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aptonblaed 于 2018-3-8 10:49 编辑

独行骑兵
Personal Troope,简称PT,是由地球联邦军主导开发,毛氏重工负责具体研发的对异星人用人形机动兵器的总称。
新西历179年,在“流星3号”事件发生后,以毛氏重工为首的各大军用重型机械开发商从陨石中解析了异星机动兵器的资料,反馈到与之对抗的机动兵器开发方案中。
为了对抗异星人的人形机动兵器,地球也必须拥有自己的人形机动兵器。
PT最初的设计理念,是拥有近似于人类的肢体,可以根据作战需要以机械手臂使用不同的武器,且不必依赖外接能源供给而使用内藏式动力源进行长时间作战、拥有足够坚固的装甲和耐弹能力来实现高强度的机体耐久性,尺寸在20米左右、重量不超过80吨的人形机动兵器。
这是异星人形机动兵器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地球联邦军所需开发的人形机动兵器。由于满足这些条件的人形机动兵器具备传统兵器所无法比拟的高泛用性,通过最低限度的代价换取最大程度的战果。
而在当时,为了角逐军方的订单,毛氏重工以高效率为最优先考量,重金招揽了机器人工程学博士卡库·米哈尔,和驱动能源权威玛莉翁·拉德姆。有意思的是,这两人曾是夫妻。
PT开发的第一项课题,就是动力源。关于这方面,毛氏重工列出了两种目前来说技术水平已然成熟的能源种类,分别是燃料电池与大容量电池:
燃料电池虽然在民间作业机械领域表现出了充足的出力以及便利性,不过其所能提供的出力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军用兵器的需求;
大容量电池在最大出力上相比起燃料电池来,性能更接近军用。不过遗憾的是其运作时间不尽理想。普通出力下只能运作30分钟,最大出力持续运作的话5分钟就是极限了,似乎也不太可能成为值得信赖的军用兵器动力源。
而相对于这两种已经在作业机械领域运用纯熟、但军用化欠佳的传统动力技术,第三种提案“核融合发动机”则显得更为先进,但在稳定性方面相比之前两种来说,有所欠缺。
原本广泛用于大型发电设施、舰艇等的核融合发动机,虽然性能出众出力可观,但碍于目前来说小型化改良尚未有所突破,以目前的大小来说,想要内置于20米级别的PT内部,实在是难以想象。
如果以牺牲出力为代价强行小型化发动机,则必然会影响其性能,无法达到最初的要求,本末倒置了。因此,毛氏重工认为重新开发新式的小型高出力核融合发动机势在必行了,并且将这一项目定为和PT的开发同步进行的重要项目来重视。
新西历180年末,实力雄厚的毛氏重工仅花费了1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史上第一台PT:亡灵(亡灵)。并且在多次失败之后,新式小型核融合发动机也终于完成了,经过验证确实能够运用在PT之上。
亡灵完成后,为实现能够适应宇宙、地上等领域的高性能泛用性,毛氏重工又相继制造了3台试作机,分别进行了性能区分:PTX-001是同时适应宇宙与地上环境的全天候型,PTX-002是侧重于无重力环境的宇宙用型,PTX-003则是更适合地上战斗的陆战型。

结果是很明显的,经过数百次不同条件的模拟测试,军方认定各方面性能均衡的PTX-001最为理想,满足作为泛用性兵器的开发理念。而毛氏重工也凭借亡灵系列的成功,获得了联邦军主力PT的制造订单,而亡灵也成为了PT家族的第一大系。

在此之后,毛氏重工不敢松懈,继续对3台试作机进行进一步的针对改良,并将3台试作机的编号分别改为R、S、T,并以不同的方案对其进行大幅修改。

而本次我们要聊的PTX-003-C古铁,正是以3台试作机中的3号机PTX-003亡灵T(Test)型为基础进行改造、升华而诞生的。
ATX计划
地球联邦军远东支部伊豆基地,尚未完成的试作机PTX-006“云迪拉普(猛禽)”在汉斯·韦帕中校强行要求(基地司令雷卡准将不在)进行试飞测试的过程中,由于变形程序中段导致试作机失速坠毁于海港外900米的海域。
在此事件测试驾驶员南部响介负伤并被迫背上了“令试验机全毁”的责任,在从上士特别晋升为少尉后,被汉斯·韦帕中校踢到了联邦军北美支部兰利基地。而“云迪拉普”的开发也因此遭到了中止。

