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纽迪赛斯的地球至上主义
宇宙世纪0083年,地球联邦军贾米托夫·海曼准将建立了联邦军治安部队“提坦斯”,其成立的初衷与目的是为了扫荡一年战争结束后依然猖獗于地球圈的公国残党。

提坦斯是一支以地球至上主义为号召的精英部队,随着扫荡公国残党任务的深入,逐渐演变成对宇宙移民的压破,并最终变质、发生了著名的“30号地区事件”。

这件惨案起源于宇宙移民对联邦**战后政策的不满,这部分内容各位可以参考我之前的第82期迪杰篇,在这里就不多做表述了。
30号地区事件可以看做是一道分水岭。在那之后,各种反地球联邦的运动不断爆发,一时达到了战前的最高峰。就好像在联邦军内部有一部分正规军认同、声援奥古一样,自然也有另一部分联邦军官兵相信主张地球至上主义的提坦斯,才是正义的化身。

格里普斯战役期间,在奥古与提坦斯之间的武力对抗进入到最激烈的阶段,奥古的领导者柯瓦特罗·巴吉纳上尉——也就是加斯巴尔·雷姆·戴肯,在非洲达卡的联邦议会发表了揭露提坦斯暴行的演说。
这一被后世称之为《达卡宣言》的事件,直接令提坦斯的人望急转直下,使其在联邦**势力急速下滑。地球联邦**支持的对象,逐渐由提坦斯转变为奥古了。
宇宙世纪0088年,失去地球圈影响力的提坦斯,在遭到奥古与卡拉巴的联手进攻下,彻底战败、瓦解了。而其中,有一支远离主战场,在小行星培曾进行的联邦军教导团,从事着MS战技研发的任务工作。
教导团的研究成果将会被进行数据化处理,用于优化IMPC系统从而提升联邦军MS的战斗力。因此,教导团的成员无一例外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远胜一般的正规军MS驾驶员。

格里普斯战役是联邦军内部的门阀之争,提坦斯与奥古的战争将几乎所有的联邦军部队卷入其中,包括这支驻守培曾的教导团也不例外。而教导团内部绝大多数成员,都很认同提坦斯所宣扬的地球至上主义……这大概是精英之间的共鸣吧。
由于《达卡宣言》的效力,使得提坦斯失去了过往的政治影响力,也失去了来自联邦军的支持。而传闻贾米托夫总帅被刺身亡的消息也不胫而走,虽然提坦斯高层极力封锁这个消息,但仅仅只是两天的时间就已经在整个地球圈迅速传播开来了。

虽然最高领袖去世了,但提坦斯——或者可以说是“地球至上主义”精神并没有跟随它的倡导者一同消散。相反的,地球至上主义仍旧存在相当的号召力。
在培曾教导团内部信奉这种思想的人占了多数,因此即便是得到了地球联邦**的召回命令,教导团却没有立即执行,反而因此陷入了无尽的争执之中……
教导团成员们认为,假如响应并执行联邦**回归编制的命令,就等于成了放下武装向奥古投降的“亲宇宙移民派”,这是部分少壮派官兵无论如何无法容忍的。
宇宙世纪0088年2月22日,提坦斯在“旋涡作战”和“殖民地镭射攻防战”中败给了奥古,格里普斯战役的第一阶段就此宣告终结。尽管在这场大混战中,提坦斯的有生力量几乎已经消耗殆尽,作为战胜者的奥古也已元气大伤,乱入的阿克西斯军也已经疲困。

然而,对于地球联邦来说威胁仍旧没完全解除。在彻底解决格里普斯战役所造成的大混乱之前,面对已经回到地球圈、虎视眈眈的新吉翁,联邦军必须尽快完成整合统一,将混乱的局面加以控制。于是,扫荡残余的提坦斯势力和声援提坦斯的地球至上主义者,成为了当务之急。
我们再回到小行星培曾,看看精英的教导团到底有没有吵出个结果了。大约是色当之门崩坏之后的六个星期,培曾教导团高层决定执行命令,和其它提坦斯所属部队一样归顺地球联邦。而不愿意向已经由奥古掌握主导权的地球联邦屈服的中层少壮派,以武力发动了战争,一举夺取了培曾的控制权。
为此,他们将新崛起的组织命名为“纽迪赛斯”(New Desides,演变自Decision的原创名词,是De-Side“反宇宙殖民地”之意),明确表明了己方的思想,打算以培曾为据点与奥古和联邦**抗争到底。

