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aptonblaed 于 2017-10-26 12:57 编辑

MS-14B高机动型勇士
如果没有那则关于联邦军RX系列MS的情报,也许由茨玛德公司倾力打造的MS-09R加大魔,在击败了MS-06R-2高机动型渣古Ⅱ后,就能顺顺利利地正式成为次期宇宙战主力机种了。

在搜集到的情报中,最令军方震惊的,当属火力足以与战舰主炮媲美的光束步枪了。
也正是来自于此的威胁,导致后来的新型MS竞标中,YMS-15惜败于YMS-14。抛开泛用性与生产性不谈,强人是彻底失败在光束步枪之上。
而与时俱进的勇士,自然成为了笑到最后的人

头部

本机与同系列的其它机体一样,在头部搭载了在当时而言顶级灵敏度的高性能感测器。
另外,头部还内置了辅助仪器和各种电子设备,主要用于强化机体的战场通讯机能,并且也令本机的情报处理能力、战场通讯能力都提升到远超过往公国制MS的领域。
不过考虑到头部装甲的薄弱性,因此将整套系统装置设置在了头部后方,而非常规的正上方。

作为公国军的一大传统设计,作为指挥官机的本机在头部惯例性的加装了强化型角状通讯天线。这是一种用于加强机体在高浓度米诺夫斯基粒子环境下指挥能力的有效措施。
不过实际运用中却发现通讯机能并没有多大的实质性提升,加装角状天线可能更多的用来标明本机的在部队中的地位。
本机与MS-06一样,采用了动力传输管外露式设计。不过相比起过往的外露式设计,本机的动力管线实现了尺寸的缩小,且外包了一层保护性的装甲。
推进系统

开发YMS-14勇士的吉翁尼克公司,为了保证机体能够具备足够的机动性,特意去参考了竞争对手所开发的大魔系列。
吉翁尼克的技术人员得到的结论是,必须保证裙甲与脚部有设置足够的推进器,且整体推力必须大于等于大魔的水准才行。
本机确实地采用了类似大魔的裙甲设计,并将后部裙甲进一步大型化,并内置了高出力推进器。
这里要提一下,本机所搭载的高出力推进器具有两种机能。在宇宙空间使用任何火箭引擎产生反作用力,而在重力环境下则转换成喷气引擎,来为机体提供推力。

这种设计的优点在于能显著降低推进剂的消耗,延长了机体的作战时间。不过由于公国的迅速败北,导致这一优秀的设计失去了一半的价值。
本机除了内置于后裙甲的高出力推进器外,位于脚部后侧装甲内部的脚部推进器同样也是重要的推进力来源。
由于包括本机在内的MS-14系列均被认为主要在宇宙中使用,双足步行已经不再是主要移动方式。因此本机的腿部关节相应的进行了简化,整个脚部几乎全都被推进器包裹,再用带弧度的装甲进一步覆盖保护。

高机动背包

本机之所以被称之为“高机动型”,实则关键在于替换掉背部装甲板的高机动背包推进器。
由于最初设计时,MS-14系列就按部就班的分割成了好几个单元,尤其是更换武器背包可以说是相当便利的。因此本机与普通型相比除了增设了背包以外,几乎没有做太大的修改。
普通型勇士

可以看出来,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

不过,也正是由于高机动背包推进器的强悍性能,使得本机的推进力从61500kg一举飞跃到了79900kg。
背包的设计沿袭自高机动型渣古Ⅱ,采用了上部甚至燃料槽、下部设置主推进喷嘴的构造。至于推进系统的设置,也分为均具备一定偏向角度的主喷嘴与副喷嘴两套系统。
另外,在背包上部还追加了一组固定式的推进器。
值得注意的是,在阿·巴瓦·库攻防战中曾经有人目击到搭载类似背包推进器的普通型勇士。

实际上那是相对于本机的高机动型背包推进器的简易型推进器,区别在于取消了副喷嘴与固定式推进器,背包本身的设计也并不重视机动性,只是一款单纯追求机体推进力提升的简易改造品。
凭借高机动背包推进器的搭载,本机的空间机动性大幅提升。总计8个推进器所提供的79900kg的推力,令本机甚至能做到近似MA一击远飙的傲人战法。
四肢与躯体
与以往设计的公国制式MS不同,本机的躯体部分被分割成了三大部分。这种设计的目的除了为求整合机体各部分机能,提升运行效率,以及提升机体的运动性与机动性…以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身经百战的王牌驾驶员。
因此不难看出,本机的这种设计思路实际上更接近联邦的RX-78-2的机身结构了。

