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音连君 于 2019-8-14 13:55 编辑

联邦军再建计划
U.C.0080年,一年战争最终以联邦的胜利告终。
本次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是——MS。
这种不同于战舰,坦克,核武器的兵器,从根本上颠覆了自西元以来的战争体系。
这种打破现有的经济,军事,文化格局的兵器,到底是什么?
战争结束后的联邦,把重点放在了MS的存在必要性的检讨性研究。
自己与对手到底差在哪里?
这是联邦军下一代ms开发的起点。
联邦军对于战后MS的开发意向的逐渐成熟直接导致了下一个事件节点的诞生——“联邦军再建计划”。
U.C.0081年10月13日,联邦议会通过了作为一年战争战后处理一环的“联邦军重建计划”表决案,并由此伴随展开了各个军事据点的重新整编工作。
从接收过来的物资和设施等各方面情报分析出了技术上的差距后,提出了以使MS更加高性能化为目标的提案,这就是所谓的“高达开发计划”。
GP计划
全称为Gundam Development Project。
本计划作为防备仍潜伏于地球及宇宙的吉翁残党的保险力量,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开始实行。
宇宙世纪0081年10月20日由约翰·高恩中将为总负责人,与阿纳海姆电子公司和原V作战MS开发企业以及各相关厂商开始共同进行开发。
作为计划的关键环节,解析一年战争中机体的功能分类并做出初步规划蓝图,几乎是计划敲定的同时,机体的开发与建造工作也开始了。
GP01
U.C.0083年9月29日,GP系列机之一的、作为“泛用型·格斗战MS”的RX-78 GP01 高达原型1号机完成出厂了。

GP系列的各机的正式名称皆引用花名来命名,取其花语象征。
本机代号Zephyranthes,意为玉兰/玉帘,花语为纯洁的爱。
本机继承了RX-78-2的设计概念,以极度高性能化为设计目标,同时设计重点放在了高度“拟人化”上。
实际上,战后联邦军与公国军高度的技术融合使GP01拥有远超于RX-78-2的拟人化水平,这与机体各部分增设了为数众多的广角探测器和平衡仪有关,正是这类探测器和相关驱动软件的增加,使本机的环境适应度达到了一个恐怖的水平,活动性能的提升几近无异于人类(这种设计思想与概念的融合发展最后便升华成了可动骨架)。
武器的发展对科学的刺激是科学受战争影响发展的主要原因——亨利约米尼
战后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使MS关联技术的零件规格、等级等也急速的趋于成熟且精密。
也因此,GP01的躯体内部活动关节以及骨架各结合部、可动部等的构造极限均得到了飞跃性的改善。
A PARTS
伴随GP01伴随其核心模块的变更,A部分(上半身模块)的胸部模组的内部空间几乎所剩无几,而肩部的可动构造则利用腕部模组的内装方式获得了与其他机体不相上下的高性能。
B PARTS
连同手臂一样,本机的双腿采用新式设计,并且全身安装大量感测器以收集各类数据。
当然,为使这种结构安定化而带来的相应设计也是十分必要的,而除了必要强化以外的冗余机构事实上被舍弃了。
A、B PRATS一系列设计被施与了“拟人化”的逆向思维,令“真实化构造”前提下的“人类的动作”也不再是设计草案上的单纯企划。
头部

列号HU-0078GP01Serial 1008327的本机头部与RX-78系列一样采头顶部摄像器与双眼摄像器、内装2门60毫米火神炮的传统式GundamType设计。
同时头部也搭载了一个副探测处理架构系统来担当次级计算机的功能。
引擎和推进器本核战机系统凭借MS技术衍生的热核喷气引擎也获得了出格的机动航空战斗力,其高度的稳定性和装设前掠翼、几乎流线型的高效气动布局也是这项能力的有力支撑。
FF-XⅡ Core Fighter Ⅱ本机的主电脑安装于作为驾驶舱的FF-XⅡ CoreFighter Ⅱ内。但是,这也实际上增加了将核心战斗机作为驾驶舱的额外负担,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而往好处看控制各处操作的主电脑置于驾驶舱中有利于机体的机能统一,从而达到操控的高度集中化和处理效率。
作为标准Gundam的核心单元被用于提高驾驶员生还率的FF-X7 Core Fighter核心战斗机的后继型号FF-XⅡCoreFighter Ⅱ,也是可以独立作为多用途轻型战斗机来发挥灵活战术特性的关键模块。
其变形系统的开发是交由FF-S3型剑鱼战斗机和FF-6型罐头鳕鱼战斗机的制造商哈比克公司来负责。
该公司给出的是一种以STOL(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方式,可自由转场于陆地和母舰,能迅速换装为MS等满足各类运用需要的泛用性高性能解决方案。
为此Core Fighter Ⅱ甚至加装了多个方向的推进器以满足大气圈内多环境机动需要。从O.Y.W.的实战测试中得知,Core Fighter的空中换装是一项高度危险,但又有广泛用途的作业。
由此设计师们综合考虑后推出了完善方案:引擎模块采用了滑动式平台结构,这个处理也同时解决了飞行中因变形导致失速的危险,而机体自身则能设计得更加轻盈和讨巧。
作为次代机的本机变形模式传承自前代,简洁而高效,短时间内机身各模块可迅速转动折叠而与A、B组件迅速结合脱离。
其高性能已经可以实现稳定的“空中换装”活动,而即便是在无重力环境下的惯性航行状态时这也是几乎可以轻易做到的。
为了让空中换装这一既定战术得到充分发挥,Core Fighter Ⅱ战斗机状态时的飞行机轴与MS状态时的机动轴无需一致,机体的相关结构也做了大幅调整。
前文提及,MS形态时的驾驶舱,是籍由腹部的装甲来覆盖及保护核战机的座舱罩。驾驶舱内部的正面荧幕为核战机的机顶部分,两侧的仪表板则相当于座舱罩的左右两边的布局。
核战机向MS形态变形时,内部座位以90度往后倾倒,便成为MS形态时的驾驶舱。
这套设计在RX系列机配备的FF-X7 Core Fighter及MSZ-010 Double Zeta Gundam的FXA-07GB Core Fighter上也有采用。
核战机形态时是以正面的单一操纵系统来操作,但MS形态时则以配置于作为左右的2具操纵杆(与核战机时使用的驾驶系统并不一样)来进行控制。
除此以外的操纵界面基本上是共用的。
在交付给联邦军时,本型核战机——FF-XⅡ有2架,但其中一架被潜入追击GP02A的阿尔比昂队母舰——飞马级突击母舰MSC-07Albion“阿尔比昂号”的间谍在逃脱时抢走,最后则被友军击坠,颇为讽刺。
Core Block System为确保战斗数据对机师的辅助效果,核心区块系统的引入也显得至关重要,并且其一道解决了自RX-78-2以来一直突出的腹部结构脆弱的问题,其次是取消了机体一直以来的垂直式躯干结构,试验性的导入了水平式躯干结构,这些崭新设计犹如一道春风为当时的设计开发提供了有趣的思路。
驾驶舱模块的移动方式与现有的核心区块系统采同一方式,核心模块自身的机能可以充分显现,由于变形带动的躯干内外部的骨架结构的变更也更加简洁。
因本机为了让主发电机以及主推进器和各类操纵、管制设备均搭载于核心战斗机上,主机所需的核战机换装、适应自宇宙向重力环境转场的各种必要功能也被充分考虑进来。
而由于除开CoreFighter Ⅱ驾驶舱外还有A部件的胸腹部装甲提供防护,核心区块的耐弹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武器
BOWA XBR-M-82-05H 光束步枪。

