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aptonblaed 于 2017-8-17 21:23 编辑
弩の结构

ARX系列,是秘银以巴尼·莫拉乌塔主任为核心进行的λ技术开发的一个实验系列。
系列的实验机全都是以中世纪的冷兵器做代号,而ARX-7又是其中极少数被实际制作出来的,且是唯一成功的特例。
本机定名为Arbalest(ARX-7 Arbalest)。
本机在开发阶段,由于挪用了XM9试作阶段的零件,因此整体外形与后来被秘银广泛运用的E型M9有不少区别。

不过基本性能与M9持平,且零部件的通用性也很高。
本机与M9一样。不,应该说和所有三代机一样,外型上与人类十分接近,关节部位柔韧性极高,手脚四肢修长,富有力量感。
这是由于采用了成为三代机标配的电磁肌肉束的缘故。这种新素材的出现取代了油压汽缸之流,原理是材质极轻、通上适性电压(电压太高会损伤肌肉束)就会收缩的记忆塑料。
托它的福,三代机的瞬间爆发力与出力都有了飞跃性的提升,并能做出更复杂微妙的动作。
由于彻底废除了笨重的油压驱动,自身重量也大为减轻,身为陆战兵器,却与战斗机一样轻盈。

当然了,与金属疲劳一样,电磁肌肉束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会发生纤维断裂,也就是FOE现象。
与真实的肌肉不同,电磁肌肉束是没有自愈能力的,如果不及时更换的话,FOE现象会越来越严重。一般来讲,实战型电磁肌肉束在使用超过10次后就必须更换了。
虽然无视这种情况也能继续使用(预算),不过肌肉束的出力会持续下降,预算不太富余的军队也有用到20次的例子,比较有钱的比如岛国自卫队在5次左右。而在秘银这种土豪部队手上,电磁肌肉束就成了一次性品。当然,这也和秘银的部队时常要进行高强度作战有关。
在本机完成之后(ARX-7 Arbalest最有价值的实际上还是λ区块,其它部分与M9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秘银”随即筹措开发λ驱动器搭载试验机。这是因为ARX-7 Arbalest相当于概念机,原先并没有要投入实战的打算。
可惜的是,由于ARX项目主任,“耳语者”巴尼·莫拉塔发狂自杀身亡,导致整个项目无人能够接手,最终导致λ驱动器搭载试验机的继续开发夭折了。

尽管计划腰斩了,但“秘银”事先已经委托基奥特隆公司在多特蒙德工厂完成了两台D系列的M9,准拟作为搭载的素体。
虽然无法复制本机的λ驱动器核心区块,但为计划而完成的两台实验机性能完好,“秘银”高层打算日后慢慢从本机上慢慢解析出相关黑科技后,再将这些技术重新纳入这两台实验机,来完成过去未尽之夙愿。

本机与M9外型上区别最大的地方,主要在于头部与肩部。其中,替换了M9的独眼式取景器加盖大片护目镜的设计,而采用了新型双目式立体成像取景器。

这种新型双目式取景器能够提供肉眼感官上的距离感,这一点很重要。独眼式虽然纵深较长,但对于距离感的把握并不好,这种修改有助于增强操纵兵的视觉情报。

另外AS的取景器外部一般都装备高频雨刷器和清洗用喷嘴,即使被涂抹了泥浆、尘土或是丙烯涂料,也能在数秒内清洗干净。
差别不仅仅是取景器。M9本身就有着类似战斗机般的流线外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良的本机令这种倾向更为强烈了:轮廓变得尖锐而强劲,细看之下很容易把它与猛禽联想到一块儿去。
相比起中规中矩的M9来,本机显得更为精炼的脸部造型,给人感觉如刀锋一般的锐利。

