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蓝工房】一起来完成一个模型"TR6"篇。

14571 113
靛蓝工房楼主LV8.钻石玩家

2021-04-07 09:11 发布于 未知

1楼

其实这也是一如既往地平平无奇地完成一个堆积作品而已,做得也不怎么样的程度。

为何要写成过程介绍的贴文?那是因为现在网络上,视频娱乐媒体上,充斥着打量的“以综艺娱乐为目的”的人气视频。这些看着很有娱乐性的视频,却没有介绍制作模型的核心价值观念,慢慢将大众对模型制作的认知点带偏,以至于已经忘记了完成一个模型作品都应该经历什么,甚至无法体会一个作品制作中的核心价值。

是的,我个人对这种快餐娱乐的流行颇为不满。

再考虑到以往我写的一份涂装教程因为图片过期无法看到详细图文。

因此,在制作这次的TR6过程中,记录下每个步骤以作展示。

同时,我会介绍每一步的经验,曾经在犯错中吸取的教训,其他朋友的提问解答等内容。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请仔细观看。

如果你在制作模型中遇到什么问题是我这里没有介绍,或者我没有说清的,请在回复留言,我会进而回复,补充解答。

如果你有什么想要看的其他模型套件。例如想要看看MG百式我会怎么做,也请在回复里面说说。我会根据需求情况进行挑选制作,然后再此写下类似的帖文。


一楼:制作过程

二楼:完成作品展示


免责声明:

1、本篇中描述的观点仅代表我个人观点。每人手法有差异,我不是在教导,而是在介绍我自己的手法。

2、本篇图文制作中,本人曾试过其他制作者口述的方法,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此乃个人手法差异所导致,并非存在偏见误解。

3、本篇帖文并未受到任何个人或组织的赞助,文中出现的工具、耗材均为个人物品。

本次使用HGUC的网络限定TR6为制作的素体。那是因为刚好有这个堆积。但后来发现真是搬石头砸脚了,这货太小贼难搞。

 

制作第一部分:关于塑料模型的水口处理。


第一步,剪件。

本次制作中,我用的钳子是5元剪钳。如果你要是有神之手之类的当然就是最好了。但反正我都是靠笔刀锉刀打磨的,所以只要不缺肉,对我来说啥都一样。

图中,剪件时,我刻意预留了1MM不足的空间,以便修剪使用。

剪下来的零件,我先用笔刀大概切一下,然后使用锉刀将水口完全磨平。

图中刻意使用了圆形的零件进行修整。

圆形外形的零件,例如喷口等位置,因为圆弧面关系特别容易被笔刀削缺,所以使用锉刀顺着圆弧面仔细的修磨,会比较容易处理。

对了。本次制作中的锉刀,是我在五金店买的电工工具套装。6元一套5把,用了将近十年。如果你有什么鬼斩之类的锉刀,一定能做得比我更好。

锉刀修整后只需要使用砂纸将表面磨平滑就可以了。

至于砂纸用什么......我目前暂时还是只使用田宫的。至于砂纸打磨相关的,我们下文再说。

第二部分,模型表面的线位处理。

在每一款模型中,都不缺这样的高低线。这种位置的线条夹角太大,无论是渗线或者勾线都无法画出完整而均匀的线条感觉。而很多模型哪怕是PG、MG,在头部等显眼位置都会出现这种位置,处理好的话会对模型整体感官带来很大提高。

例如这样的头部高低线:

灵格斯头部图片

上图中,灵格斯改的头冠,高低起伏线全部作出了加深处理。这样子模型的线条感将会更加细致锐利。

 