本机的肩部装甲在设计上,与过往的MS都不一样。除了防护用途的装甲外壳之外,还在最外端追加了一组辅助喷射系统。
这一点也受惠于本机本身的射击、近战能力都非常出色,不需要再为了提高格斗能力而在肩甲上加装类似大型撞钉这类的格斗组件了。
追加了辅助喷射系统后,本机侧向移动的效率与幅度都得到了强化,机动性也就自然而然的提升了。
由于技术的进步,本机的各处关节所装备的驱动装置相比起渣古Ⅱ来,尺寸更小了,反应速度更快:
更小的尺寸让关节部位的活动范围变得更广,且更容易被外装甲包裹、保护;反应速度更快的话,也能让机体在机动性提升的同时减少了不必要的能量损耗。
考虑到日后也许由反攻地球的可能,技术人员设想在大气圈内的作战中,机体会需要更多的推进力进行陆上高速移动。

因此,在本机的手腕外侧追加了辅助推进用的热核喷气式引擎,为机体移动时提供额外的辅助推力。不过同样由于公国的迅速败北,这一设计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不过好在热核喷气式引擎组件便于拆卸更换,技术团队开发出了可替换这一组件的辅助武装,也算是变相的提升了勇士的泛用性能了。
本机与联邦制MS的设计思路较为接近,同样都是通过手掌位置的能源供给点为光束兵器提供持续的、稳定的能源。
除了供给能源外,各类驱动装置以保持原有机能为前提下,成功实现了小型化。
所以,即便整套机械臂与MS-06系列在外观上没有太大的差异,但不管是可动范围还是灵活性方面,本机的表现都要更为优秀。
动力与散热
由于设计初始就将光束兵器列为了标准配置,本机必须搭载高出力型核融合炉,来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以及光束兵器所需的能源。
为求能稳定提供MS运作的动力以及光束兵器的供能,本机搭载了在当时来说出力最高的核融合炉,作为主动力源。
这种核融合炉的完成要归功于过往水陆两栖MS以及搭载光束兵器的试作机所提供的数据资料,才能成功完成。
不过,过高的出力也会引起机体内部的温度迅速升高,通常的冷却系统无法负荷的问题。

为此,除了追加冷却剂搭载量这一常规手段外,本机还设计了复数的散热口,用于提升进气量,从而将机体内部的温度恒定在一个安全范围内。
不过这也造成了本机的胸部被大型高出力核融合炉、专用冷却系统所霸占,导致驾驶舱部分不得不移往了腹部。这种一改传统的设计其实并不讨好,因为腹部的防护力是及不上胸部的。

不过有的人会认为这样是吉翁尼克方面刻意模仿联邦RX系列的结果,属于东施效颦的愚策,实则不然。
武装
360mmBullpup Rocket Cannon/无后托式火箭炮

提到火箭炮,在光束步枪出现以前,其一直稳坐在MS携行武器中威力最大的宝座上。由于有火箭炮的存在,让MS也拥有了对抗大型舰艇、要塞据点的能力。
南极条约缔结以后,威力强大的核弹头被封印。不过,即便换成普通240mm~300mm口径的火箭弹,MS用火箭炮的威力依然能够达到一击必杀的效果。拿来弥补小口径机枪火力的不足,可以说是最为可靠的手段。

这是一款MS携行式无后托火箭炮,采用外露式弹匣供给弹药,弹匣安置在炮身后端的上部而非下部,且设计成大型化且容易插拔的弹夹式。
相比起其它公国制MS用火箭炮来,这款火箭炮的炮身显得较为短促。不过,这并不影响其运用威力极大的360毫米口径火箭弹。
这种较为少见的短筒火箭炮在设计上保留了巨魔式的炮身前端的准星与辅助握柄,修改了简化了主握柄,取消了过去广泛运用的标准式光学瞄准镜,而采用了新式的激光瞄准器。

不影响威力的情况下,炮身缩短的结果是运用起来更为便利灵活。而从大型弹仓到可插拔弹匣式的改良,令战斗中补给弹药变得更为便利,也让僚机为本机携带多个备用弹匣成为了可能。
M-16Beam Rifle/M-16型光束步枪

(之前量产勇士篇已经写过了,这里就大致……抄一下2333)
整个勇士系列的开发过程,是与光束步枪的实用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这么说,勇士根本就是为了配合光束步枪的运用,而进行设计的。
也就是说,之所以会配备光束步枪不是结果,而是目的。不过,也正因为军方对光束步枪的极度渴望,而公国军的光束步枪实用化相对联邦而言过于迟缓,最终导致本机的正式出厂时间也受到了影响。

