良后的机体就能够在高强度作战中更好的进行情报沟通,以及数据链交换等操作了。

装甲与推*装置

拆了背包的后背图,实际上与普通型号几乎没有区别

在开战初期,GINN的主要对手是联合制的米斯托拉和梅比乌斯之流(通过更换武装,也可对应战舰、要塞等巨型目标)。因此,为追求极致的空间机动性与运动性,笨重的盾牌显然是不予考虑的。
事实上以当时传统武器的火力,MS也远没到被迫携盾上战场的地步。即使到了西古的时代,顶着前线官兵对MS防护能力的诉求压力,ZAFT的技术人员依然固执地认为MS没必要被多余的盾牌拖了后腿。为求妥协,勉强在西古左腕三连装大型火神炮之上追加一块小型防护盾——实际上很难将其称之为盾,就效能上也远没有达到护盾的标准。
技术高超的王牌驾驶员,也能以佩剑重斩刀来抵挡敌弹,不过难度相当之高,非ACE轻易不要模仿




技术人员的傲慢一直坚持到了大战中后期。战场上突然出现了联合制MS——强袭短剑的身影。
强袭短剑威力惊人的光束步枪和坚不可摧的耐光束护盾震慑了ZAFT技术人员。己方自信的武器无法击穿那层盾牌(甚至无法击穿MS自身的装甲),而对方的武器却能轻易撕裂粉碎己方的躯体。


这让前线官兵一度陷入了绝望,也让技术人员意识到了傲慢的后果。
然而,在设计上已经达到极限的GINN,并不适合再增加手持携行式护盾(除了少数特装机)。为此,技术人员计算了一般情况下被弹受损率最高的几处部位:胸部、肩部和前裙甲,在这些地方追加了厚度可观的强化增装装甲。

同时通过在两肩外侧追加大型高机动喷嘴,换取更高的横向机动力。
另外,在锁骨部位、前裙甲以及脚背处也追加了小型姿势制御喷口,总共8个。

GINN的腿部原有3基推进器,不过这区块保留了相当富余的改造空间,完全可以进一步的挖掘利用。技术人员在AMBAC系统最重要的腿部,重点增设了一对、两组大型推进喷射器。

这种推进喷射器组件,每一组都设置有两个朝向不同方向的外露式喷嘴,以驾驶舱为中心的回旋机动性提高了180%。为了适应这种回旋扭矩,技术人员对机体的各关节也进行了相应的强化,强度有30%的提高。
GINN最主要的主推进单位,位于其背部背包之上,那对酷似双翼的两基喷射引擎。

这种传统的展开式翼状喷射引擎,所表现出来的横向轴线上变换角度能力并不理想。而在当时,战舰等级的推进引擎技术大幅发展,无论是加速性能还是最高巡航速度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且,也放大了作战半径、回旋性能和续航能力。
因此,技术人员直接挪用了这一先进实用的技术,并独立进行小型化改良,使其成为能够装载于MS之上的一款新式引擎:MMI-M729型推进引擎(这一技术,在日后也同样运用在了“流星”的开发中)。

由于采用了新式的推进引擎,将原本背包推进器的设计由展开式修改为了收拢式,完美解决了旧式喷射引擎在横向轴线上变换角度的自由度不理想的问题。
銃

对于GINN的高机动化所进行的以上这些改良,主要是在让机体跑得快、更扛打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对现今(对当时来说)这种高强度高机动的战斗环境的适应力。同时,也间接提高了驾驶员的生还率。
因此,具备如此优秀性能的机体,怎么可以没有一款与其相匹配的强力武器呢?而一直以来,在光束兵器普及之前,前线官兵最钟爱的射击武器就是MMI公司生产的M8A3型重突击机枪了。

实际上在M8A3问世之后,很快就有性能更强的M7S型紧跟着接上。这款服务于ZGMF-515西古的射击武器可以在注重精度的点射和注重火力覆盖的连射之间自由切换,并且可以使用APSV等高性能强化穿甲弹,贯穿力是相当惊人的。

不过由于战斗对象的防护能力越来越强(在面对PS装甲目标时,战斗难度也越来越高),在战斗中耗费的弹药量也越来越惊人。弹匣无法携带更多的情况下,MS的作战时间必然会大幅缩短。

为此,技术人员开始对枪弹的大小下功夫,在争取不降低威力的情况下,缩小口径。最后得到的,就是这一款试验味儿浓厚的概念性武器:JDP2-MMX22试制重突击步枪。

MMX22型比起过去的诸多实弹机枪来,枪身进行了大型化处理,在能够容纳更多弹药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个新的设计:枪身前端下方可固定MA-M3型重斩刀(这是一款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的实体剑了,所以不再多赘述),等于是还原了传统步枪加装刺刀的功能,在必要的特殊情况下,还能将重斩刀射出(在空间有限或是剑身损坏的情况下将其抛弃或是主动攻击敌人)。

步枪前端安装刺刀,在近身肉搏战中也比一般的格斗武器更有威慑力

不需要的情况下,MS可以直接手动拆除


相比起枪身的做大,MMX22型采用的弹头不再是过去的76毫米制,而是采用了新型的27毫米弹。这种新式27毫米步枪弹由于改良了炸药性能,似的无论是穿透力还是爆炸力上,都远超以往的76毫米弹——枪弹口径的缩小,令一次性的携带量得以提高,也就增加了单机的作战时间。
完成后的高机动型GINN,整体由灰色进化为醒目的浅绿色(增装装甲为白色),虽然追加了大量的装甲、推进器,但重量只增加了微不足道的区区1.91吨。并且由于与普通型号的高度共通性,军方完全可以直接使用普通型GINN的生产线来生产高机动型GINN。不止于此,这么一台高端机种对于后勤整备维护要求也不高。一个整备团队完全可以同时兼任普通型、高机动型的整备维护工作,这种喜人的特性大幅放低了保养维护的难度,进一步控制了生产成本。
当然,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相比起普通型号来高机动型GINN的性能在提升了一倍有余之后,对驾驶员的熟练度、战场判断力等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说白了,一般兵是没有能力驾驭这匹悍马的,这款高阶机种的产量也远没到能大量列装的程度。
不过一旦由技能熟练、临场经验丰富的老练王牌驾驶员搭乘的话,必然能够发挥出令人惊异的战斗力。各部队的王牌们尤其钟爱这款机体,以至于在大战末期开始列装盖茨、大战结束更换盖茨R、甚至到了新千禧年系列启动,一部分王牌驾驶员依然坚持继续搭乘该机。
高性能+少数菁英配发的结果,在战争中高机动型GINN的战绩总体上是胜多败少,战果丰厚,自然会得到军方高层的认可。在战后,以继承其特性并进一步全新升级的二型(叛逆的二代目)也得到了开发,当然这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