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
宇宙世纪0083年,吉翁残党发动了“星辰作战”,成功消灭了联邦军宇宙舰队三分之二的战力,并将一座殖民地卫星(伊兹)丢到了地球北美谷仓地区,对地球的生态、经济、民生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此次事件令朝野大为震撼,激进的鹰派利用这次恐怖袭击鼓吹宇宙移民威胁论,和清剿残党的必要性。鹰派指出,这场悲剧完全是因为同情宇宙移民的开明派对吉翁残党过于放纵而导致的,从而打压排挤开明派将其边缘化,顺利掌权并在实质上控制了整个地球联邦正攵府。

为了巩固当下的优势地位,确实地打击地球圈的吉翁残党,鹰派首脑人物之一的贾米托夫·海曼准将创设了治安部队“提坦斯”,专门负责清剿吉翁残党。
秉持精英主义和地球至上主义的提坦斯,最初是以扫荡残党为主要任务行动的,慢慢的却扫荡扩大化,变质成了对宇宙殖民地的。

提坦斯的傲慢,在三十号殖民地事件中达到了顶点。
铁腕高压必然会招至反抗,在当时地球圈不断爆发反联邦政策的抗议运动。不过这样一来,反而让大部分人认同了提坦斯的主张,认为提坦斯才是乱世中匡扶秩序的正义化身。
在当时,地球方面是清一色一边倒的支持提坦斯(也不奇怪,往你家后院乱倒垃圾的暴徒和赶来收拾残局的110,你喜欢哪个),这也是提坦斯顺风顺水、短时间内就达到最盛期的原因之一。

由于地球至上主义和宇宙移民镇压的扩大化,慢慢就发酵成了连对镇压宇宙移民的意见政策相左者,也被列为了打压对象,这就激化了与下层之间的矛盾,使得提坦斯逐渐被孤立,变得高高在上,成了众矢之的。
格里普斯战役就是提坦斯逐渐走向失控所导致的结果。从本质上来说,无论是提坦斯还是奥古,都是联邦军内部的派系门阀,因此格里普斯战役一开始只是一场联邦军的(至于后期阿克西斯的3P,那就另说了)。

愈演愈烈的格里普斯战役,将联邦军所有部队都卷入了其中——也包括了负责研发MS战技的教导团部队。教导团部队大多是由经验丰富战技精良的驾驶员组成,因此能够对提坦斯的精英主义产生共鸣与认同。对教导团的成员来说,比起奥古这种“外来者”,提坦斯反而更有亲和感。
格里普斯战役中后期,奥古发动了“达卡作战”,组织首脑人物夏亚·阿兹纳布尔强行进入地球联邦议会会场,发表了揭露提坦斯暴行的演说,史称“达卡演说”。

这起事件直接导致了提坦斯失去了原先的优势地位,提升了奥古的正当性。在此之后,提坦斯再也无法得到地球联邦军的支援,只能以手中仅有的战力与奥古对抗,最终导致在0088年2月22日的三方会战中全军覆没。

格里普斯战役结束后,取得胜利的奥古掌握了军方的额主导权,残存的提坦斯各所属部队也逐一投降、秋后算账(很多提坦斯官兵被不公正处分)。
提坦斯覆灭了,但地球至上主义却并未立即土崩瓦解,知识上仍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因此,当新**对位于小行星“培曾”的教导团回归联邦军编制时,有人主张归顺,有人主张抗争,团队内部爆发了激烈的争执。
教导团一部分官兵主张“本地属于本地人”,地球圈以地球人为中心才是王道。由于在格里普斯战役中得利,奥古这种“外来者”得势抬头,才导致如今的地球联邦成为“外来者”的傀儡政权。

他们的观点以及日后的行为,并非是反抗联邦正攵府——恰恰相反是为了地球而战。
最后,一部分认同这种思想的教导团官兵,组成了“纽迪赛斯”(New Decides,即De-Side,反宇宙移民之意)。其余不赞同这一决定的百名官兵,被允许限期离开培曾(这也是纽迪赛斯的计划,让有BUG的战技资料流回联邦军)。