本款光束步枪,相对于联邦RX系列的同类型兵器,在威力上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体积就更为大型了。
被军方高层寄予厚望的光束步枪,由设计过毕格罗的MIP社负责研发。毕竟是以大批量生产为前提,因此相比起RX系列的试作品来,本款光束步枪的性能更为可靠。

由于是区别于过往公国制MS携行武器的全新力作,本款光束步枪在很多地方都一反常规。
比如没有配备实弹火器常见的瞄准镜,而是设置了独立的瞄准系统。也没有设计辅助握柄,追求精确狙击的话可以通过左手托住枪身来稳定射击。
本款光束步枪的出力达到了2MW,即便是对于最强的月神钛合金制成的装甲,也能做到一击必杀的效果。

PS:本机还能选择使用另一款威力更强的光束狙击枪。
TwinBeam Sword/光束薙刀

光束兵器的可怕威力,公国军从联邦“白色恶魔”身上领教过多次了。因此,各方面都力求与“白色恶魔”比肩、甚至超越的勇士系列,也被赋予了这种新式的格斗武器。

本机搭载的这款光束薙刀,是一种从公国军独家构思下诞生的特殊装备。基本构造与光束军刀完全一致,差别只在于其可以从刀柄的两端同时产生出光束刀刃。

如果只是单纯追求简单的“切、刺、砍”的话,一般的单刃构造就足够了。不过从这一点看来,隐约能感受到吉翁方面不愿邯郸学步一味模仿的强烈自尊心。

光束薙刀可用于斩击,也可以借由旋转手腕,像螺旋桨一般高速地旋转。

当然,在活动空间有限的地面战,或是手持光束步枪的情况下,双刃薙刀难以施展。这时也可以选择以单侧光束刀刃与敌人周旋。这种状况下,一般以突刺攻击较为有效。

不管怎样,光束薙刀无论是破坏力还是携带性,都远超过往公国制MS格斗武器。不过,由于生产难度、成本均相对较高,光束薙刀只是昙花一现,并未被后续衍生机种所继承。
光束薙刀发生器本体还具备了一定的耐光束能力
Shield/护盾

作为最终的防御护具,本机也有配备独立的大型护盾。
参考了MS-07系列的盾牌设计以及实战数据,本款护盾在不影响左机械臂的正常运作,设计成与腕部能够快速的装卸。

与过往其它公国制MS用护盾相比,本款护盾体积更大,并且进行了耐光束处理。既能防御实弹,又能耐受住光束兵器所造成的伤害。
由于体积还是太大,在巡航模式下一般都将盾安置在机体背部的多用途挂架上。
不过,由于本机的背后已经搭载了高机动背包推进器,无法再悬挂护盾。因此,在一些追求高速的突袭作战中,会刻意不选择携带护盾,轻装上阵。
360mmGiant Bazooka/巨魔(巨人)火箭炮

前面也说过了,南极条约的缔结,是促使公国制MS用大口径实弹火炮改良革新的契机。
一开始,公国军MS大多使用产量很大的280毫米口径渣古火箭炮。不过,随着280毫米火箭弹的威力逐渐无法满足前线部队的需求,军方也在积极研发口径更大威力更强的弹头。

最后,一种原本用于战舰的360毫米弹头进入了军方的视野。
这种弹头源自于地球联邦军。在地球降下作战开始后,公国军于占据的加利福尼亚基地的工厂内,发现了大量的360毫米弹头,与其相匹配的生产线。

既然有现成的便宜,没有道理不去占。你用或不用,生产线就在那里,不来不去。接下来只要按部就班,就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360毫米弹头了。
不过,弹药的问题解决了,提供发射平台的火箭炮因此也必须改良扩大口径。同时,也对炮身后部花了点功夫,设置了大型弹仓,并将其整合到了炮身尾部。
经过大刀阔斧的修改后,完成的新式火箭炮不但尺寸变得更大,且一举变成了当时威力最大的MS携行武器。
其对萨拉米斯级巡洋舰级别的目标一击必杀的效果,匹敌号称最强的光束步枪。即便是后来出现携带护盾的联邦制MS,也难以抵挡巨魔火箭炮的一击。
本机优异的初期加速性能,令其能够完美胜任一击脱离战法。再加上本身就具备的高泛用性、攻击力,可以称得上是代表了当时公国军的最高技术水平了。
而事实上,本机确实也无愧于一年战争时期,公国军的最高杰作这一称号。在大战末期同型机一共生产了67台,当时众多王牌驾驶员均驾驶过同型机,因此MS-14B几乎成为了王牌用机型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