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aptonblaed 于 2019-10-10 19:17 编辑

UC 0080年1月1日,随着公国军宇宙要塞阿·巴瓦·库的陷落,联邦军斩获了最终的胜利,一年战争实质上已经结束了。
地球联邦正攵府与吉翁共和国之间签署了终战协定,史称“格拉纳达条约”。
吉翁公国之所以要掀起这场战争,目的是为了从联邦体质中独立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吉翁公国最初便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国家,这是联邦正攵府也认可的事情。

不过,那个国家的名分,仅仅只是联邦体制下的一个成员罢了,在渴望独立的吉翁公国看来,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一场妄图打败宗主国,打上宗主国本土,骑在对方头上拉shit的战争就此爆发。吉翁方面不但要获取独立主权,还想要联邦的命。

不过,随着战争的推进,一部分公国高层发现,利用国民对联邦的方案,灌输神选思想的煽动手法,将独立战争推向宗教狂热般的全民信仰,最后必然会失败。
于是,公国高层主和派的首脑,也就是迪金公王本人私下开始进行和谈的筹措。不过就在决战前即将与联邦军雷比尔将军会晤前夕,却因为被卷入殖民地卫星镭射的攻击而丧命。

公王本人虽然身死,但他的主张依然被当时公国首相达尔西亚·巴哈罗所继承。此人是个有能力的稳健派,一直在萨比家族强权阴影下韬光养晦的他,并未因此丧失拯救国家的志向。
于是,在收到阿·巴瓦·库陷落以及萨比家族主要成员悉数死亡的消息后,达尔西亚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SIDE-3格局秩序的重整(六个小时),从公王制变回到了共和制的政体,临时**“吉翁共和国”成立。
地球联邦正攵府相信达尔西亚首相有能力主导吉翁共和国的未来,是以接受了缔结终战协定的要求。以结果而论,达尔西亚的适时举措令SIDE-3本土免于陷入战火。同时也让不希望战争持续下去的地球联邦,有了一个可以借坡下驴的合适台阶。

当然了,一部分人也认为,格拉纳达协约表面上虽然是很大气的认同了吉翁共和国的独立性,但实质上却是将安插了一个傀儡正攵府,吉翁将不得不再一次回到身为“大番薯”的不平等地位上。
革命的起点,就是革命的终点。

因此战争虽然结束了,但为数众多深受军国主义思想洗脑不可自拔旧公国军人,依然将基连·萨比视作领袖偶像,拒绝接受格拉纳达协约,对卖国贼达尔西亚的投降主义嗤之以鼻,认为共和国**只是条向联邦正攵府摇尾乞怜的狗。

大量的旧公国军士兵脱离了共和国军队(已经继承了旧公国军的一切),潜伏于地球圈各地,改头换面成为潜伏地下的游击队,采取各种方式不惜一切代价实现吉翁公国的再兴。而这些人,便是后来所谓的“公国残党”。

对于公国残党的数量势力到底有多少,其实就连共和国都无法掌握。当时,有不少小行星和殖民地被残党势力所占据把持。不光是前线部队,甚至连本土防卫队、格拉纳达驻留部队,也都有士兵私自脱离逃亡的情况发生。
在当时,官方所掌握的最大残党势力,当属远离地球圈的小行星“阿克西斯”。阿克西斯本身具备大规模的居住区域,和重工业生产设施。

而占据阿克西斯的公国残党,拥立了米涅芭·萨比这个萨比家族最后的血脉,无论名分上还是实力上都是势力最强的公国残党。
在战时被派遣到地球上的公国地球方面军,在战后仍有为数不少的残存势力遗留了下来。这批残党分散在各地,以部队规模的小股势力存在,频繁的活跃于一些有着反联邦优良传统的地区(比如黑非洲)。

这些对于联邦正攵府来说犹如顽疾的势力,在往后数十年的岁月里频频为地球联邦制造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宇宙还存在着一小撮被称之为“海贼残党”的公国残党。这是风评最差的一股残党势力,以西玛·卡拉豪所率领的西玛舰队为代表,用MS来进行海盗掠夺的行为。

还有就是,主张宇宙移民应当得到自治独立权的艾基尔·迪拉兹,以其为首的迪拉兹舰队残党势力。
和其它公国残党一样,迪拉兹舰队也认定吉翁共和国是卖国贼,对格拉纳达协约不予承认。他们将暗礁宙域建设为己方的大本营、秘密基地和根据地“荆棘之园”,以“荆棘之园”为中心进行游击活动。

不愿意归顺共和国的迪拉兹舰队,为求能将反抗活动坚持到底,于是将“如何确保活动据点”视作最优先考虑的问题。
在终战时脱离战场的迪拉兹舰队,同时也带走了大量的MS与战舰。不过,要如何维护这些贵重的军事装备也成为了迪拉兹头疼不已的难题。

战舰和MS,都需要有专属船坞格纳库,以及一整套专业的整备设施。此外,还需要保证有居住区域以供手下士卒官兵生活。这么一看,能够满足以上条件的根据地,规模想必一定不小。
高达开发计划