因此我们现在也对TR6的起伏线进行加深刻画。

图中,我使用了某国产超级便宜的刻线针(好像是18元左右的忘记了)对起伏线加深了。

下刀时,以轻柔的力度刮过起伏线的夹角。重复、重复、重复、制止线位不断加深。

禁忌:切勿急于求成企图一刀完成力度过大。这样子大概率会歪、会狗牙。

现在比较主流的刻线工具就是BMC、HZT之类的推刀吧。如果你有这种工具,肯定会做得比我好。

刻线总会出现毛边、卷边之类的。我会使用牙签之类的软性工具将线连边的毛刺推平。

像牙签橡皮之类的朴实无华的东西往往是很好用的工具,可不能忽略了。如果你使用的推刀是BMC这种毛边特少的,那么你肯定能做得比我好。

随后,使用砂纸将零件刻线后的两边表明打磨一下,就能做出比较好看的线条了。


机体上所有的高低线全部按照上述的方法走一次。这会是个庞大的工作量,但也是个可以体现制作者基本功的必要操作,还是有必要的。

目前很多新生派的玩家,会在机体上刻满线,但往往最基础的高低线却不走也不渗,我认为这是个本末倒置的做法。

增加刻线往往是为模型本身“增色”的手段,但原本模型最基础的“特色”都没有显示出来的话,那么“增色”也仅是徒劳。

因此我个人还是建议要耐心把基础的表面处理做好。

 

说到“增色”,现在开开始简单地对机体进行“增加刻线”的处理。

这里选用了大平板的零件进行制作。

1、使用笔和尺子在零件上画出想要的线条。因为是画的,画错了可以擦掉,直至画到附和自己喜好的线条为止。

2、在直线的起点、终点、以及每个转角弯点上,用刻线针扎一下小洞洞以便定位。

3、以两点一线的原理,使用硬边胶带贴好,以单一直线的方式完成每段刻线。

4、重复牙签刮除毛刺、打磨表面工作,完成。

禁忌:如果你使用的是推刀,切忌使用推刀去扎定位点。你的推刀极可能会崩断。如果你没有刻线针,那么用圆规针、大头针、甚至笔刀的刀尖扎定位点都可以,但千万别用推刀去扎

完成增加刻线后的零件表面。

两片相同的零件,各有左右,就像机器人模型的四肢一样。要做到完全一致很简单,起头笔尺划线的时候耐心点,画得完全一致就行了。

然后通过扎定位点,以两点一线的原理来连线。这就是刻线最基本且最可靠的做作方法。

 

然而就算是这样,也容易出现发错的时候。

哎呀,歪了。

刻线中,因为手的角度、力度发生偏差,导致针或者推刀偏离原本轨迹的情况并不鲜有。

出现这种情况时候,切忌再以相同的轨迹进行刻线。因为线槽中的毛刺,会让推刀向着错误的轨迹不断重复直至达到无法修复的深度。

不要企图用蛮力修正轨道,这会让线出现狗牙(锯齿)。

此时,可调整角度,让推刀/针的推行轨迹反向运动。这样就能回避线槽中歪曲毛刺的干扰,回归正常轨道。

一旦刀回归正常轨道,重复两三次内部的歪曲毛刺就会被扫平。此时就可以再次调整刻线的方向,完成刻线。

接下来继续打磨表面,将刻歪的线磨走就看不出当初的错误痕迹。

由此可见。

1、刻线要下刀轻;2、出错了不要重复犯错,要马上反向推平毛刺。不然错误痕迹加深了,打磨就难以去除了。

 

有朋友提问:要是出现了较深的错误刻线痕迹,可否使用胶水之类的填充材料填平再次刻线?

我的回答:是可以的。例如刻线后觉得这个线不好看,想要重做,也是采用这个方法。但是填充物的硬度与塑料的硬度有差异,当推刀/针跨过硬度不同的材质时候,极有可能会出现轨迹扭曲的情况。如此一来,线也较难做得平直整齐,所以还是应该尽力避免。

我的建议

对于线条设计时,用笔画线先确认了线的效果,再下刀,避免刻了觉得不好看重做的情况。

对于刻线中,请每次下刀轻力进行,重复至线条明确,切忌心浮气躁企图一刀完事。

但是,刻线制作,对刀/针的“指向性”性能体现较为明确。像BMC\长谷川这些大品牌工具,价格虽然贵,但它的指向性、毛刺产生量均有优秀的体现。使用这些“指向性”性能优良的工具,当然也能减少意外出现的情况。

反正我用的就是十几块的便宜针,要是你有更好的工具,肯定能做得比我好。

 

关于刻线刀、针的选型问题。

提问:现在刻线的推刀,刀头的尺寸很多,应该如何选择?

