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首先问朋友们几个问题:
如果让你们自己来改造,
是注重造型还是注重可动性?
会制作成不可动模型还是有可动关节(或者小机关)的模型?
看完我这期后你有什么新点子来提升这台战蟹的膝盖可动性?
(无奖问答=w=)
上一期比较水,主要是预告改造再开。
“这期干货满满哟~包客官满意的喔~”
还是先上设定图,机设及信息可看我前几帖或者百科~
第七期开始:
先说下个人对这台战蟹腿部的改造重点:
1.优化可动及结构:
1)大腿根部关节替换;2)大腿内构搭建;3)小腿保证膝盖可动进行结构避让;
2.造型按照设定图重塑
上期打算把高莫克的大腿根部关节埋入战蟹的大腿甲中,这期继续:
1.大腿根部关节替换及内构搭建:
将上期“跨年”打磨的小圆片粘合到战蟹腿甲中,在下方加强;
预先画好大腿内构零件尺寸
将切割好的四片零件简单固定在一起,整体打磨,这样能尽可能地保证每片零件的尺寸一致,中间钻的孔是用来连接大腿及膝盖零件
将打磨好的零件放入大腿中测试适配度
打磨好的四片零件
因为两侧大腿根部水平横转关节的位置不同,所以区分了左右,内部用胶板堆叠增加宽度及使用KPS材料制作与大腿根部连接的横转卡槽
制作好的大腿内构零件:中间有卡隼卡槽进行“左右合”
将各部分零件组合与原战蟹腿部对比:
膝盖弯曲可以达到90度
“战蟹站立在大地上”
2.小腿结构改造:
根据设定图,试作型战蟹小腿后方推进器硕大,并且膝盖关节露出很少,个人认为完全按照设定图来制作,膝盖的可动范围会比较“悲催”,所以个人为了优化膝盖关节可动,增加了小腿部分结构的滑动展开以减少结构干涉。
改变高莫克小腿前方零件的组合位置,并且将原小腿两侧零件进行打磨,左右缩减2mm
将小腿两侧用来扩展的卡槽周围打磨平整,用来安装设定图中小腿两侧的“小腿肚”零件
1)制作小腿后方滑动结构(小腿后部推进器滑动参考HGUC古斯塔夫·卡尔的小腿后方滑动结构)
弯曲胶板以适配小腿后方形状;
测量尺寸及位置,滑动卡槽先用3mm手钻钻出一排孔洞,再将各个孔洞用剪钳打穿,以形成滑槽结构
制作好的滑槽结构:卡隼也制作了“钥匙孔”的结构来锁紧不至于掉落
用胶板“箱组”出小腿后方的推进器(箱组:使用胶板以搭箱子的方式制作出来立体结构)
测试滑动结构,模型可以摆出单膝跪地姿势
感觉推进器制作的尺寸有些扁,所以在之前的基础上继续扩充出一段距离,用胶板上下封口,下方我先没有粘上,打算之后把喷射口做好后再粘合
第一次AB补土塑型:
补齐高莫克小腿后方与扩充出的推进器之间欠缺的部分以及在推进器上方又垫高出一截
硬化后打磨修形
将修型后的小腿与大腿连接测试推进器滑动结构以及膝盖可动
从膝盖后方的顶视图可以看出:如果按照设定图来做,由于小腿后方结构巨大,膝盖后方基本没有可动;于是个人参考HGUC古斯塔夫·卡尔的小腿结构加入了滑动结构来避让出屈膝空间
2)制作两侧小腿肚零件:
先用纸大致描绘出所需零件形状,再按照纸的形状在胶板上绘制,切割出四片零件
个人观察到设定图上小腿两侧小腿肚的零件内外大小有区别,所以将小腿内侧的小腿肚零件缩小;
并使用胶棒插入孔中固定,小腿前侧的零件两边也用胶板分别加宽1mm
第二次AB补土塑型:(护手霜等可有效充当脱模剂,防止零件与补土之间粘连)
主要塑造脚踝周围装甲形状,将两侧小腿肚零件与小腿之间欠缺的部分补齐
硬化后打磨修形
制作两侧小腿肚打开结构:(由于测试后发现屈膝时粗壮的大腿会与小腿肚干涉,导致屈膝能力下降,故计划将小腿肚两侧制作成能轻微撑开的结构避让大腿)