作为地球圈防卫计划中的一环,ATX计划是兰利基地司令葛瑞格·帕斯托·特劳少将指挥下的一项强袭用人形兵器开发计划(Advansd Trooper X,简称ATX计划)。
计划具体由玛莉翁·拉德姆博士负责,也正是遵循了拉德姆博士的个人意愿,在并没有采用任何EOT技术(Extra Over Technology,自新西历179年坠落到南太平洋的陨石“流星3号”中所发现的超技术总称)的情况下(拉德姆讨厌EOT,所以古铁即便平衡性欠佳也无法通过超科技来弥补),计划设想是在面对复数敌机威胁的这种战况下,以“拥有绝对性的强大火力,能够正面突破敌阵”这种理念进行新锐机的开发。

为此,以拉德姆博士为核心的开发团队,挪用了测试用的PTX-003作为母体,以上述理念为宗旨进行大胆的改造与强化。不过,由于拉德姆博士本人的脑袋回路与一般人不太一样,其设计往往追求机体在但一方面最大限度的发挥,导致其它方面的性能短板屡屡发生。

可以这么说,拉德姆博士的开发理念非常极端,无论是操纵还是生产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困难。就结果而言,ATX计划的产物虽然名为PT,但实际上已经无限接近特机了。因此没能被军方的次时代主力机种计划所采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古老的钢铁

被博士称呼为“亡灵MK-Ⅲ”(亡灵MK-Ⅲ)的本机,在设计上为了贯彻落实“强袭”理念,片(bing)面(tai)地进行装甲防护的强化。这令本机周身都被极为厚重的装甲所覆盖,以牺牲运动性为代价,获得了极为可观的高防御力。

本机曾在和DC第7机动部队的交战中,正面被“利昂”三连装飞弹(其中一枚)直击亦几乎毫发无损,本机的防御力因此可见一斑。

除此以外,本机所装备的武器也全部都是为近、中距离接近战服务的特化武装。这种极端的设计导致本机的远程攻击力非常贫弱,再加上过度强化装甲覆盖,导致机体的武装分配与重量分配不平衡,令操纵难度也提升到了一个普通人难以驾驭的高度。

本机为更便于进行突击作战,追求极致的高速推进力,于背部装备了大功率的主推进装置。推进装置采用了4发式主推布局,由4枚大口径可动喷嘴提供了无与伦比的高推进力。

配合后腰裙甲上的辅助推进装置,本机在作战中能够发挥出普通PT所没有的压倒性机动性与直线加速力,极大地展现了作为强袭型PT的压倒性速度。

本机在大气层内的空战能力较为有限,并没有长时间独立飞行的能力。虽然空中机动能力较为有限,不过本机凭借强悍的推进力与加速力,在跳起后利用推进器进行短程的滑翔,以此方式甚至能够以纯地面用为主的武装去和空战型机体抗衡,且不落下风。
主武装
3-roundMachine Cannon/三连装机关加农炮

作为一款重视近接战重型陆战PT,覆盖了多层重型装甲,由此获得了绝佳的防护能力。不过相对的,重装甲的代价必然会导致机体重量的飙升。
而拉德姆博士的解决方案,就是尽可能提升本机的机动性与推进力,以此来弥补重量增加所带来的机动性下降问题。因此本机看似笨重迟钝的外表下,隐藏着霸道绝伦的瞬间爆发力。

而相比起那强悍到过剩的机动力,本机的武装基本还是以实弹火炮为主。其中,作为本机为数不多的近、中距离射击武器的,就是沿用自亡灵系列的三连装机关加农炮了。
这款固定式机关加农炮采用了三管连装式设计,发射129毫米口径炮弹,由于装设在左前臂上的缘故,射角理想威力可观,但射程不够长。

一般来说,这款三连装机关加农炮的价值主要是在强袭作战中,凭借极大的射速使其能用于肉眼可视距离内的火力压制。三炮管倾泻而出的弹幕能够对有效范围内的所有目标造成有效的伤害。
HeavyClaymore×2/方阵扫荡炮
本机最具特色的一款广域投射武装。
上面也提到了,由于本机的作战范围设(xian)定(zhi)在近、中距离以内,作战深度较为有限。因此,主要武装的设计也全都围绕这一要求来构建。
当然,也包括了这款方阵扫荡炮。
与装设在腕部的机关加农炮不同,方阵扫荡炮设置在肩甲正面,左右各装设一门,由厚重的装甲提供严密的防护。使用时舱盖依靠内藏的滑轨上下张开,投射出一片高速高密度的霰弹式炸弹群。
方阵扫荡炮能在近、中距离的战斗中实现对复数目标实现饱和攻击,或是掩护僚机、守卫母舰时负责驱散敌人。尤其是在近接战中,甚至可将靠近的敌机瞬间打成蜂窝,弥补了本机欠缺广域压制型武装的缺憾。
HeatHorn/雷刃角