我的回答:经过我实际对比考量,可以给出几个参考数据让你选购。

如果是制作一般1/144模型,以0.15的推刀为最佳尺寸,0.1太细,0.2有点粗。

如果是制作小型1/144模型,例如F91,V高达,甚至洛托这种,0.1也就可以了。

如果是制作大型1/144模型,例如沙咋比,大白鹅,可以直接食用0.2的。

如果是1/100比例模型,用0.2的比较多。同理,如果是1/60的模型,0.3就可以了。

至于0.3以上的推刀,那些与其说是刻线,更多的是用来进行细节改造,例如挖槽之类的。正因为0.15~0.2的使用比较频密,所以常见的悲剧里面,折断推刀的基本也就0.1~0.2的居多。

至于针,一般使用在飞机模型这种线条转角较多的题材上,机器人类科幻模型使用的频率并不高。而针头是“V”外形的,可以通过刻线深度来控制线的宽度。

但若要控制线宽,当然使用推刀更加方便。

 

介绍一下我在使用的刻线辅助工具

我目前使用的是“钢魂”的刻线辅助尺子(这里真的没有收广告费。我也很想收,可是没人给而已。)。这种我觉得还挺好用,带着刻度的可以比较容易定位。

使用方法嘛。

如上图。

如果是比较大的零件,直接用遮盖带贴上去,当做是辅助尺来顺着刻线就可以了。


如上图。

如果是小的零件,没法贴上去的话,那就当做是尺子用。使用笔画出线条后,移除辅助尺,然后重复扎点、连线的操作就可以制作出刻线位置。


第三部分,基础无缝及分件方法。

无缝及分件,需要根据具体模型的具体位置采取不同种的处理方式。有部分结构较为简单的老模,无法逐一分件只能采取逐步遮盖涂装的方法进行叠加制作。

而本次制作中,针对TR6的结构,采取了“削除插入”以及“C字缺口”分件处理方法。

如图,这是“削除插入法”的实例。

左右结构的小腿内部包含无可懂结构的关节零件。面对这种“无可动的”零件,只需要将横向的插入件左右固定桩削除便可。待模型涂装后,使用502之类的瞬间胶直接插入固定便不会有问题。

如图,这是“C字缺口”分件法,也是模型制作里面最为基本的一种分件方式。

对于“圆孔”型的接入零件,先将圆孔切开一个C型缺口。待零件无缝完成后,采取“压入”的安装方法,“啪嗒”一声地安装到位,非常简单易懂。

但需要注意,并不是所有零件都适合C字缺口的分件方法

原本圆形的孔洞,在切除变成C字后,其松紧度会大幅下降。如果是主要承力关节,例如肩部、翅膀等,会出现零件安装后过于松动,无法维持造型,下垂松脱等问题。、

因此,何时采用C字缺口的分件方法,还需仔细衡量。

 

对于分件的方式,在模型制作里面并没有一概论。有些模型甚至不适合分件。只能结合实际案例实际分析。

要是你有解决不了的分件问题,也欢迎在回复里面传图看看,参详参详。

分件完成后,就可以进行无缝制作。

零件先是组合预留一道小小的缝,然后使用胶水涂布表面,让胶水渗入缝中。然后合紧零件,让缝内胶水挤出。等待胶水干透固定。

然后使用打磨工具将胶水痕迹完全磨平磨直,涂装时无缝的痕迹就完全看不出来了。

 

关于无缝时的胶水问题。

提问:无缝时是否能使用流缝胶水?例如田宫绿盖这种。

我的回答:当然可以。

但使用流缝胶水必须要注意,这种“溶解型”胶水的干透时间很慢,且干透时间中,会持续收缩。

于是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无缝打磨后,零件光滑了。但涂装时发现缝的位置出现凹陷,缝又出来了。重新打磨,磨平滑了,但是涂装时候缝又出现了。

就像缝会长的一样,一直在生长。这就是胶水干透过程收缩问题,且因为干透时间长,缝一直在收缩一直在长。

本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珠三角地区,秋天,20~22度左右的气温,60%相对湿度,使用田宫的溜缝胶水收缩固定(即完全干透不再收缩)时间约为5天。但502之类的非溶解型的填充胶水5小时已经干得不能再干了,还不会收缩。因此我一般只做都是用这种填充型胶水进行只做。

虽然说502干透后真的很硬......

