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得知本次星影教程征集活动涉足到摄影范畴皆可参与,自问模型制作技术实在上不了台面,就剩摄影方面的技术个人觉得还过得去,于是就斗胆献丑了。
现今通过网络平台分享作品已成大趋势且相当成熟,最主要是因为其便利性。像某些线下模型比赛那样把作品都集中到一个地方进行实地评比,这对于一些路途比较远的异地朋友就不太友好了,即使是通过物流方式把作品送到比赛地点,也难保在来回的过程中自己的作品会不会出现人为或不可抗力的损坏。更别说一些外摄作品,你不可能把拍摄地点的整个环境景观进行迁移,当然这是题外话了,本次教程是针对棚摄。
此前我也听过有的人说,网络模型比赛就是模型摄影比赛,做得好不如拍得好,不论模型做得多棒只要拍照拍烂了,这个作品也跟着烂了。我个人认为这就是网络平台既矛盾又合理的地方。某些制作精良的模型作品因为拍照拍得不好,结果反而被制作技术不如自己但拍摄效果比自己好的作品给比下去了,这是事实。但网络平台的用户群小至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大至遍布世界各地,你就很难把自己的作品搬到观赏者的面前进行实地欣赏,这样的情况下,就只剩通过摄影后上传作品来让观赏者观看一途。所以,摄影便成了模型制作技术以外比较重要的一环,虽不求专精,但模型制作技术之外兼修摄影还是有必要的。
回归正题,自“摄影”诞生以来,一直发展到现在,撇除了后期因素和个人技术水平之外,从来都是1分钱出1分货,换句话说,质量越高的作品,往往在器材硬件上的开支就越高,所以1分钱出N(N>1)分货的想法实在是有点不切实际。当然现时模玩圈子的摄影群体,RMB玩家只能占上很小的比例,大部分人都是平民玩家,再说绝大多数人玩摄影都是出于业余爱好,也未必有很多人愿意在这之上投入大笔的花销,所以此次教程的目的,就是站在平民玩家的角度上浅谈一下我对于模玩棚摄的一点个人经验(本身我自己就是平民玩家的一员),不敢妄称最具性价比,但至少在尽可能少的开支基础上做出尽可能好的效果。
楼层索引:
1L——前期准备
2L——关于布棚
3L——常见构图简述
4L——结语
前期准备
设备:简易柔光棚*1、灯*2、土制束光筒*2(与灯的数量相等)、背景*N。

简易柔光棚是淘宝上常见的款式,现时的价格已经是相当白菜,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消费得起。相比起6面都是柔光布的圆棚(2),我个人更推荐本人正在使用的只有3面柔光布的折叠方棚(1)。原因是圆棚的打光效果并没有方棚好,容易受布光以外的环境光影响,打的光也不够立体感,除非你一心只是想打出淘宝箱包鞋帽商品照那种无死角世界光。现在随着人越来越懒,更是衍生出了一种内部预装灯的摄影箱(3),外观有好几种不同的样式但基本结构无异,没错出片是能最容易地达到淘宝商品照的效果,但拍出来人人都像一个模子复制出来似的,实在太无趣,所以个人最不推荐。自制棚那已经是题外话了,这里不展开说,一来自制棚的效果未必会比现成的好,二来自制棚需要一定经验,绝大多数摄影新手都会选择直接购买现成的摄影棚并且用上一段不短的时间,基于这两点所以本次教程我才会用现成的简易柔光棚来讲解。

(因本人手上没有现成的2棚和3棚,所以图片来自网络)
棚的大小按需购买,但过小的话会对摆pose和构图形成诸多限制,所以还是建议预大点来买,我自己当时买棚就是买小了。另外需要提醒的是,柔光布会随着使用时间而逐渐发黄,不想每次拍完照都得后期调白平衡的懒人得看实际情况不定期换一次新棚了,当然到了明显发黄的时候,你的设备大概早就已经升级了。
灯分为灯架和灯泡两部分。

灯架我是2年前连着棚一套买的,要省钱只买棚的话,其实手边任何E27螺头的台灯都可以用来做灯架的,只不过配套的摄影灯架高度可调相对便利一些,看个人自己取舍了。所谓E27螺头,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螺头灯泡是分了大小两种,大的那种就是E27口径,这么说的话应该会比较好懂了。

(因本人手上没有现成的大柔光罩,所以图片来自网络)
有的摄影棚套装还会多配一个大柔光罩样式的顶灯,个人认为顶灯对于模玩拍摄来说得看情况使用,不是非用不可,而且大柔光罩打光的光照范围对于模玩棚摄来说也太广,就我个人而言是多数情况下也用不到,所以并不推荐,再说少买一个灯至少能省好几十块钱。
灯泡方面,除去现时几个品牌的专业级高端常亮灯的专用灯泡以外,基本不是节能灯就是LED灯。在相同瓦数的情况下,LED灯的亮度比节能灯要高。