UC0081年10月,地球联邦议会批准了“联邦军再建计划”。计划中的一环便是在10月20日正式展开的“高达开发计划”。
顾名思义,“高达开发计划”的目标是开发出“最强”的RX-78-2的后继机,战后接收的吉翁公国所遗留下来的技术,与联邦自身的技术体系完美融合,开发出新一代的高达,并确认技术的实用性。

当时已是地球圈最大规模的复合产业,阿纳海姆电子公司(以下简称AE)担任了这项计划的开发核心。按照军方的委托要求,AE一共推出了三款开发规格方案,也就是说新高达总共有三台(也有认为是4台)。
开发规格Ⅰ
RX-78直系多用途·格斗战MS
RX-78GP01是完全继承了RX-78的理念,具备高泛用性、对应格斗战的专用机体。

为了实现如同人类一般灵活的可动性,确保具备高度的驱动力和反应力,本机采用了适应性极佳的试作可动骨架。
本机也继承了RX-78特有的驾驶舱逃生机构,也就是俗称“核心战机”、能够变形为战斗机的核心区块系统。
不过,本机的核心区块系统从过去的纵置式改成了水平式。核心战机的驾驶舱内壁采用了全天周荧幕完全包覆的设计,能够确保驾驶员的视野遍及各个方位角度。

至于全天周荧幕技术的话,是曾经在RX-78NT-1就已经常识性使用过的原始技术,进行改良后所得的后续发展型。
值得注意的是,负责开发本机专用核心区块(核心战机)的,正是一年战争时期开发了RX系列通用的FF-X7型核心战机的哈维克公司。

哈维克是一家专门从事飞机与太空飞船制造的厂商,联邦军的剑鱼式战斗机就是哈维克公司的杰作。在“V作战”启动后,作为征召进计划的兵器制造商之一,哈维克负责了核心区块系统的研发。
一年战争结束后不久,哈维克公司就被AE收购,更名为了AE哈维克公司。由于在战时贡献卓著,战后成为AE大家庭里的一员,哈维克公司再度操刀负责本机的核心区块系统的设计。
继续说“高达开发计划”。

这是由地球联邦军全权委托、在AE主导下按照开发规格进行研发的计划。因此,整个计划的最高负责人是约翰·高云中将。而试作机的性能测试以及运用,也必须交给军方下属机构来负责。
也就是说,AE方面只是单纯负责设计制造,虽然在测试时也被要求提供咨询支援,机体下线后基本就与AE无关了——负责运输、运用测试设施提供全都是联邦军来负责了。
本机的开发小组,是曾参与过“V计划”的各个协助企业+AE先进开发部的组合。因此,无论是核心区块系统、光束步枪等装备的设计,毫无疑问必然极具联邦军的传统特色(3号机也是他们负责)。

有意思的是,“高达开发计划”可能是史上最多女性技术人员参与的高达开发项目了。这群被戏称为“AE女郎” 年轻妹子,很多都是系统设计工程师的出身。
当然了,其中最负盛(yan)名的当属妮娜·帕普顿和露雪特·奥德比,两人分别参与了本机和3号机的研发(至于亚历山大·皮沃茨斯基博士、奥斯卡·莱耶尔博士等资深工程师也参与了这项计划这种微不足道的事情就不提了……)。

“高达开发计划”所研发的MS,基本上都在AE于冯·布朗市的产业——利弗莫尔工厂内完成的。利弗莫尔厂区不仅拥有工厂,还拥有测试场地,从各方面来看,都是最适合新高达开发的最佳场所。
在当时,冯·布朗市和格拉纳达市并列AE最重要的宇宙据点。不过最终选的是冯·布朗而不是格拉纳达,不论AE内部是怎么考虑的,军方会批准这一决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格拉纳达曾经是公国军战略机动军的大本营,受吉翁影响较大,在保密和资源管理上比较不利。
0081年10月20日计划正式启动,利弗莫尔厂区内建立了高达开发专区。
0081年末,根据军方的要求,所有试作机就完成了基本设计,并于0082年开始制造。由于三台试作机几乎都是同期完成的,所以相关测试能联动也就不足为奇了(这里不包括3号机的外挂武装)。

上面也提到了,关于试作机的性能测试是由军方全权负责的。本机的重力环境测试,被安排在联邦军特林顿基地进行。
这是一个位于澳大利亚雪梨湾西北方的大型军事基地。靠近殖民地卫星坠落地,因此周围人口密度很低,保密性也就更好了(因为没有会目击测试的平民,泄密的可能性也就无限接近零了)。
核心战机
本机在继承RX-78的各种设计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核心区块系统(核心战机)了。