头部区块另外内藏有散热风扇,另外相当于嘴部的位置还设置了小型武器挂架,可固定小型单分子短刀,看上去酷似时代剧中衔着卷轴的忍者。

将小型单分子短刀固定在嘴部挂架上,在北朝鲜的初阵时确认过。其余大多时候都采用尺寸更大的标准单分子短刀,并固定于左右裙甲或是腰后武器挂架上。

至于肩膀部分,本机并没有像E型M9那样装备小型盾牌,而是考虑到λ驱动器的运用,而在肩部装备了羽状散热器。
这部分的话,理论上还可以加挂副电源或者备用武装。平时肩部的羽状散热器不会启动,而一旦本机启动λ驱动器,羽状散热器便会打开,而收纳于背部的大型散热板也会同步展开,一同对机体进行强制冷却、所以,肩部组件可以看作是完全服务于λ驱动器的专用装备。

除了肩甲以外,还有肘护甲、胸甲、裙甲、膝甲等部位,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修改。
不难发现,秘银技术人员在追求防护力的同时,也在尽可能地减少机体在近战中的阻力,从整体性上也能发现本机拥有比M9更强烈的“矫健”色彩。
本机虽然额外搭载了一整套的λ驱动器系统,但由于删去了盾牌和一些不必要组件,所以整体重量依然保持在9.8吨,仅仅比M9重了0.3吨。
上面也提到了,ARX-7 Arbalest的基本性能并不比M9高。某种层面上,还因为搭载了λ驱动器相关组件,对一部分性能造成了影响。
不过,正因为搭载了λ驱动器,本机才成为了本机。
本机的身上,或者说整部全金属狂潮作品里最神秘、也最黑科技的,就是名为λ驱动器的装置。
因为它的存在,本来是100%真实系写实派机甲的本机,被涂抹上了超级系的色彩。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吧。
λ驱动器主要由三大要素构筑而成。
一,是驾驶舱内的“TAROS”装置
TAROS是一种将操纵兵全身神经系统运作的过程读取出来,再转化为特殊的电信号的特殊装置。

二,λ驱动器的核心回路
这是一个大小相当于小冰箱的装置。外部被缓冲装置固定,光是看着就像是一个强化的玻璃圆筒,筒里面盛满了金属光泽的七彩光束流体。
λ驱动器一启动,这部分就会通电运转起来,同时三发出七彩的光芒。
这一部分与机体的支援AI直连的,由于特别吃电,因此本机需要另外加装预备电池才能抵消λ驱动器剧烈的耗能。这样无形中也就增加了重量,占用了内部空间,让本机的作战时间缩短了,所为的性能受到影响,就是如此。
(嗯,瞎掰不下去了2333,再进一步的解释我也无能为力了,实在是不明了,要怪就怪贺胖吧2333)

三,机体骨架
本机与M9相同,骨架的素材是钛合金/陶瓷的复合材料(是不是很眼熟23333)。不过本机骨架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中心部分嵌有一种细微的结晶材料,可以理解为酷似人体神经系统一样的存在。
当电流通过骨架这块时,结晶体的形态模式就会发生变化。
(当然了,这块和上面的核心回路一样,都是除非刀架贺胖脖子上否则解释不清楚的谜样存在。非要打个粗浅的比方的话,就想象成高达里的精神感应框架就可以了2333)

本机的λ驱动器构造基本上和敌对组织“汞合金”开发的地狱君王系列、巨兽系列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核心回路的容积要比汞合金制的大了N倍。
因此,本机能够力压地狱君王,发挥出戏剧性的战斗力,或许就是因为核心回路又粗又大的缘故。
当然,也和卡西姆能够最大限度引出λ驱动器力量有直接联系。因为就算是同型机,操纵兵不同的话机体发挥出来的能力也参差不齐。以地狱君王为例的话,最能诱导出机体性能极限的当属“铁先生”九龙了。

本机由于是实验机,是预想要和λ驱动器搭载机交战而设计的。不过由于开发者的死亡,导致后续没有能力生产备用零件。
西太平洋战队的技术士官诺拉·蕾明少尉曾经说过,本机不能重造,也不能频繁大修,这是因为开发时剩下的零部件数量有限。

比如与巨兽战斗时左臂被扯断了(小说),事后虽然得到了完善的修理,但下次如果再损坏同一地方,后勤就拿不出同等级的零件了。到那时候,就只能拿M9的来充数了。
在北朝鲜一役后,本机的AI“AL”拒绝第一次搭乘者卡西姆以外的人搭乘。
每一次启动本机,“AL”都会表示“λ驱动器的启动必须相良宗介中士搭乘”,简单来说是个认主的AI,非常的忠犬。