去掉原固定小腿肚零件的胶棒,替换成直径3mm的球形关节,并且将高莫克腿部两侧“六边形”中央的孔洞钻深(上方的孔洞是因为打磨露出的膝盖固定PC零件的孔,无实际用途)
这样做两侧的小腿肚就可以左右方向拉出,并利用球关节轻微撑开,这样可以使小腿肚在屈膝时打开避让大腿
测试屈膝可动范围依然是90度,没有任何缩水
(从这张图也能看出,大腿零件是会与小腿肚干涉的,如果不加改造,小腿肚就会卡住大腿,导致屈膝只有50-60度)
第三次AB补土塑型:
塑型位置主要是两侧的小腿肚、膝盖前侧零件、补零件偷胶等
目前就做到这里,还没对硬化的补土打磨。
这次腿部改造个人有许多感慨:
万代的设计师太NB了,尤其是新时代当今的这些模型,扎实的结构,拟人而高超的可动性,还有像HG 78超越全球、HGGEP ZETA高达、HGUC 伊芙利特、RG 牛高达等模型中不少新的活动想法加入,越来越体会到技术的革新。而像HGUC 战蟹这种老模型,部分位置也会有匹敌当今模型的可动。
我在改造这台战蟹腿部的过程中力求保证模型能够“单膝跪地”,毕竟原版HGUC 战蟹就能够做到。制作的过程中“惊喜”大于“计划”,没想到换了高莫克的腿还能够达到单膝滚地(也许是因为大小腿长度差不多的缘故吧)。大腿根部水平横转关节参考了《模工坊》的制作范例(2020年刊),范例中是用HGUC 大魔的肩关节替换了HGUC 扎古Ⅲ的大腿根部来提高可动性,希望有兴趣的玩家可以支持正版书籍,我的许多想法也是参考书籍中大师的手法学来的。而高莫克的小腿替换我就考虑到如何将其与战蟹的大腿连接,因为已经有把高莫克的大腿根部的零件搭载到战蟹的大腿中的前提,于是想到不如制作一个大腿内构吧,像当今的HG一样,通过简单内构连接大腿根部与膝盖。
但制作完成后一看设定图就傻眼了,没想到试作型战蟹小腿后方结构那么大!!!如果我按设定图来做,其结果就是膝盖下方的关节完全卡住,只能通过膝盖上部的关节来屈膝,且只有10-20度。于是我翻看78资料库查找其他模型的说明书来寻求解决方案,想到不如按照HGUC 古斯塔夫的小腿后方来制作一个能向下滑动的结构,制作后确实成效显著,有效解锁了膝盖下方关节的弯曲幅度。
塑型也是个大问题,我在当初选择高莫克来改造就是感觉高莫克的小腿与试作型战蟹的小腿形状有相似之处(用原战蟹的小腿来改造难度太大)。没想到用高莫克的腿竟然有不少位置是需要补土塑型的,收窄、填缺漏、加宽、填缺漏······不断重复这个过程。使用护手霜能避免补土粘连住周围的零件,确实是个不错的“脱模剂替代品”,使用方法就是在相近的避免粘连的零件表面涂一层护手霜就可以。
两侧小腿肚形状个人尽可能参照设定还原,因为小腿后部推进器我做的比较大,所以我也尽量把小腿肚的形状向后延伸,但造成的后果就是小腿肚又与大腿干涉导致屈膝幅度下降,不禁感叹:战蟹啊战蟹,你大腿是有多粗!!!
但已经做到这里,只能考虑怎样减少小腿肚与大腿的干涉,于是个人利用球关节将小腿肚向两侧撑开,确实让粗壮的大腿进来了。
改造确实有趣,这是我做了几台个人改造后的第一想法,因为如果单纯素组是很难完全体会自己手上的套件的特点的;而改造可以让自己了解结构,更会让自己主动去翻看说明书、查资料。而且用自己的手制作出来的模型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这种万代“完全不会理会”的偏门MSV机体。
大家对我最开始提出的问题有什么想法?希望能互相讨论^w^
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