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aptonblaed 于 2019-12-6 23:17 编辑

(以下内容以早期设定为准,有选择的参考漫画《贝托蒂嘉的子嗣》)
人物轶事
一年战争结束以后,世人对于新人类这个特殊的存在产生了畏惧。因为了解而害怕,随之很快形成了一股“反新人类”的声势、浪潮。
而在整场战争中作为最大功臣的阿姆罗·雷,战后立即被媒体塑造成了战争英雄,名扬各地,载入史册。

以其个人经历为主题的刊物大热,其本人也频频受邀到各地演讲,为对其无比推崇的民众一遍又一遍地提起自己经历的新人类感应经验。
这样的言行引起了当局的注意,阿姆罗·雷所代表的思想理念被当局所忌讳,甚至于有人提出他会不会成为吉翁·兹姆·戴肯第二的想法。
于是乎,阿姆罗便被任命为地球联邦军地球防空司令基督军官学校教官的名义,在夏安领了一份闲差,实则是被军方软禁了起来,几乎无法从事任何私人活动。

这期间的阿姆罗,因为七年的家里蹲生活而丧失了斗志。不过,由于格里普斯战役的爆发,提坦斯的暴行以及来自小林隼人一家人的鼓励(走夫人路线),阿姆罗决定加入反联邦组织“卡拉巴”,时隔七年再度乘上了MS。

第一次新吉翁战争终结后,卡拉巴与奥古解散,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的阿姆罗也再次回到了联邦宇宙军的体制内,恢复了原本的军人身份。
西卡西,在重新回到联邦军大家庭的怀抱后的阿姆罗,一直到后来隆德·贝尔建立,期间几乎没有任何关于他的消息。

后世有许多学者持续调查这段空白的真相,但无论是隆德·贝尔这支部队,还是阿姆罗·雷本人在第一次新吉翁战争后的经历细节,始终被一层难以揭开的神秘阴影所笼罩。

我们唯一能够确信的,是隆德·贝尔的编组,其主导核心必然有阿姆罗的参与——甚至于,是由其负责进行的可能性也极高。同时,阿姆罗(与布莱德·诺亚)也拥有优先配备最新型战舰与MS的特权。

不过还有一个比较大胆的猜测,那就是隆德·贝尔的成立,实际上正是因为阿姆罗预测到夏亚将会逆袭,才联合布莱德特地成立的。
无论这种结果论的推测是否有可信度,事实上夏亚果然对地球联邦宣战了。

说起他和夏亚之间的联系与纠葛,最早要追溯到一年战争时期。当时受命担任吉翁新人类部队指挥官的夏亚·阿兹纳布尔,与下属拉拉·辛有着特殊的男女关系。
而拉拉·辛自从与阿姆罗相遇后,两人的新人类特性引发了彼此之间的交感共鸣(婚后遇到真命天子该怎么办?-13乎)。

大战结束后,满怀着误杀拉拉的遗憾,而忧郁自闭的阿姆罗,常常被梦境所困扰。饱受噩梦所苦的他,拒绝了当时来自柯瓦特罗·巴吉纳(夏亚)上宇宙的建议,“害怕碰见死去的拉拉”。
精神感应框架与精神感应武器

我们所熟知的精神感应框架,是一种将无数微缩至金属粒子大小的精神感应晶片,铸于MS用可动骨架上的技术。
这等于是让MS骨架同时兼具了精神感应装置的功能。原理是将精神感应系统分割成无数个整体效能匹敌大型装置的小型化的感应器。

每一个精神感应晶片都被缩小到足以塞入“金属粒子的缝隙间”那样极细微的尺寸,所以单位空间内能容纳的晶片数量相当可观,处理效率也就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UC.0090年末,新吉翁的NT研究所最先提出了精神应框架概念,会同阿纳海姆电子公司(以下简称AE)下属材料部门的技术支援,初步实现了技术的实用化。