技术人员曾经尝试把AL的这条要求消去,不过每次都删除失败,而且也不能格式化“AL”,那会发生系统出错冻结的囧况。
总而言之,秘银唯一一台λ驱动器搭载机除了卡西姆外无人能驾驶,这也就成了他的一大“资本”。在小说第五卷末尾(动画第三部最后一话),卡西姆曾以此要挟秘银高层来满足他的要求(爷要上学,不同意爷就缴清违约金走人)。虽然情报部的阿米特将军气个半死,但最后高层的表决还是选择向“恶势力”低头。
本机采用深蓝纯白两色的涂装,白色为主蓝色为辅。这种鲜艳醒目的配色实际上非常不适合用实战,容易优先受到敌人的集火。
有趣的是,不管后勤为本机涂装上任何的漆料,一旦λ驱动器运作,油漆涂层都会剥落。λ驱动器的神秘之处,令一般的涂料根本无法长时间附着在机体表面。
秘银曾经在一次夜间作战中将本机改涂成M9式样的实战灰,但在发动λ驱动器后灰色涂料就发生了剥落。似乎只有原本的白色才能长时间附着在表面上,而不会因为λ驱动器效果而劣化剥落。

或者说,“AL”有穿一身白的特殊癖好。
在刚刚搭乘本机不久,卡西姆经常会因为无法随意使用λ驱动器而烦恼,无法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发挥功能的机械,被宗介认为不可靠,无法信任。
他不止一次向上上级加里宁少校申请更换座机,但每次都遭到否决2333。
本机是贵重的实验机,秘银也不希望失去它,所以没有必要的话也不会轻易动用。

所以,可以看到在一些简单的镇压作战中(譬如小说第二卷、动画第一部第九话中的吕松作战),卡西姆驾驶的是M9。这也是考虑到宗介无法熟练运用λ驱动器的缘故。无法随意启动这套系统的话,本机的作用就和M9是一样的了。
不过慢慢的,随着卡西姆对λ驱动器运用越发随心所欲得心应手,秘银高层的顾虑也就逐渐烟消云散了。
弩の武装
AM 11 12.7mm链式机枪

位于本机头部左右两侧的链式机枪,相当于高达头炮的固定式武装。口径12.7毫米,每秒可以发射100发,主要用来扫荡步兵、车辆等小型目标,对坦克、AS等级的目标也可起到牵制的作用。视操纵兵的能力,也可以做到精确破坏AS较为脆弱的感测器,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事。

GeoTron ElectronicsGRAW-2“漆黑之刃”单分子切割刀

单分子切割刀是一种三代机普遍运用,堪称格斗武器代表的武装。
通过驱动内藏的高速马达,带动刀刃边缘的小锯齿进行旋转(说是刀子,其实更接近于电锯),单分子切割刀能够获得极高的切断力,破坏坦克级别的装甲宛如热刀切黄油一般简单。

而相比起反坦克匕首来,单分子切割刀显得更为大只。这种强力的近战利刃被西方国家军队广泛运用。
在实战中,以适应性为优先考虑的“漆黑之刃”经历了再三的改良,最终完成的这个版本具备简单但坚固的结构。其优秀的结构使得它一击就足以对有着重装甲保护的敌人造成致命性的杀伤力。简单来说,目标是三代机的话,瞄准脆弱的关节下手的话轻易就能切下一只手,或者把对方扎个透心凉都不在话下。

不过由于尺寸超限,因此单分子切割刀无法像反坦克匕首那样完全收纳入机体内部。实际运用中多被水平固定在后腰的武器挂点上。
Otto/Melala“拳师”57mm 霰弹炮(散弹枪)

ARX-7 Arbalest因为整体结构接近M9,所以可以使用M9的一切装备。这包括40毫米标准步枪、76毫米狙击炮、57毫米大型滑膛线性步枪、标枪式超高速导弹等。不过在作战中宗介经常作为前锋冲在最前面,因此最喜欢的射击火器是57毫米霰弹炮“拳师”。