与当年的FF-X7一样,次时代FF-XⅡ的开发目的——或者说是最主要的价值——便是战斗数据的回收和提高驾驶员的生还率。
不过世事无完美。核心区块系统虽然责任重大,其本身既存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举个例子,作为多用途战斗机的核心区块,有些机能是必备的(武器和推进器)。
但是,一旦变形为MS的一部分后,这些之前必备的机能就失去了作用。也就是说,在FF-X7时代核心区块还无法与MS本体完美融合。一部分机能无法适应多种形态,在对接后变成了无用之物。

于是,在检讨了前辈的经验教训后,AE开发团队为FF-XⅡ设计各式装备时,着重考虑了与MS的共用性。
再来举个例子好了:FF-XⅡ在与MS对接时,位于其后方的推进装置就成为了MS的推进背包,其主武器光束枪就成为了MS的光束军刀。
即便是一脉相承的技术产物,但本机的核心战机Ⅱ比起一年战争时期的FF-X7来,进步的程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0080年代初期,FF-XⅡ的性能是当时任何一种战斗机都无法比拟的。其所表现出来的优异性能,光是单机就能执行多种不同的战斗任务。
军方对FF-XⅡ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将其视之为整备航空战力的重点发展对象。甚至于,都计划将FF-XⅡ预定作为多用途战斗机来进行部署了。
主体结构与特点

本机的头部,也被称之为HU-0078GP01 Serial1008327的这个组件,与RX-78-2一样,都采用了以双目式感测器、头冠主取景器搭配的设计。
有所出入的是,双目式感测器的外部滤光片采用的是类似RX-79[G]陆战型高达的绿色版本。不能排除这种设计在重力环境下能有更好的发挥的可能性。

60毫米火神炮几乎已经是联邦制MS的标配武装了。这种小口径实弹火炮主要用于对空防御,对小型战斗机、导弹有极好的拦截阻击效果。
一般来说,火神炮无法击穿MS等级的外装甲,只能起到牵制的作用。不过在实战中也有装甲缝被打进炮弹,导致感测器、驱动装置甚至是动力炉受损的尴尬特例。

此外,本机比起RX-78-2来,探测器的搭载与运用得到了大幅的强化。除却标志性的V字形天线外,本机还在头冠处追加了一组专用于地面行动的大功率塔式全方位收发天线。

说到外装甲,就不得不提一下了。本机的装甲外壳,是以月神钛合金为主制造的,这也是RX系列的优良传统了。
在0080年代以后月神钛合金作为一种军用级别装甲材质,就已经相当成熟了。这种特殊合金相比起普通的钛合金、超高张力钢来,其防御力可用“剽悍”来形容亦不过为。

月神钛合金,顾名思义便是必须在低重力的月球上才能冶炼得到的特殊钛合金(如果在1G环境下冶炼,最后得到的物质形态是不一样的)。
自LTX128型以来,月神钛合金就具备了几乎能将核融合炉运作时所产生的热量和放射线完全隔断的效果。同时,这种特殊钛合金还具有极优秀的轻量性和耐腐蚀性,延长了装甲的使用寿命不说,还保证了机体的运动性达到了预期值。
本机在整体结构上,依然沿用的是一年战争时期得到长足发展的半硬壳式框架结构技术。
与旧吉翁制MS所采用的旧式半一体化框架结构技术不同,本机的装甲区块之间的分割更为明显。
在外壳受损时只需要快速更换具体破损的区块组件即可,这毫无疑问大大降低了日常维护的难度,缩减了时间提升了效率。
虽说装甲的分割会带来防御力的下降,但本机在实战中的表现却恰恰验证了这一理论“非必然”。
即便是光束步枪等级的火力连续直接命中,要想将这一层看似孱弱的外壳护壁击穿摧毁,却也是千难万难。虽然,验证的过程是惨烈了点…………
此外,本机作为一个新技术试验平台,在沿用传统的半硬壳式框架结构技术的同时,还尝试性的采用了在当时来看非常大胆的可动骨架技术(当然是早期版)。
可动骨架技术的导入,使得本机拥有了接近人类的运动性。在重力测试过程中,本机所表现出来的敏捷性与驱动性,乃是普通MS无法比拟的卓越。

一年战争时期,RX-78-2的核心区块系统与MS对接后,收纳于内部时是Vertical in the body的状态。到了本机这一代,核心区块则是采用了完全不同的Horizontal in the body收纳状态。
这样的设计变更,主要是考虑到了核心战机在变形收纳入MS内部后,其主推进器仍然能够为MS所用(主要是得让推进器外露)。
因此,本机的FF-XⅡ核心战机Ⅱ并非像FF-X7那样简单变成一方块了事,而是折成了ㄇ形——当核心战机收纳入胸部内时,机首部分会向下折叠,形成驾驶舱的主要部分,同时也插入固定到了腹部内。

机首折叠后驾驶座椅依旧保持面朝前方的水平状态,成为了MS的驾驶舱。MS形态下的驾驶舱,得到了腹部装甲的全面保护。至于核心战机后方的两具喷嘴,则从MS形态下的推进背包左右下方伸出,成为本机的主推进器。
这种全新的设计除了提高了性能共用外,还解决了RX-78-2时期腰部结构过于脆弱的重大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