后来又发现480这种黑胶水做无缝粘合非常好用。仅供参考。

 

既然说到无缝打磨,那我也来说说打磨的那些事儿。

 

本人制作模型时,习惯使用田宫的砂纸。目前国内号称能使用在模型制作上的砂纸也有很多不同的厂家,但我在砂纸上并没做过比对,所以其他品牌的砂纸我暂且不作推介。看有没有赞助商大佬来给我提供点样品再说吧......

首先,不同厂家的砂纸对“目数”的定义有所差距这是肯定的。大家都是1000目的砂纸,但实际摸上去的手感可能会差异很大。

这里,我只以田宫的砂纸为基础论点进行描述。

提问:为什么我使用800目的砂纸打磨后,零件上留有很深的磨痕,水补土也填不平?

我的反问:你是把零件按在砂纸上来回磨了吧。

回答:是的.....

我的回复:打磨零件,需要使用“画圈圈”的轨迹来打磨,才能磨出理想的状态。

首先,直线来回打磨,尤其是使用比较粗的砂纸时,会产生轻微的刮痕。而直线来回打磨又会不断深化这个痕迹,导致表面出现损伤。

其次,一般涂装模型,以1000目砂纸作为基础打磨就可以了。如果是改造模型,使用600到800来处理AB补土或者搅拌粘合面。如果是素组模型,用1500~2000来处理分模线和水口,随后用抛光海绵恢复零件表面光泽就可以了。

再者,如果是想进一步减低打磨压力,减少砂纸消耗量,可以配合锉刀。就像修水口一样,先用锉刀将胶水痕迹或者改造痕迹磨平,然后用砂纸精修,也是个高效节约的方法。

而我目前使用的,就是锉刀+1000砂纸打磨的方法。

 

但其实也有不用无缝也能处理好无缝的方法。接下来举例说说。

首先,展示模型基础改造的造型图片


这是改造中作为基础新增造型的肩部。在这个肩部中,存在一道向一边偏移的组合缝。

如图,直观的可以看出处理方式:在对称的位置上,增加了一道刻线。

如此一来,不但不需要制作无缝,甚至还能增加分色用的版块,很高效的(极度偷懒)。

首先,新增刻线的部分还是按照之前刻线的方式进行。这里的刻线采用了0.15的推刀进行。但组合缝直接使用,会显得“太过细”而无法进行匹配。因此,需要对组合缝进行扩缝的操作。

图片这里,使用笔刀,以45度角度下对缝的边角刷刷的轻轻来两下,如此一来就能轻松扩缝。


完成了基础的制作,组合起来后看看外观。

......总感觉还能进一步做得更好。于是便打开了T宝。

现时,很多第三方的厂家有通用型的细节改件或者蚀刻片。这些改件能不费力地傻瓜式贴在模型上,直接达到增补细节的效果。

因为不贵,又很方便,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多做点尝试。

玩模型的时间长了,朋友也多了。在万能的朋友圈里面,有人自行设计并且弄了这么个女神头冠,还是TR6专用的。于是我恬不知耻地就问他弄了两件。

感谢“魔封真”提供的女神头冠改件。非常的美观,感觉每个TR6都应该配一个。在T宝上直接可以搜索“魔封真”的店铺进行购买。我不做赘述了。



这种改件,大部分已3d打印成型为主。表面上还是会有点打印的纹理痕迹。而且像是女神头冠这种不规则的转角挺多的不好用砂纸打磨,所以我选择使用玻璃纤维笔进行打磨。

玻璃纤维笔确实还是不错的,无脑刷就能打磨好,像是做人性GK的话会很方便。

图中,装在自动铅笔中的玻璃纤维,是我去杭州旅行,找小凡吃饭的时候他赠送的测试样品。

那也是上一年的事儿了,现在应该能买到正经的商品了吧。具体的我也不是很了解,麻烦各位自行在T宝上搜索“匠心社”了解了。

 