精神感应框架,是将最早的NT专用人机界面“精神感应系统”,直接拿来作为机体骨架的制作素材来用,是一种创新的复合材质骨架结构。
也就是说,以精神感应框架构筑的骨架本身,就兼具了精神感应装置的功能。实际上,实现了大幅缩小精神感应系统的精神感应框架,其本体就能实现脑波交流的机能。

相关技术成熟的情况下,曾经的精神感应系统主控电脑都可以省了。
也就是说,如今的精神感应框架搭载型MS,有着比过去的传统机体重量更轻、结构更强韧、反应灵敏度更高、武器装备量更多的诸多优势。
理论上来说,只要是骨架分布的区域,就可以安装精神感应框架。
但是,由于精神感应框架的成本太过高昂,因此一般也就驾驶舱区块周围以及重要关节部位才会使用。

不过,即便只有驾驶舱周围使用了这种技术,也能够大幅提升机体的控制与反应能力。而且就保护驾驶员以及强化脑波收发讯效率方面考虑,安装在驾驶舱周围是最理想的(也可以用在关节和驱动装置上,就可以通过思考来控制四肢和推进器等)。
不过不过,精神感应装置的小型化所带来的机能简化,会对整个系统带来不稳定的影响。因为这套系统的使用,还需配合驾驶员的大脑思绪,来驱动机体运作以及精神感应武器。
也就是说,即便克服了技术层面上的限制,驾驶员的NT资质也会很大程度上左右系统的稳定发挥。
既然提到了,那就简单说说精神感应装置好了。
精神感应装置(Pasycommu)是一种NT专用的人机界面系统。主要是指MS、MA所搭载的“利用NT脑波来操控机体和其它无线式遥控机动装备的系统”,以及能够“提升NT洞察力与认知力的强化感应器”(非NT则用准精神感应装置)。

大众对于NT的认知,仍然仅止于“MS驾驶技术特别高明的人”这样狭隘的印象。宇宙世纪最著名的思想家,吉翁·兹姆·戴肯曾经这样诠释过NT,“能够适应宇宙的生活,让认知能力继续扩大的新人类”。说的比较抽象和玄乎,一般人很难不往科幻小说方面去理解。
有人会觉得NT太过玄幻不科学,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

一周战争和鲁姆会战结束后,公国军涌现出了一批具备惊人预知、洞察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的MS驾驶员。他们通过活用这样的能力,可以在战斗中闪躲光束兵器的攻击,简直就是“超人”。
这引起了基西莉亚·萨比的注意。紫色老太婆认定,只要正确开发运用这些人的能力,或许能够左右这场战争的走势。

于是,在SIDE-6殖民地“巴尔达”成立了著名的NT研究所弗拉纳冈机关,主要从军事化的角度来研究NT的能力。
弗拉纳冈机关在研究中发现,当NT处于紧张状态时会发出一种特殊的脑电波。这种被称作“精神波动”、“感应波”的脑波,能够引发米诺夫斯基粒子的震动效果。
如果将其与能够传送、接收大量咨询的米诺夫斯基通讯(米氏通讯)相结合,不就能一举解决米氏通讯“通讯距离太短、通讯传递错误”的缺点么……
提出构想,再加以试验。
米氏通讯和NT技术的结合,也成为了日后NT实用化的基础。
而既然感应波是脑电波的一种,那么米氏通讯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传递NT的思想。那么,不就可以用思想来任意控制机械了吗?
不过单纯的机械无法读取人的思想,光靠NT的思想是无法让机械动起来的,还得让思想变换成一种机械能够读取的模式才行。于是,脑洞够大的弗拉纳冈又开发出一种能够把感应波转化为电子讯号的人机界面,也就是我们一再提到的精神感应系统了。