当时的局势是这样的:提坦斯完蛋了,奥古也弹了弦子。阿克西斯虽然也元气大伤,但仍然是地球联邦军的一大威胁。
因此,为了攒足实力应对下一场大戏,联邦军必须尽快解决提坦斯和奥古纷争的遗留问题,统一阵营内所有联邦官兵的意志。但当时提坦斯新死但余烬尚温,许多地球圈势力依然倾向提坦斯(比如一些月面都市)。
其中的最强一波,当属占据了小行星培曾的纽迪赛斯了。与只能口头声援提坦斯的一些民间势力不同,纽迪赛斯不但拥有战力,还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是非常危险的存在。

对此,联邦军组建了一支讨伐纽迪赛斯的特遣部队,编制上隶属于地球本星舰队,战力方面配备了一艘新造的阿伽玛级强袭宇宙巡洋舰“飞马Ⅲ”、四艘萨拉米斯改级宇宙巡洋舰,搭载一批试作型MS,代号为α任务部队(Taskforce α),自俄罗斯拜努尔基地发射升空,浩浩荡荡地奔赴L4。

α任务部队名义上是精锐部队,但实际上却是由毫无实战经验的秀才舰长、刚下水的舰艇、竞标被刷的实验MS组成的纸老虎部队——
α任务部队所属MS有S高达一台、Z匹斯两台、FAZZ三台、尼洛量产型三十九台、耐罗训练型一台,总计四十六台MS。
稍微想一想,并不难理解。
联邦军虽然下定决心要武统纽迪赛斯,但还是希望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能兵不血刃招安这批头铁少壮派是最理想的。

上头的大人物认为,此次作战并不是真的要交火,只需要武力展示即可。毕竟,正规兵力必须时刻为阿克西斯背后蠢蠢欲动的黑影而预留着。
但,事态的变化却远远超出了高层的预料。
卓越与低调
一年战争结束以后,原吉翁公国最大的军火商吉翁尼克、茨玛德等被纳入联邦军的管辖下,后为大型复合产业阿纳海姆电子公司收购、兼并。
这里简单提一下阿纳海姆。
总部位于地球的阿纳海姆电子公司(以下简称AE),是一家集团规模达到国家级的超巨型复合企业。
早在一年战争爆发之前,AE旗下的先进开发事业部就已经开始进行MS基础理论的研究了。一年战争中后期,AE得到了为联邦军生产MS、MS用光束兵器的委托订单。

一年战争结束了,AE与吉翁尼克等旧公国军工产业合并,正式完成了朝着MS产业的完全体进化。在花费了三年的时间后,终于在0083年完成了完全原创的MS系列,即“GP计划”。

可惜,由于迪拉兹之乱造成的恶劣影响,GP计划最终遭到无情封印,相关资料全数注销。
在战后,由于收管兼并了旧公国的军工产业,联邦军MS的研发很大程度上受了旧公国军技术的影响,MS演化逐渐分出了一条偏公国风格的支线(当然主线还是联邦吉姆系)。
其中最经典的,当属0085年由富兰克林·比丹上尉负责开发的RMS-106高渣古和RMS-099力奇·戴亞斯了。在此之后,AE接连开发了RMS-108马拉赛、MSA-003雷姆等主力机种。

马拉赛和雷姆表面上看似风格迥异,但实际上其内部构造却是殊途同归,惊人的相似。AE在这一时期所开发的MS,是两大派系相互影响、互相渗透融合的产物。
在格里普斯时期,AE完成了奠定其在业界品牌形象的杰作,也就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Z计划”。在Z计划大获成功以后,AE再接再厉,推出了由其主导研发、以“究极的高达”为目标的新计划,其主要产物就是MSA-0011“S高达”。
在格里普斯战役后期,原本是提坦斯和奥古之间的联邦军内战,乱入了回归地球圈的阿克西斯。为此联邦军必须尽速加快新旧机种的更新换代,来应对即将对地球圈呲牙的新吉翁。

在当时,作为主力MS的吉姆Ⅱ和高渣古的性能过低,奥古的雷姆也无法挑起次世代MS的大梁(至于马拉赛、巴扎姆虽然性能优秀,但跟错了主子,一起被嫌弃了)。
于是,留给联邦军的选择不多了:一条路是继续80年代后的吉姆补强计划,对既有吉姆型进行改造提升性能;另一条路则是另起炉灶,以当时所掌握的新技术开发一款新型MS。
前面也提到了,0087年的AE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究极的高达”即S高达开发计划。与此同时,AE也在考虑是否能以S高达的开发过程中所积累的数据资料,来设计一款基于其的量产型MS。