那么完成了基础的整形修形,模型也完成超过60%了。接下来就要开始涂装。

本次涂装中,我使用的喷笔是PS289这种常见的笔。

但其实你要是使用便宜的S130也没差多少。至于泵,我家里的是浩盛的AF186。涂装环境是阳台。

涂装前,请确保面具口罩、手套护目镜等基础防护道具配齐,并且在通风环境下进行涂装。

不管你对胶的爱有多深,防护都要做好。要是得了白血病,那么你一切胶都是罪。


涂装首先要对模型零件喷上水补土。

啊......我忘记拍喷水补土的照片了......

也没差吧,这么基础的东西就不赘述了。

提问:水补土的作用。

我的回答:统一底色,增强辅助力,检查零件瑕疵等等等等。很基础的东西,这十几年来反反复复说得嘴皮都破了。请百度吧,很明确的。

提问:为什么我的补土是橡皮泥而且用稀释液溶解不了?

我的囧脸:请区分水补土以及AB补土的区别......“水补土”跟“补土”是两回事,别把“补土”当“水补土”了。

我没有在搞笑,过去十年间,我还真遇到过在自己喷笔壶里按满AB补土或者牙膏补土的朋友。

涂装前,我遵从“颜色由浅到深”的涂装顺序依次对零件进行涂装。

涂装时,我采用“以单一方向快速扫过零件”的方式进行涂装,可以防止出漆过多而产生的积漆问题。我会“调整零件角度与方向,但喷笔扫过轨迹不变”的形式,实现涂装的覆盖完全。

薄喷两层,至零件的涂装完全。

 

涂装知识点:

“薄喷多层”的定义。

一般,由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进行模型涂装的玩家,基本使用薄喷多层的涂装方法。指的是,涂装是,先以快速扫过模型零件的喷涂方式实现单层的薄喷。待漆面固定后(约十余分钟),再对零件进行第二次扫喷。重复2~3次,实现涂装完全。

使用薄喷多层的涂装方式,可以确保漆面不会过厚,且显色均匀。所很多老派玩家或者资深玩家使用的涂装方法之一,也是一种很基础的涂装成型方法。

 

我们继续来制作模型。


制作任何涂装模型的基础操作之一:遮盖分色。

无他,耐心地裁剪遮盖带,耐心地贴遮盖带,然后两分钟涂装,完事。

 

关于分色依据。

我个人喜好以刻线,或高低位线作为分色的边缘依据。

现在很多制作者都喜欢给自己的作品增加刻线,但我觉得如果能对刻线的界限做出色块的分界搭配,对作品的整体呈现度会有较大的提高。

比如说时下流行的RG分色、多色段分色等手法我也很喜欢用。

但横观网络上的采用了多段分色的作品,不难发现一个弊端:RG分色,尤其是白灰分色,对比度过大,灰色过深,严重影响了作品的整体和谐性。

原因分析:

根据我制作了这么多年模型的经验,尤其是“白/灰白”的调色,当肉眼观察到油漆(液体时)的颜色发生微量变化时,实际涂装出来的色差已经过大。这是因为油漆在调配时与干透时的发色是完全不同所导致的。

因此,介绍我的解决方案。

建议方法:使用称量法对颜色标准进行量化。

一把30+的厨房秤,能解决很多调色时候的问题。只要每瓶油漆开瓶后使用稀释液补充到同一高度,搅拌均匀,然后用称量的方法记录下每个颜色的重量数据,那么你就能精确重现任何一个配色。

使用重量法调色的好处:

1、减少肉眼观察误差,实现调色一致性。

2、重复调色或补充调色时,极大程度回避色差。

3、制作仅属于自己的调色配色表,并减免误差。

4、方便进行颜色配方调整实验。

一般上,一把能精确至0.1g的称便能满足全部的使用需求。

回到RG分色“白/灰白”的那个问题上,我的制作经验。基础白,也就是最浅的那个白,是标准白的基础上加入5%的黑色。而第二段的分色灰白,则是在基础白的基础上再添加5%的黑。如果还有第三种白,则只需要在上一级上再添加5%。

以每5%为一级分界,就能精确控制好每个色段的深浅变化。

 

提问:为何第一级白,基础白要添加5%的黑?不能直接使用纯白吗?