(2和4是家里随便翻出来的日常用灯泡,非摄影灯泡,这里只用来做一下外形讲解)
节能灯的外形跟日常家用的节能灯泡基本无异(1),只不过摄影用的节能灯泡的色温基本控制在5500K到6500K之间,这样的色温称为正白光,是一般棚拍最常用的色温。LED灯分为球泡型和贴片型,球泡型跟常见的白炽灯泡外观差不多(2),其中贴片型根据灯珠贴片的分布位置不同,又分为整个灯泡均匀分布的玉米灯(3)和集中在前端的LED灯(4),挑选时也是选择色温5500K到6500K之间的为宜。本人正在使用的是玉米灯。顺便说一下节能灯和LED灯的特性,节能灯和球泡型LED灯会随着使用时间而逐渐黯淡最后直接不亮,贴片型LED灯像玉米灯那样多板灯珠并联的电路有时候因部分电路故障会出现部分灯珠不亮的现象,但只有少量灯珠不亮还不至于影响使用,只是像灯4那样的串联电路只要任何一个灯珠出现故障就会整板灯珠都不亮了。

(红框内标示的就是色温指数,实际色温会有轻微偏差但不会差很多)
当然因应某些拍摄场景需要,可以选择暖白光(色温2500K-3500K)或冷白光(色温>6500K)的灯泡,但手头上只有正白光的灯泡,所以就不展开说了。价格上摄影灯泡是日常家用灯泡的2-3倍,如果实在觉得摄影灯泡价格偏高,非得使用日常家用灯泡,得具体看实际色温,这个就得凭经验判断色温适不适用了,因为只有摄影灯泡会标示具体色温数值范围,而日常使用的灯泡没有标示并且通常会偏色。用强光手电筒代替摄影灯也是一个道理。
个人认为其他设备再省也最好别省灯泡,尤其是入门新手。其实一个灯泡能用很久,摊下来也不见得贵到哪里去,之前坏掉的节能灯泡也是用了有2年了,而且还是用了土制束光筒以后加速灯泡死亡的情况下。同时灯泡也是易消耗品,建议多备一两个以防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发生,道理就好像你家里日常用的灯具会常备一些备用的灯泡一样。还有另一种情况,是有的人会自制LED摄影灯,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这是本人正在使用的土制束光筒,作用是套在灯上使光照范围更为集中,更突出被摄物的细节和轮廓。如你所见就是两个薯片纸筒把底部切掉,纸筒的内侧本身就是哑银色(买过来吃的都知道),有一定的漫反射作用,跟专业束光筒内侧的银色反光面差不多。外形是有点low,但效果还是挺够用的。当然效果远比不上高端常亮灯和影室闪光灯所用的专用束光筒是绝对的,毕竟一分钱一分货是硬道理。

(束光效果示意图)
土制束光筒最大的优点是成本非常低,你只要花费两筒薯片的价格就能搞定了。固定在灯架上的方法可以自由发挥,但用的时候必须在前端加上柔光层,否则打的光太硬也不好,如你所见我加柔光用的是手边随手就能拿到的纸巾。缺点还是有的,因为纸筒的内径决定了灯泡的大小,灯泡越大瓦数越高,所以相当于限制了所用灯泡的最大瓦数,但在可用范围内还是够用的。另外由于是纸筒的关系,而且得套住整个灯泡来使用,对灯泡散热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虽然远远没达到造成火灾隐患的程度但高温会影响灯泡内部的电路和元件从而缩短了灯泡的使用寿命,所以套了土制束光筒的情况下要注意灯不用时就顺手关掉。
说到背景,现时市面上太多款式可选,这里就不逐一详述了。通常买简易摄影棚都会配套给3到4块不同颜色的植绒背景布,有的会给无纺布但现在也不多见了,而且无纺布因为网眼太明显的关系也不太适合模玩拍摄。本次教程我主要安利一款颗粒质感的人造革。

为什么呢?一是因为本身的颜色都是深色系所以泛用性挺高的;二是因为困扰不少人的噪点问题在这背景之上几乎不是问题,背景本身就是颗粒质感,配合拍摄出来的背景虚化即使有轻微噪点也不明显,当然噪点实在厉害到影响了被摄物的话还是乖乖地去调一下相机参数吧。(至于背景虚化这涉及到景深和器材硬件等多方面问题,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所以也跳过了,其实网上也能搜索到相关知识)
如果说你不喜欢这种风格的背景,当然选择其他背景是个人自由,完全可以自由发挥,这里只是卖个安利而已,再说背景多备几种不同的依照被摄物主题轮换使用也是好事,因此前面提到的背景数量我才打上了N。
现在更衍生出屏摄的玩法(就是以电脑显示器或电视上的壁纸作为背景拍摄),因为屏摄对于布光有一定要求,已经超出入门的范围了,所以这里我也就提出一下而已,并不深入讲解。
也许有的人问,为什么不说相机呢?根据个人的消费能力和用途不同,不同人之间相机硬件参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这里就不提出来说了,说了也没什么意义。至于三脚架,除非是特定需要,一般我也极少用上,日常靠调节相机参数配合完全可以手持拍摄,而且手持拍摄也更利于多角度拍摄,所以这里也不讨论了,当然调到安全快门还是手抖的还是麻烦你乖乖地上三脚架。
在进入下一个部分之前,还是要再啰嗦一遍。在设备的购置上过分追求便宜是不可取的,前文也提及摄影设备永远是1分钱出1分货,1分钱出N分货(N>1)的说法不能成立,更不存在什么“最具性价比”之说。总之,该花的钱还是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