对于地球联邦**而言,占领了培曾的教导团不但精英如云,战力极高,且培曾本身还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是不尽快排除的话会变得棘手的麻烦。不过,由于必须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抗新吉翁上,因此联邦军没有多余的正规兵力可以抽调来镇压培曾教导团。况且,这种镇压一颗边境小行星叛乱的小规模作战,也没有出动正规军的必要。

因此,军本部临时紧急编组出一支精锐特遣部队,前往讨伐不服中央号令、占山为王的纽迪赛斯。这支特遣部队代号为α任务部队(TaskForceα),编制上隶属于联邦军第110战斗集团,由旗舰的阿伽马级强袭宇宙巡洋舰“飞马Ⅲ”、四艘现役的萨拉米斯级改宇宙巡洋舰组成先遣舰队。
0088年2月25日,自俄罗斯拜努尔发射基地发射升空的阿尔法任务舰队,在夕阳的映照下摆脱了重力束缚,离开了地球,升上了卫星轨道。
以最强高达之名

α任务部队虽然是作为征讨部队前往小行星培曾,但实际上联邦军的目的并非是真刀真枪地战翻纽赛迪斯。更多的,是打算以绝对的武力展示达到恫吓的效果,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因此这支部队配备了大量的高性能MS,其中包括了高阶量产型的MSA-007“耐罗”、强化了宇宙战能力的MSZ-006C1“Z匹斯”、追加的试作型FAZZ以及这次的主角MSA-0011“S高达”(实际上我们要谈的是EX-S)。

MSA-0011 S高达是阿纳海姆电子公司主导研发,以“究极的高达”为目标而诞生的第七台高达。因此,S高达也被称为“ι高达”。至于名称里的“S”所代表的,则是“卓越(Superior)”之意。而作为S高达的最终形态,MSA-0011(Ext)EX-S高达名称里所带的“Ex”则是“超凡(Extraordinary)”之意。
头部与Incom系统

与同期的ZZ高达不同,本机的头部更接近Z高达,是基于既有的传统构造之上再进行一定程度的革新。值得注意的是,本机的头部除了四套联邦系标配的60毫米火神炮外,还搭载了被称之为准精神感应(塞克缪)式兵器:Incom系统。
本机所搭载的准精神感应系统,又被称之为模拟精神感应系统或是简易精神感应系统。这是一种利用电脑控制来模拟精神感应武器运用方式的全新技术,通过控制Incom来获得一定程度上的全方位攻击能力。

本机一共装备了三具Incom(分为射击式与反射式两种),分别收纳在头部和两膝内。Incom是一种准精神感应武器,出力3.8MW,采用的是二次元攻击。使用时Incom本体弹射离体,通过本身的微型推进喷口来进行移动。

Incom利用缆线与本体保持连接,同时在一定距离上设置一个中继Incom,来辅助控制移动轨道或是改变Incom的方向,进行令人意想不到的折线移动。

本机的头部基本框架沿袭自RX-78-2,很多方面的设计都借鉴了MSZ-006 Z高达。作为高达系的正统后裔,本机在头部天线上沿袭了RX-78-2的大型V字形设计,也继承了MSZ-006首创的小V天线,形成了Z系一贯的双V天线特色。

头部的四门60毫米火神炮,仍旧采用了阿纳海姆自主研发的紧凑型转管炮。再加上Incom的搭载,以及内装的感测阵列和机体管制系统……信息量太大因此这部分的布局显得相当之紧凑,以及武器的堆积必然导致排热急遽抬升,伴随而来的散热问题如果不能有效的处理,后果将不堪设想。

正因为如此,阿纳海姆技术团队为本机设计了强力的散热冷却装置,并成功实现了内置化。同时,还在头部相当于两腮的位置设置了大型百叶式散热片,利用硬件的堆积来确保头部具备足够的散热能力。当然了,这也导致原本就有限的内部空间被进一步压榨到所剩无几。后脑勺也因此不可避免的大型化,反衬之下显得前端小巧紧凑了。
主体结构

作为阿纳海姆设计开发的第七台高达,本机的基本构造与同期的MSZ-009、MSZ-010极为相似,采用的是分离变形合体的设计理念。
Ex-S作为S高达强化后的最终形态,本身是以S高达为基础进行的再修改。因此主体部分的机能基本不变,所谓的强化也着重凸显在追加装备上。本机没有配备专用盾牌,因此在胸部驾驶舱位置追加了I力场发生器并强化了装甲防御。

I力场发生器由于尺寸与功率的关系,只能在短时间内起到对局部区域的耐光束攻击作用,不过这对于结构复杂的胸腹部区块(承载了绝大部分变形机构)来说,已然是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保护。