我的回答:这个问题,是关于颜色搭配的最基础问题。也就是制作科幻模型时候“白不能纯白,黑不能纯黑”的基础理论

这是美术生,或者90年代玩科幻的那一代人的共识。颜色是不应该采用纯色涂装的,尤其纯黑。完全吞没线条的黑,对于侧重要表达线条的模型来说,是死敌。

所以现在某些水军说崇拜的“纯色涂装”,我至今无法苟同。


重复相同的操作,一直遮盖一直爽。


对于部分难以遮盖的位置,可以采取面相笔手涂的方法实现。

喷涂的时候,稀释比例我是1/2左右;而手涂的时候,比例大概是1/1.5左右。

 

关于手涂分色的漆种选择。

我习惯使用硝基漆手涂,也就是在硝基漆的漆面上,直接用硝基漆手涂分色。就像图片所示的一样。

然而有些朋友来我家看我做模型,我等操作让他们眼球都瞪大了。

经过几番交流,结合自身的习惯,我总结了手涂分色的几个选漆方式,供各位参考

1、手涂时,使用水性漆将对手涂操作带来不少便利。毕竟水性漆相对适合手涂操作。但水性漆与硝基漆之间还是会存在一定(或微量)的互溶情况,因此使用水性漆手涂分色,还是要注意溢漆等问题。

2、对于那些小得“无论如何下笔都会溢漆”的微小细节位置,则应该采用珐琅漆手涂/喷涂分色。溢出的部分只需要使用火机油/X20擦拭就可以去除溢出部分。

总结上述两点,对模型的那些“难以遮盖分色”的部分进行涂装,将事半功倍。

完成涂装后,就应该对模型零件进行渗线操作。

这里,我使用的是田宫的渗线液(珐琅漆)。

在零件的独立状态下,单独进行渗线。(极其重要)

待其干透后,使用火机油/X20对下笔位置的痕迹进行擦拭便能完成。

 

极其重要的渗线注意事项。

使用珐琅漆渗线液,将对塑料产生较大的腐蚀作用,对塑料表面产生明显影响。涂装后,塑料零件的表面被硝基漆/水性漆所阻隔,珐琅漆会被极大程度地阻挡,可以安心。但如果是没有涂装到位的零件背面的话......

我经常看到微信/QQ群里面,有玩家把涂装好的模型,急于求成地组合起来,然后在组合状态下渗线。这是个极其危险的举动。

因为渗线液极大概率会顺着组合缝渗入零件的间隙,在组合桩附近积累,然后让零件龟裂,碎裂,模型损坏。

因此,渗线一定要在独立零件下进行。

而素组模型,则可以使用硝基漆进行1/5稀释后使用面相笔渗线。

啊,对了。我和我身边的几位朋友都同时觉得,郡士的渗线液不错......仅供参考。

完成渗线后,我们开始进行水贴的制作。

水贴与胶贴的区别......我不说了。那些非得拿着胶贴说是水贴的......我也忽略了。

先把想要的图案减下来,放水里泡,直到图案松脱。

之前有人在dou音里展示制作过程,是整版水贴全泡水里然后一张一张小图文聂出来贴的......好吧,开心就好,喜欢怎么怎么来,我做不到是我天赋不够而已。

先在要贴水贴的零件表面上,点上一点水贴软化剂。我这里使用的是郡士的蓝盖软化剂(即带底胶型)

将水贴图案聂出来,覆盖在这滴软化剂上。

使用牙签慢慢拨动,调整水贴位置。调整正确后,棉线/至今吸干底下的软化剂,等待数小时至完全干燥,完成。

 