虽然弗拉纳冈进展神速,但精神感应系统毕竟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技术,其实用化与运用上存在种种必须解决的限制。当第一台搭载了精神感应系统的MA——MAN-03“布劳·布罗”——完成时,一年战争已经进入到最后的决战阶段了。
布劳·布罗以及后来在阿巴瓦库攻防战登场的MSN-02“吉翁号”,均是以搭载精神感应系统为依托,顺利搭载了有线遥控式米加粒子炮。

再往后,随着米氏通讯距离范围愈发扩大,取代了有线遥控式的无线遥控式精神感应武器也纷纷诞生了。
精神感应遥控式攻击端子,可以简单区分为早期的有限遥控式米加粒子炮(布劳·布罗),和无线遥控式精神感应炮(艾尔美斯)。

有线式的优点,是攻击端子与母机之间有线缆相连。借此母机直接为端子供电,武器功率再大、耗能再巨也不用愁(直连的优势)。并且,即便NT能力较差的驾驶员也能很好的操控。0080年以后所出现的普通人用“准精神感应装置”,就是由这种技术而来的。

而无线遥控式则与母机不再直连,优势是端子本身更自由机动,尺寸变小后更难被发现,能从敌人预料不到的位置进行全方位攻击(缺点当然是有使用次数)。

最早期的精神感应武器,就是上述弗拉纳冈机关研发的一系列产品(有线的布劳·布罗、吉翁号,无线的艾尔美斯)。这一时期相关技术牢牢掌握在吉翁公国手中,且这时期的精神感应武器和攻击端子的尺寸都十分巨大,必须MA级别才能搭载。
后来,也就差不多是0080年到0087年左右,随着能源技术的发展,体积更小的感应炮、具备光束反射机能的特殊感应炮相继诞生。
在第一次新吉翁战争时期,精神感应武器技术仍然是吉翁的拿手绝活。随着攻击端子成功的小型化,能够搭载这种武器的MS也越来越多,或是直接将感应武器作为主武器使用的大型机也不断出现(昆曼莎、盖马克)。

然后到了0090年代。在上一个时代几乎成为主流武器的感应炮,在进入90年代后仿佛一夜之间学会了低调。在这一时期,鲜少有搭载精神感应武器的MS,只有特殊机种才会配备这种武装。
搭载的机种变少了,精神感应武器再一次回到了只有少数MS搭载运用的“小众产品”身份(原因是MS理念返璞归真了)。
而RX-93-ν2“Hi-ν高达”正是这个小众团体中最为耀眼的存在之一。
阿姆罗最强最后的座驾

作为隆德·贝尔最强的ACE、最后的杀手锏,阿姆罗的专用机,RX-93-ν2从一开始就背负着“最强MS”的沉重义务。
不过,“最强”到底具体强在那一方面呢?阿姆罗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就是MS身为泛用兵器的多用途、多功能性。
在过去,曾经一度以能够变形、合体或是搭载大型固定式武装视为“最强”。现在看来,这种看法无疑是狭隘、片面的。
实际上,真正的最强必须是要具备强大的潜能,能够无设限使用各式各样的携形式武装,能够应对任何战局环境才行。

本机正是按照这种思路进行设计的。
本机开发的最初设想,可以追溯到90年代前后,地球联邦军与AE联手推动的“次时代计划”(RX-93就是次时代试作机的暂定编号)。
后来,由于夏亚和新吉翁的崛起,隐隐感受到危机的高层,为了增强与之对抗的隆德·贝尔的整体实力,将还处于开发中的次时代试作机以及完成的相关资料成果,从冯·布朗厂区移交给了布莱德·诺亚就任指挥官的隆德·贝尔来管理。

本机的主体结构设计按照90年代的主流理念,以“回归机动步兵”为宗旨,在设计上重视泛用性,并未采用上一个时代大火的可变机构和大型固定式武装(也因此,海牛被归类为第二世代MS)。