在90年代中期,Arm Slave运用较多的还是25~30毫米口径的机炮,因为弹药也可以直接使用既有的就是了。
而在AS的防御力日趋发展的当代,30毫米弹的杀伤力已现不足,因此加强的40毫米弹才应运而生,以及这种威力更强的大口径火炮。
奥拓·梅拉拉公司所研发的这款AS用霰弹炮,能够选择使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等多种弹头。

切换射击模式后也可以进行全自动连射,一口气射空弹匣里的炮弹。视作战要求也可以更换弹匣发射穿甲弹等,是一款多用途的中近距离作战用火炮。

平时可以水平收纳在腰后的武器挂架,或是垂直悬挂在背部武装挂点上,甚至可以固定在嘴部的武器挂点上(小说)。
相比起“拳师”那57毫米的大口径,由于是滑膛炮的缩短版,因此炮身很短(这点保留,实际上按照小说原设定应该接近盒子炮的构造。不过,Σ漫画和历代动画设定都做出了修改)。
由于炮管里没有膛线,炮弹出膛后就靠感觉飞了,因此中远距离的作战并不提倡使用本款火炮。而本机大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潜行或者凭借傲人的运动性将敌我距离拉到足够近才发动攻击。
也正是因为这个缺点,导致“拳师”的评价毁誉参半。特别是狙击手出身的AS操纵兵,根本不会考虑这种理念不够美学的霰弹炮。

不过这不影响它的破坏力,可以说这是一挺威力超群的AS手持式火炮,尤其能在近战、混战中发挥出极高的威力,因此受到特别擅长肉搏战的卡西姆的喜爱。
不过,像卡西姆这种怪胎会将粗暴的“拳师”当做惯用武器的人毕竟是极少数。
相比起30、40毫米弹来,口径更大的56毫米弹(还有76毫米弹)虽然威力强悍,但弹头大型化的结果是装填量的下降。
因此,像威巴这种天才可以凭借狙击天赋来弥补这一不足,而卡西姆则是努力接近到敌人绝对无法回避的距离再开火。

(曾用过或存在于设定的武装)

76毫米狙击炮。本机曾经在原创动画“故乡飞舞的风”中使用过这款大型狙击火炮。
顾名思义是远距离精确射击用的武器,使用76毫米大口径炮弹,威力是AS正常武器中最高的。
平时可以二段折叠由专用收纳盒收纳,使用时展开,由枪身上方的瞄准镜进行精确瞄准,枪身下方展开支架来稳定射击。
是克鲁兹·威巴的最爱。
(找不到图了,就不放了
)
原型爆破炮。只在设定里出现过,推测是本机火力强化方案的一环。根据烈焰魔剑的爆破炮逆推,应该是兵器部以反巨兽为目的开发的。
可惜的是由于汞合金的突袭导致秘银的毁灭,东京一战本机也遭到大破,这款武装正式运用的设想也就随之破灭了。
RoyalOrdnance M1108反坦克匕首(对战车ATD)

这是一种外形酷似匕首,实则内藏串列式塑性炸药,使用时像手里剑一样投向敌坦克、AS,通过贯穿装甲后在内部炸裂造成极大伤害的特殊武装。


反坦克匕首一般都收纳在机体腋下部位,使用时收纳区块自动打开,弹出收纳状态的匕首,在刀刃展开后由机体手持使用。


反坦克匕首是包括本机在内的三代机经常会用到的武装,一旦命中目标造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就算是AS、主战坦克等级的目标也能做到一击必杀的效果。

而同样是收纳在腋下,另外还有一款投掷式武装就是M1097 AS用手榴弹。


基本上和人类使用的手榴弹是相同的投掷式炸弹,体积小质量轻,圆筒状的外形非常可爱(苏制的外形接近酒桶,中间扩两端窄),和反坦克匕首一样便于收纳,运用正确的话对AS的伤害也非常可观。

(泰瑟枪等小型辅助装备就不一一列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