至于在其它重要部位,则多以物理形式进行防御性的强化处理。比如机体的股胯部区域,该处在改造前(也就是S高达形态)由于是驾驶舱的所在,被评价为防御力不足且极易中弹,因此进行增装装甲的追加。
本机与MSZ-006相同,作为TMS将核融合炉设置于胫部——所不同的是在肩部也有设置核融合炉,机体出力总计达到了7180kW(叠加考虑功率损耗)。这种动力源分散式的设计既是因为可变式的躯干已经没有多余的空间承载动力炉的缘故,又能因此降低动力机关一旦中弹受损,会导致机动力丧失的问题。同时,分散式动力炉也能在中弹后进行强制脱离,以避免发生连锁诱爆。

另外,本机还在肩部装备了辅助燃料箱,并且还兼具了前肘整流罩的功能,在G巡航者模式时发挥最大的作用。也正因为辅助燃料箱的追加,使得本机的续航能力以及作战半径得到了极大的延长。
正如上述所称,本机的腿部同样内置了核融合炉,并且在原本的基础上追加了推理强化装置。此设计主旨是为了提高机体的机动性与运动性,同时也为这一重要的推力点追加了更为妥善的装甲防护。
既然提到了G巡航者模式,那么就有必要简单解释下了。作为Z计划的其中一环,本机最大的特征就是能分为G攻击机的A部件,以及G轰炸机的B部件(至于C则是核心战机)。

A部件主要由MS形态下的本机上半身构成,B部件则是本机的下半身。在修改强化之前凭借拆卸式可动骨架的特性,可以实现一分为三的分离变形。而改修后在背包区域追加了连接用挂钩,使得化身为G攻击机的A部件、G轰炸机的B部件能够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也就是G巡航者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而言TMA/TMS变形为MA形态是为了进行高速战斗。但设计本机的G巡航者模式的主要目的则是长距离巡航,这点与MSZ-010的G堡垒形态颇为接近。在巡航者模式下本机不但可以实现月面的降下与脱离,甚至理论上还能脱离大气圈。

本机的推进背包被更换为尺寸更为巨大的版本,虽然装备的大型化必然导致重量的增加,事实上本机也确实从原本的全备73吨(S)一下子暴增至162.5吨。

不过相对的,强化后的本机推力也从143600(kg)提升到了1182000,本机推重比方面约强化了3.7倍,两倍多的增重换来的是将近四倍的推重比强化,“大幅度高机动化”的目标完美达成。

本机的机动性确实很牛13,但背包这一区块不单只是推进器而已——还包括了燃料箱、动力炉以及光束兵器等组件,一股脑将这些装备统统一体化处理,是本机非常复杂且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爱丽丝系统(ALICE)

所谓的爱丽丝系统,即为“发展型逻辑/非逻辑辨识装置(Advanced Logistic and Inconsequence Cognizign Equipment)”,是内置于本机里的试验性人工智能。
一年战争完结以后,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军队里都发生了人手不足的情况,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因此,联邦军为了弥补这一问题,启动了新战力充实计划,“爱丽丝”就是这一计划的其中一环。
作为军方研发IMPC的MS自动化系统延伸发展方案,“爱丽丝”在载入运用平台(也就是MS)后,与相当于MS“大脑”的学习型电脑相连接,理论上便可以独立执行作战和对战况进行判断等……也就是说无人机的时代即将到来。
当然了,这一设想是建立在“爱丽丝”能成功进化的前提上。事实上就好像养成游戏一样,“爱丽丝”是在与人类接触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成长起来的。初期的“爱丽丝”需要一个负责基础培育的人类对象,而最适合哺育照顾“婴儿”自然是“母亲”。
随着“爱丽丝”开始逐步进化,会需要一位区别于“母亲”的男性人类来介入“她”的成长过程中。这位男性可以是父亲,是兄长,是朋友,也可以是情人。或者说,兼而有之。俗话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如果那位男性是经常不按常理出牌、跳脱常识不被束缚的“坏男孩”的话,反而会给“爱丽丝”带来成长的过程中所必须的考验与刺激(因此测试驾驶员的代号是柴郡猫)。
“爱丽丝”会快速处理、分析周遭的情况,并根据“柴郡猫”的想法做出反应。虽然,人类的想法常常是不理性的,乃或是充满了矛盾。一开始不明就里的“爱丽丝”往往会因此而陷入迷茫、甚至混乱(所幸的是,最后爱丽丝成功形成了成熟独立的“个人意志”)。由“柴郡猫”引导一路走来的“爱丽丝”,在渡过酸甜青涩的青春期后将于初恋情人“分手”,然后“嫁给”战技娴熟的驾驶员,学习、吸收,最终进化为女武神。
这就是整个“爱丽丝”系统的全貌,如果按照计划来看的话“她”是多么的完美——可惜,军方以及**高层并不这么认为。“爱丽丝”的最终价值,是可以一劳永逸的取代MS驾驶员。计的划最终目标既是组建起一支无人化的全自动MS部队。
这么做的好处当然是降低了士兵的损耗,缓解了人力资源紧缺的问题——甚至于会引发裁军,损害到军方的政治影响力与介入实力(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爱丽丝”所效忠的对象是地球联邦军而非特定的某个领袖或是某个集团,也就是说军政界的派系门阀将可能消失)。