其本身除了有射击功能的设计以外,下方还装备了一个名为“十手”的小型光束刃生成器,让本机在处于突发的格斗战情况下也能应付自如。
值得一提的是,这把新式光束步枪的功率只有1.5MW,与RX-78所使用的1.9MW相比算是较低的了,不过由于采用E-PACK式的能源供应弹匣,使得其连射能力大幅提升,对MS战时可充分发挥足够威力。
步枪的两个备用弹匣可收纳于防盾内。
GP01所采用的2柄A.E.Blash XB-G06/Du.02 光束军刀是可兼用为光束炮的多用途武器,也是一款试验色彩极为强烈的独特装备。
当然还有不使用时可以折叠收纳的RX·VSh-023F伸缩式防盾。
最后的无托式 HFW-GMG・MG7990mm机关炮是一款极为传统的GM系列惯用实弹射击武器,携行方便,也可随时更换单个20发子弹的弹匣,这款武器在初次追击系列2号原型机GP02A时被紧急使用过。
GP01配备的武装,完全继承自RX-78的光束步枪、光束军刀、盾牌这标准的三件式,以最新式MS的角度看上去虽然过于单薄,但本机所采用的武装技术为日后次世代MS的武器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E-PACK式光束步枪的设计是在U.C.008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普及的,而兼用为光束炮的光束军刀则是由MSZ-006Zeta Gundam与RX-110 Gabthley等TMS才开始广泛列装,伸缩式防盾是在RX-178 Gundam Mk-Ⅱ与RMS-117 Galbaldyβ等MS诞生后进行实用化装备。
可以说,这些在GP01上确立的新技术,都逐一成为后来MS所采用的先进装备,而借由GP系列机开发所带来的这股MS研发新浪潮也为战后的相关产业注入了勃勃生机。
本机与GP02A,在U.C.0083年9月29日随母舰和A.E.公司的开发工程师前往澳大利亚的特林顿基地进行实地作战测试。
但GP02A却在里应外合的情况下被渗透进基地的“所罗门的噩梦”——阿纳贝尔·卡托夺走。
在未经上级许可的情况下,年轻军官校毕业生——浦木宏贸然登上GP01参与了GP02A的追击行动,“迪拉兹纷争”就此拉开序幕。。。。。
设计参数
生产番号:RX-78 GP01
代号:Zephyranthes
机体类型:通用试验型·格斗战MS
制造商:A.E.冯·布朗费莫尔工厂
所属:E.F.S.F. [超一等军用机工厂所属统合核技术研究团(U.N.T.SPACE)]
初次展示:U.C.0083年9月
乘组员:驾驶员,位于胸部的驾驶舱。
尺寸:全高18.5m,头顶高18.0m
重量:标准重39.7t,全备重65t。
装甲材质及结构:LT-XHX型月神钛合金,半固定框架结构。
动力配置:超小型米诺夫斯基核聚变反应炉,额定功率1790kW。
半可动骨架推进配置:
火箭引擎:总合一个方向推力2 x42000kg + 2 x 12000 kg = 108000 kg,附带降落伞包未知。
工作性能:180°回旋用时:0.9s。
最大加速度:1.66G。
固定火力配置:
2x Toto KaninngamASG81-B8S 60mm 火神炮,弹箱+弹链供弹;
2 x A.E.BlashXB-G06/Du.02 光束军刀,功率0.38MW,基座充能,柄长3312mm,刃长11520mm。
携行火力配置:
BOWAXBR-M-82-05H 光束步枪,功率1.5MW;
HWF GMG MG79-90mm GM机关枪 20发1弹匣,口径90mm,使用SU-β穿甲高爆弹、AS-γ反舰穿甲弹、FW-υ成型炸药弹,地上有效射程5300m,全长7344mm,
防御装备:伸缩式防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