本机的一大充满“近战蛮风”的武器,就是这具独角状的大型近接白刃战武器。
本机的头部除了继承自亡灵、位于左右两耳处的大鳍型天线外,于前额的位置还装设有大型角状近接战武器,“雷刃角”。
上述也提到了,由于本机的火力相对较低,远程射击能力不足。实战中往往会选择贴近目标发动肉搏战,因此格斗武器的威力就变得格外重要了。

而作为一种人形兵器,近身格斗战可谓是PT有别于战斗机、战车等传统兵器的一大特点与优势。甚至于在一些特定的战斗中,格斗战显然是效率最高的攻击方式。
本机的动力绝大多数都用在机动性的补强上,因此无法搭载光束类格斗武器。本机所采用的雷刃角本身即是威力不俗的实体切割刃,再通过对刃部通电加热的方式获得高热熔断力,进一步加强雷刃角的破坏力。

这根巨大的雷刃角借由从本体提供的电力转化为热能,令刃部变热产生高温,借此产生极强的熔断力,对目标给予致命一击。而在不使用时,雷刃角也能作为一种大型装饰,使本机的整体造型看上去更为犀利,对敌起到震慑夸耀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雷刃角虽然相对于光束类切割武器来,破坏力、攻击范围都有所差距。不过胜在性能稳定、耗能较低,是性能短板严重的本机重要的一款进阶格斗战武器。
RevolvingStake/左轮打桩机

本机的代表性格斗战武装。
左轮打桩机是一种利用炸药产生的推力,将桩钉贯入目标体内的零距离格斗武器。之所以取名为“左轮打桩机”,则是因为在武器内部搭载有一具转鼓式弹仓,因为酷似左轮枪而得名。
左轮打桩机的运作原理也很简单,桩钉命中目标后,打桩机会击发内藏的炸药(类似空包弹)产生冲击力,推动桩钉进一步突破目标装甲进入内部(或对穿而出),对其造成贯穿性伤害(关键是必须击中,否则伤害有限)。

本款武器所具备的特殊打桩攻击,对各式各样的装甲都有着超强的破坏性,特别适合对抗重甲型目标,相当于是一种特种零距离破甲弹。事实上,被击穿的机体创伤也与被大口径穿甲弹命中的现象非常酷似。

不过由于左轮弹仓里的弹药一次只能装填6发,因此打桩攻击的次数也非常有限。但即便在耗尽弹药之后,锐利的巨型桩钉本身也是一种不容小觑的强力肉搏战武器。

本机是由兰利基地主导的ATX计划中的重要一环,由玛莉翁·拉德姆博士的技术团队负责开发,旨在击败毛氏重工的亡灵MK-Ⅱ。由于地球圈防卫计划同时也肩负了次世代主力机种开发竞标测试的任务,因此ATX计划也与远东支部的SRX计划一同堪称地球圈防卫计划的“双壁”。

本机采用了红色与白色为主色调,一些诸如关节、装甲强化部位则涂成了黑色。由于是以3台试作机之一的亡灵T型改造强化而得到的,因此本机又被称为亡灵MK-Ⅲ(正式定名要等到通过军方测试被采用后,所以好像也只有拉德姆博士这么称呼古铁)。

为了实现拉德姆博士极端的理念,贯彻落实强化强袭的设计初衷,本机全身都被厚重的装甲包裹着,装载着各式各样的格斗武装,以这种方式片面地强化防御与近战能力,而导致本机远程火力非常贫弱。

同时,也因为本机个性十足的近战强袭风格,导致必须由近战技术娴熟的驾驶员才能适应并驾驭。反过来讲,如果是擅长近战格斗的驾驶员搭乘本机,必然会得到预想以上的成果。
可叹的是,这些特性同时也是本机的设计理念根本不适合成为主力量产机体的最有力证明。如果不是遇到了南部响介这个同样剑走偏锋的男人,本机极有可能会被军方封存雪藏,在机库里慢慢地生锈,真正成为一堆废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