关于软化剂的使用必要性

提问:水贴本身能贴住,不使用软化剂也没问题吧。

我的回答:必须使用软化剂。能贴住是一回事,能贴好又是另一回事。

使用软化剂,能令水贴更加贴服地贴在零件表面。尤其是弧形、转角、高低起伏的零件表面,软化剂能令水贴不留空隙地贴服地在复杂的零件表面上贴好,就像喷画一样自然。

而对于万代水贴而言,绝大部分的万代水贴是“无底胶”的。贴上去不用半天就会风吹而掉,因此使用带底胶的蓝盖软化剂,是必不可少的操作。

贴好水贴后,模型就能喷保护了。

保护漆,那是光油/半光沢消光/消光一类的全称。

但在喷消光之前,我需要先对模型本体喷一层光油。如图,光油我选择GAIA的一般光油。

 

消光前先喷一层光油的作用

1、补正了水贴边缘与漆面之间的高低落差。

2、一定程度上让漆面更加坚固。

 

光油博弈论:消光前的光油,到底应该在渗线前喷?还是水贴后喷?还是说渗线应该在水贴后?

这个问题,是我在过去两年间曾遇到过数次的提问。

首先可以明确一点,一定要先渗线,再贴水贴。不然渗线液会渗入水贴后面,然后直接GG。

反过来说,渗线前喷光油可以提高渗线时液体流动性,这个说法是千真万确的。很多玩家的漆面没有喷得平整,微小的沙眼、喷滴,甚至打磨时候(直线来回)的痕迹没有被油漆补平,导致渗线液在零件表面上扩散,难以完成渗线的情况确实屡见不鲜。因此先喷光油,补平了表面瑕疵再进行渗线,这样就可以免除问题了。

但反过来说。制作模型时候,打磨手法正确,没有磨痕残留。油漆稀释正确,漆面平滑整洁,那就没有喷光油补平瑕疵的必要性,渗线也能顺利进行。

更何况,光油多了,刻线被补平了,也很难渗线了......这里再次证明了涂装前加深刻线的必要性。

因此可得出结论。基础功夫做地位,光油只消光前一层就够了。

 

待光油干透后,就可以喷消光了。(光油一定要干透,不然就没有意义了。)

消光最好也是独立零件进行单独喷涂。

或者以四肢部分或装备部分为依据进行消光也行。

只要不像dou音里面的那种,把模型组合好配上支架然后在旋转地台上“噗兹~~~”地喷消光就行......

......好吧,只是我天赋不足而已,你想整体喷也行......翻车了别问我为什么......因为我也做不到......

消光完成后,就可以组合模型。但需要注意的是“存在透明零件的模型,其透明零件不要喷消光。”

不然就会变成毛玻璃了,超难看的。

图中,这种水晶贴就是类似透明零件的东西了。我在消光后再贴上。

组合,完成。


113

点个赞吧~(27)

kelvin221124LV7.铂金玩家

2021-04-10 12:51 发布于

2楼

好文先顶为敬~

王木木小可爱LV1.新手上路

2021-04-10 16:05 发布于

3楼
肩甲是hg的闪电吗,高坂那台
林灬小逸LV1.新手上路

2021-04-10 18:05 发布于

4楼

收藏夹见


肛大木LV6.黄金玩家

2021-04-10 20:06 发布于

5楼

收个藏插个眼...

月夜银魔LV6.黄金玩家

2021-04-10 21:55 发布于

6楼

教学帖

含小祀LV1.新手上路

2021-04-11 15:59 发布于

7楼
为什么我做的那一台头上的轮廓?直接把眼睛挡住了
Wing健太狼LV1.新手上路

2021-04-11 19:47 发布于

8楼
靛蓝工房发表于 2021-04-07 09:11

正在减肥中~奶茶就算了~~

好,减肥加油喔!