就在这样的背景和想法推动下,MSA-007尼洛(Nero)诞生了。
之前也说过了,在一年战争结束后吸收了大量旧公国军火商的AE,其MS事业部的各个技术团队风格迥异个性鲜明,对于新型MS的开发有着各自不同的想法。
其中,就有人提出采用MSA-003雷姆系列作为研发素体,这主要是看中了雷姆优秀的生产性和巨大的拓展潜质;还有人提出,为什么不以手头的MSA-0011为基准进行量产化再设计呢?向高达型看齐的话性能可以得到保证,并且S高达的通用化模块技术在当时是非常被看中的。

第一种设想虽然稳妥不会有重大缺陷,但性能肯定无法期待;第二种方案的支持率较高,AE高层也确实考虑过活用现有的资源和新技术,来为次期主力MS铺路也未尝不可——但也不能完全放弃吉姆系优秀的通用性和拓展性,稳扎稳打的风格向来是军方所钟爱的。
最后,新型机的开发企划将两种不同的理念糅合到了一起,即以MSA-003雷姆为原型,在设计过程中运用到了过往所有高达型的数据——最重要的一点,是机体下半身区块全面采用了MSA-0011的设计,上半身则挪用了不少MSA-0012的设计,将两种不同的技术相融合、嫁接,最后得到的就是MSA-007尼洛(Nero)了。

这种设计看似很有偷懒之嫌疑,实则因为可动骨架技术的技术支持,使得这种设想能够得以实现。前面也提到了,MSA-0011模块化构造十分优秀,可以凭借这种特性轻松进行多种改装搭配。而继承了这种特殊构造的本机,本身具备极高性能的同时,也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多用途平台。
头部 本机的头部造型能够感受到浓厚的S高达风格。因为不再需要搭载Incom系统,因此头部上方恢复了吉姆系所特有的冠状组件和主取景器(S高达为了装溜溜球,把头顶取景器和天线一体化了)。

为追求生产性放弃了原本的双V天线,改为在头部后方搭载大型棒状全方位收发式通讯天线,以便能在战斗浓度的米诺夫斯基粒子环境下保障通讯、数据传输能力。
本机的面部造型沿袭自MSA-003,不过由于护目镜外露面积相对较小,帽檐压得低,使得本机的面相显得更为凌厉。本机头部正面的大型感测器配合头顶冠状取景器,保证了本机有效探测半径能够达到一万两千米。

另外,作为原型机的S高达配备了头部四套火神炮,作为近战牵制武器。但本机却并未沿用这一设定,通常不会实装火神炮。虽然保留了火神炮的炮口位,但遇到需要装备火神炮的时候,一般都推荐外挂。
由于移除了Incom系统,原本在S高达上的散热问题得到了缓解,不再保留两腮位置的大型百叶式散热片,改为换装普通的大型换气口。
躯干 本机采用了高出力核融合炉,处于散热效率的考虑,其搭配的冷却系统也需要变革。因此,研发团队在本机的胸部区域搭载了四组大型换气口,散热能力相当优秀。

这一设计灵感来源于本机的参考对象之一的MSA-0012,是根据原型进行以简化构造为目的的再设计产物。
四肢 本机的肩部模块,兼具了外装甲、大型姿势制御喷口和可动骨架的机能。这一区块承袭了MSA-0011“S高达”的通用化模块技术,以可动骨架为依托,可以任意更换撤去不需要的组件,取而代之装设所需要的附加装备。


背包 本机的推进背包构造布学习自S高达的版本,但移除了长尾稳定器,保留了两组二联装大口径推进喷口。如此重视推进力的设计在一般量产机中是比较少见的。另外还在背包下方追加了一对大型AMBAC装置,进一步提升了本机的空间高机动性。

考虑到强化推力会带来推进燃料的剧烈消耗,为此在背包两侧设置了能够悬挂推进燃料槽的挂点。当然了,本机还能够通过更换肩部模块来装载高机动推进器,来提升本机的推力、机动性和瞬间加速性(因此教练机的总推力达到66400kg)。
(下肢的设定找不到,我编不出来)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21-04-20 16:16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