因此,也许正是因为以上原因,使得“爱丽丝”这项计划一路走来波折重重,明里暗里遭到了多方阻挠,甚至是破坏——在“爱丽丝”系统开发期间发生了一次疑似针对“爱丽丝”的“意外爆炸事件”,直接导致一名负责系统开发的女性技术人员的身亡(该名死者用身体保护了“爱丽丝”免受爆炸波及,她的名字是梅西·鲁兹)。
主武装
Beam Smart Gun/精灵光束炮

精灵光束炮是本机的专用携形式光束兵器。从名称上也许会联想到MSZ-006C1的主武器,事实上单从大型化的外观上来看两者确实非常接近——但实际上,本机配备的精灵光束炮是修改过后的性能提升版。

在强化为Ex形态前,本机选用精灵光束炮必须拆卸掉部分固定式武装——原因之一是武器尺寸太大,使用时必须双手握持+追加额外的固定点才能稳定射击。然后,还需加装能源补充装置才能避免武器做大功率输出时,供能与散热方面不会产生的问题。
改装之后的本机,在腹部前端追加了可变框架作为专属固定点,不需拆卸其它武装即可正常使用。至于光束炮的供能也改为由背包直供,意味着不再需要增装额外的能量补充装置了。

精灵光束炮作为一款主要用于中、远程射击用高出力大型光束兵器,其最大出力达到了56MW,并且具备三种不同的射击形态:普通射击、连射、高精度照准(连射模式下能源充填间隔不到几分之一秒)。由于搭载有自动索敌的瞄准镜与辅助电脑,使得精灵光束炮能够发挥出相当高的狙击性能,其自动瞄准的精确度也相当可观。
精灵光束炮的威力惊人,一发即可毁灭MS级别的目标。本机在实战中曾以精灵光束炮一击洞穿SOL7804发电卫星,借此瘫痪了培曾所有的浮游炮台,大幅削弱了培曾的防御力,一举扭转了不利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精灵光束炮之上也搭载有I力场发生器——不过这里的I力场发生器的作用却不是防御,而是对自身发射的光束进行整流,借而实现折射攻击。
精灵光束炮出力极高,相对的也需要庞大的能源来支撑。抛开耗能问题,光是56MW这么强大的出力,在MS之中已经是最高等级的火力了,具备了很重大的意义。
Beam Cannon/光束加农

说起本机的射击武器,就无法忽略背部的四门大口径光束加农了。搭载于推进背包两侧的光束加农,单门功率为12MW。作为实体身管的设计,精度与能效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程度,高于同期其它机体的配置。

虽说是固定式武器,作为本机的固定炮台来使用,不过胜在炮身基座具备一定的可动性,因此实际上射击角度颇为理想。本机搭载了包括光束加农在内的丰富多彩的重火力武器,充分发挥出了凌驾于同期或后期MS的可怕战斗力。当然,这也是凭借7180KW的总出力,如此异常的出力值作为依托才能运用具有“歼灭”级别的超强火力的光束系武装。
Hip Beam Cannon/髋部光束加农

这是一款从MSZ-006C1所使用的光束光束炮改良而来的固定式光束炮,具备射击范围广、尺寸小重量轻等优点。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这款髋部光束加农与精灵光束炮的运用是互相干涉的,属于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存在。改造为Ex形态后,由于精灵光束炮的固定点、供能方式均不再依赖在腰部装设额外组件,因此在运用精灵光束炮时不必再拆卸髋部光束加农,两者是可以同时使用的。
光束军刀(略,有解说的必要吗?)
本机的火力堪称极致,因此成为了α任务部队的旗舰机种以及重要战力,屡屡对战局造成重大影响。压倒性的火力再加上试验性的“爱丽丝”系统辅助,彻底将战斗力发挥到了极限,终于通过了被后世称为“前哨战”的纽迪赛斯之乱的激战考验。

本帖最后由 lsc1992614 于 2021-04-20 16:24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