Vivaldi31LV5.白银玩家

2021-04-11 21:15 发布于

9楼
靛蓝工房发表于 2021-04-07 09:11

偷胶的话,下一篇我会找个机会弄上。

打桩就有的难了,因为塑料模型不改造的话很少存在打桩的机会,尤其万代的。或许日后再弄到GK的时候写写吧。

期待大佬的gk分享!之前在朋友的怂恿下脑子一热买了几个1/144的古早gk,现在看着非常头大

樠杪LV2.初级玩家

2021-04-12 01:01 发布于

10楼
非常完善,给了我很大帮助,非常感谢
靛蓝工房楼主LV8.钻石玩家

2021-04-12 08:06 发布于

11楼
王木木小可爱发表于 2021-04-07 09:11 肩甲是hg的闪电吗,高坂那台

是的,正是那一台

靛蓝工房楼主LV8.钻石玩家

2021-04-12 08:07 发布于

12楼
含某人a发表于 2021-04-07 09:11 为什么我做的那一台头上的轮廓?直接把眼睛挡住了

因为我吧帽檐的下三角给削薄了不少,这样眼睛就能看到一点了

靛蓝工房楼主LV8.钻石玩家

2021-04-12 08:10 发布于

13楼
rs3001发表于 2021-04-07 09:11

问一下,白色的薄喷多层是所有大小的零件都是只喷一层吗?

我个人习惯是3层左右一次,lz试过这种方法出来效果的对比吗?

不太理解你的话。

我是全部零件统一喷一层白的,此时,漆无法完全遮盖水补土,还会看见水补土的颜色透出来。但不急,放置十来分钟等漆面固定。

然后再来一次。

通常第二层就能均匀正常了。

你所说的的三层一次应该与我的有所差异,我理解你的话是“一次性涂装三个来回”。但如果漆面没有固定的话,你的做法本质上就是“稍微厚一点的单层涂装”而已。薄喷多层的真意,是每一层之间都要干固。

irondamLV6.黄金玩家

2021-04-12 10:06 发布于

14楼

开头那段我真是特别赞同

rs3001LV3.中级玩家

2021-04-12 12:15 发布于

15楼
靛蓝工房发表于 2021-04-07 09:11

不太理解你的话。

我是全部零件统一喷一层白的,此时,漆无法完全遮盖水补土,还会看见水补土的颜色透出来。但不急,放置十来分钟等漆面固定。

然后再来一次。

通常第二层就能均匀正常了。

你所说的的三层一次应该与我的有所差异,我理解你的话是“一次性涂装三个来回”。但如果漆面没有固定的话,你的做法本质上就是“稍微厚一点的单层涂装”而已。薄喷多层的真意,是每一层之间都要干固。

好的,了解,下次我试试

SkylineR0LV4.高级玩家

2021-04-13 10:52 发布于

16楼

素组党发出赞叹

CurzWeberLV5.白银玩家

2021-04-13 11:41 发布于

17楼
靛蓝工房发表于 2021-04-07 09:11

我个人觉得还好啦,我喜好大图案的。

......男人都喜欢大一点的......嗯,我没错。

男人都喜欢大一点的。。。。有点邪恶。。。。

安纳金天行者LV5.白银玩家

2021-04-13 16:27 发布于

18楼

好贴,顶一波。工具这东西,除了气泵和喷笔这种直接从物理上影响效果的,比如剪钳,笔刀这类的,几百块和十几块的,对作品质量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提升效率这块,是真的非常明显,换个工具真的轻松不少

vinylhangLV2.初级玩家

2021-04-14 04:01 发布于

19楼

大佬白色也都直接用黑色渗线吗  对渗线和面漆的颜色搭配有什么经验能谈谈

卍EXIA卐LV3.中级玩家

2021-04-14 08:17 发布于

20楼

想问问大佬硝基漆面上笔涂哪些漆不会互溶,我之前在漆面上用马克笔补色发现漆面融了

靛蓝工房楼主LV8.钻石玩家

2021-04-14 13:49 发布于

21楼
vinylhang发表于 2021-04-07 09:11

大佬白色也都直接用黑色渗线吗  对渗线和面漆的颜色搭配有什么经验能谈谈

一般上,黑色渗线是比较普片的做法。若果是那些“追求特殊特效”的模型才会考虑特殊色进行渗线。例如独角兽的框架闪跃等。

对于特殊的渗线色,无非就是走“同色调”法。比如说红色的机体,采用红色的渗线。例如突出某种红色机体的燃烧特效,就可以走这种。

渗线颜色什么都行,很难一句说完。

图片选择

努力修改中₍₍ (ง ˙ω˙)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