不过,由于阿姆罗·雷的设计协力,以及精神感应框架技术的导入,使得本机无论哪一方面都实现了超越第三、四时代MS的高水准。
本机的主体设计参考了过去所有的高达型MS。其中大量沿袭了一年战争时期RX-78-2的基础构造,再将其与精神感应框架技术相融合。
实际上,在AE将半成品试作机引渡给隆德·贝尔后,主导设计的阿姆罗就已经考虑到了精神感应系统的要素。“利用精神感应系统接收驾驶员的脑波,达到提升机体反应速度的要求”也正是阿姆罗所提出的理念基础。

也就是说,本机在隆德·贝尔接手、阿姆罗追加了设计变更后,才成为了后来的精神感应系统搭载型MS(ν2即结合了李阿宝个人的设计方案)。
月神五号坠落作战后,从战场上俘获精神力德卡残骸中,解析提取了阿姆罗和冯布朗厂区梦寐以求的精神感应框架技术。
也就是说,本机是在登上拉·凯拉姆号后,才进行的最后的追加修改——具体和上面提到的一样,在驾驶舱周围增设精神感应框架,从而强化机体的各项机能。
不过虽然如此,精神感应框架对于阿姆罗来说仍然是充满未知的“谜之素材”。不过亏得基础打得好,因此本机在导入精神感应框架时可以说相当的顺利,和原始理念并无抵触。

(至于李阿宝之所以能得到精神感应框架技术,则是夏亚从AE那儿得到了海牛的设计资料。因为对宿敌的座机性能看不下去,才决定找个途径将精神感应框架技术漏给宿敌,于是就有了月神五号上放弃精神力德卡残骸的事件)
本机的头部,是朝拟人化和复杂化不断发展的高达型MS标准结构:

高达型最大特征的双目式感测器和双V形天线必不可少;头冠式的前后主取景器;面罩部位的倒V形散热槽增加为三条;至于高达型标配的头部60毫米火神炮依然配置在天线的两旁,作为牵制型固定式小口径实弹武器,其威力却足以击毁MS的头部。
本机的驾驶舱采用了当时主流的全天周屏幕和线性座椅,并且追加了安全气囊,以避免在突如其来的冲击中保护驾驶员的安全。

驾驶舱的控制握柄也发生了变化,改为了灵活度更高的球形控制杆。
本机由于是开发用来对抗夏亚的特装机体,必须赶在夏亚发动地球寒冷化作战前完成。因此,本机的制造使用了许多既有的,容易调配得到的军用规格材料配件。
但这并不代表本机的性能会因此降低,事实上本机采用了一部分“Z计划”的零件,驾驶舱部位呈现高度的区块化,并且安装了AE开发的生物感应装置,再配合最后完成的精神感应框架技术的导入,本机的性能非常坚实,综合战斗力足以与夏亚的MSN-04-2“夜莺”相匹敌。

本机的背包也与最初的设想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为了确保搭载精神感应武器的空间,而在背包部位增设了稳定翼以及飞翔浮游炮的接口挂载架。背包左右各设一具挂载架,各悬挂3具浮游炮。

作为主要的推进力来源,设置有左右各一具大功率喷嘴,并在当中装设有方形辅助喷射器,再加上背包上端增设的大型稳定翼……以堆砌各式各样大功率推进器的方式,尽可能地强化本机的推进能力。
另外,本机在背包下端还装备有一对中型燃料槽,长度达到本体的五分之四,兼具AMBAC功能,且本身也设置有辅助推进器。

为了补强火力,填补主武器没有涵盖到的火力间隙,本机的右臂腕部内置了一门火神炮。同时,又在左臂腕部设置了备用光束军刀收纳基座。
作为重要的步行工具,以及AMBAC系统,腿部的设计非常的扎实基础。整体布局偏空间推进化,设置了复数的矢量喷射器,在无重力环境下能够显著提升机体的运动性和机动力。

本机膝关节的后方能够清楚看到外露的动力管线,这也许是为了尽快完成交付,而没有时间进行隐藏处理了的缘故。
本机的整体涂装,一改过去高达型鲜艳的色调,以白、宝蓝和银灰取代了红、白、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