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国入侵荷兰。5月15日,荷兰投降。
5月11日德国入侵比利时,5月17日,比利时投降,卢森堡不战投降。
5 月14日,德国入侵法国,6月22日,法国投降,英军撤回本岛。
仅仅44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相继沦陷,西欧落入纳粹的魔爪。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了4年都没能实现的目标,在二战只用44天就达成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闪电战”!
“闪电战”?
闪电战的精髓是利用坦克等机械化部队机动作战,避开敌方坚固的据点,从防线薄弱处突破,而且突入后并不回身攻击前线的敌人,而是继续向纵深突击,切断敌人的补给线,最终两只突入部队在敌人后方预定地点汇合,达成围歼敌人的目的。

“闪电战”的充要条件:
这种大纵深作战,除了坦克这一充分条件,还有一个必要条件,这就是无线电通讯!而这一点也要归功于闪电战的创始人,德国将军古德里安。古德里安年轻时是无线电通讯兵出身,后来由于研究坦克作战有所建树被希特勒指派组建装甲部队。他利用自己的无线电知识在坦克内建立了完备的通讯联络系统!每辆坦克,每个成员都有耳麦进行车内/车间通话,每辆指挥坦克配有远程无限电可以呼叫机场联络空军支援。这比当时其他国家的坦克还用“旗语”或“飞鸽传书”要先进多了!这也是德军战车敢于深入敌人防线的先决条件,走的再远也能与指挥部联络,遇到不能攻克的据点,呼叫俯冲轰炸机支援!跑到没油了,呼叫运输机空投补给!遇到敌人的重型坦克,几辆坦克商量打配合消灭它!与其对应的鲜明反例便是同时期的苏联坦克,几乎完全没有通讯设备,在弹火纷飞的战场上,没有指挥员敢钻出炮塔挥舞彩旗指挥作战,所以其他坦克只能跟在指挥坦克的后面一起冲,坦克间无法沟通便无法配合,只能各自为战,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德国入侵苏联后,德国坦克单车性能不如苏联,但却能取得不断胜利的原因。

言归正传,突入法国境内的德军装甲部队进攻速度奇快!古德里安(第19装甲军),莱因哈特(第41装甲军),隆美尔(第7装甲师),身在一线带领着装甲部队在联军防线内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德军士兵经常几天几夜不合眼,只在加油补给时才小睡一会,一起来就继续追击法军!而法国的将军们仍然按照一战的模式安坐在后方,用地图指挥作战。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法国将军面前的地图根本就跟不上战场的变化速度!得到的情报严重滞后,怎么可能做出正确的指挥!其实对比军事实力,英法联军在兵力,坦克性能上都强于德军,但就是由于指挥思想落后,使得法军就像一个行动迟缓的老头子,完全跟不上德军小伙子的快节奏,迅速的输掉了战争。
“不要去管我们的侧翼,让敌人去担心他们的侧翼吧,我们唯一要做的是前进,前进,再前进!我们的装甲部队以轻装甲为主,一切以速度为主!”
“一切在于快!要快的让敌人得不到喘息的机会,没有集结兵力布防的时间。一旦他爬起来,做好了搏击的准备,你就很难再打倒他了。要迅速攻克敌方首都,打击敌人的神经中枢,敌人便会陷入瘫痪。”
————海茵茨•古德里安

模型情景展现的是攻入法国某城镇的德军三号坦克和步兵。战争初期,德军坦克都采用“德国灰”涂装,之所以用这种颜色,是考虑到欧洲城镇密集,灰色能使坦克更好的隐蔽在建筑物的阴影里。从模型场景中也可以看出,坦克在背景建筑物的映衬下并不突兀,达到了很好的伪装效果。
周围的士兵们形态各异,MG-34机枪组的士兵用身体当支架进行射击,供弹手拎着弹药箱跪在边上,随时准备为机枪供弹......旁边的步枪手正在射击,98K步枪强劲的后坐力使其枪口不断上扬......另一位士兵正在投掷手榴弹,而最左边的士兵则更为隐蔽的卧倒射击。
虽然作战条令明令禁止坦克成员在战斗时从坦克中探身,但由于坦克中的视野及其狭窄,所以在实战中几乎所有的车长都会勇敢的探出身来观察战场。此时三号坦克的车长已经探头看清了敌人的位置,命令炮手扭转炮塔,用火炮锁定敌人,战斗很快就将分出胜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