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aptonblaed 于 2017-11-4 21:44 编辑

开发背景
自一年战争爆发以来,吉翁公国军凭借不断投入各式各样的MS来确保战场上的优势。

不过,由于“V作战”获得成功,地球联邦军以RX-78-2的数据资料为基础,终于成功开发出了能够大量生产的主力MS,RGM-79吉姆。
10月份,本机进入了正式量产体制。
公国军方面,虽然多少获得了关于联邦军先行量产MS的情报,但还未掌握到有关本机的情报。不过,由于加布罗攻防战的展开,终于成功确认了联邦依然开始正式量产MS的事实了。
加布罗之战

0079年11月9日,奥迪沙作战已大势已定。吉翁公国欧洲方面军彻底溃败,矿山基地失守,残存的各方面均也做了鸟兽散。

原本处于胶着状态的地球势力分布图,也因此被刷新,联邦军在地球上的优势算是基本奠定了下来。
在当时,由于战局的逆转,掌握了战争主导权的联邦,开始积极筹备大反攻。主战场已经向宇宙转移的情况下,不愿坐以待毙的公国军突然对联邦军的大本营、位于南美洲的加布罗基地发动了攻略战。

在当初一周战争时期,公国军的“不列颠作战”攻击目标就是加布罗,现在也依然是。

所不同的是,当初以殖民地轰炸此处,是为了尽快结束战争。而现在,却是妄图逆转乾坤、起死回生的全力一击。
联邦军压根就没有预料到,已经元气大伤的公国军居然会来这么一下。
疏忽大意可以说是联邦军一直以来的老毛病了。从不吸取教训的军方危机意识的薄弱,以及“地鼠”般的苟且心态,间接导致了老家几乎被攻破的后果。

倚仗着坚固的岩层这一天然优势保护的加布罗地下基地,号称是连核弹攻击都可以抵挡得住的存在。
联邦保有数量众多的防御火炮以及各类AFV等战力。虽然旧式,但火力十足。特别是对空防御火力非常强悍,导致借由大水牛级空母空投降下的大量公国军MS被击坠。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功落地的空降部队,以及走水路的水陆两栖部队,在进入船坞附近时又遭到木马队的伏击。
可以说,最终成功入侵加布罗内部的MS,与总数相比可谓是凤毛麟角。并且,这极少数的兵力,也在联邦军不断投入的防御力量面前,逐渐消耗殆尽。

虽然找到了加布罗的大型出入口和宇宙战舰用船坞的位置,不过,在联邦军压倒性的防御力量和地利优势面前,最后依然是以公国军作战失败、狼狈撤退为结果。
从这一点来看,联邦军高层的傲慢与自信,对袭击没有受到动摇(甚至可以说是无动于衷),似乎也不能是没有一丁点的根据。
在此一役里,于加布罗内生产工厂内生产完成的复数本机,也成为了打倒公国军的一股主要力量。
我们今天要谈的,就是这一奉命于危难之间、临阵上场的联邦军最初的量产型MS,RGM-79吉姆。
砥柱中流
本机能在一年战争时期成为联邦军当之无愧的主力机种,毫无疑问得归功于其高度的生产性。
物理量战略,可以说是赢得战争最佳、也最直接的策略。

本机的开发,大抵上是与“V作战”的RX-78-2同步进行的。虽然在此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以本机为基础的衍生机种,且各具特色五花八门,不过最后都没有能够挤入量产的门槛。
在经过最终调整,并且得到了RX系列的战斗资料反馈后,本机的规格与各项机能才得以真正敲定。

装甲

本机由于成本、生产周期受限,短期内需要大批量,因此RX系列所用来作为主要装甲材质的月神钛合金、高规格的NC-3型核融合炉,都与本机有缘无分。
本机最终采用了钛合金陶瓷复合材料来构筑装甲。这种素材的生产难度较低、更便宜、且重量也更轻,这有助于本机的快速生产以及机动性的提升。

不过缺点也很严重,强度的下降导致耐弹性不足,本机投入实战后的战场存活率也并不乐观。

另外,相比起采用了红白蓝黄的鲜艳涂装的RX-78-2,本机的配色就相对比较简单朴素,是一种蓝白色与红色的组合。
上面也提到动力炉采用了规格较低的版本,因此,本机的出力确实无法与试作机相比。
不过本机的运用强调以“量”为主,单机的性能如何,其实并不重要。
也一并取消了实验性质浓厚的核心战机。取消核心战机后实现了机身的一体化,进行换装改造也就变得更容易了,获得了极高的扩展性。
主体躯干

本机的头部取景器构造,以及布局设置均与RX-78-2相同:同样是以头顶主取景器获取战场资讯,再通过位于相当于眼部的立体成像器获取相对位置等数据,将立体影像呈现于显示屏,提供给驾驶员。

由于参考了优秀的试作机,本机集成了大量辅助感测器。且由于技术的进步,辅助感测系统成功地小型化、高集成化。不过由于双眼式光学摄影机的成本高生产难而被移除,转而采用了类似钢加农的覆有护目镜的单一感测器设计。
基于RX系列的构造设计,再进行以降低成本为首要目标的再设计,本机所得到的机械手臂保证了原版的基础性能。不过因为有所删减的关系,因此各关节的灵活度比不上原版。

虽然在一些精密的操作上,本机会显得力不从心。不过,比如抓握光束军刀、快速切换光束枪等动作,还是能够轻松完成的。
本机的主推进系统坚持比照RX-78-2为基准,保留了双发式的主推布局。虽然相比起后期出现的四发式主推来,双发式的灵活度和容错率都略逊一筹,不过胜在技术成熟性能稳定,这对于本机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由于本机推进系统各方面都与原版相差无几,因此本机账面上的整机总推力也没有改变,仍旧是55500kg。

另外本机的推进背包右侧可增设武器挂架,可用于悬挂选择式武装,譬如超绝火箭炮这种手持不便的大型武器。

武装
60mm Vulcan Gun/60毫米火神炮

本机由于装甲耐弹性较差,因此自卫用固定式武装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本机的头部火神炮设计原理等同于RX系列,受惠于头部感测系统的小型化、高集成化,腾出了更多的内部空间,借此也就扩大了火神炮的弹药仓。

能够存储更多的弹药,势必会让火神炮的作战时间得到加长,于近战中发挥出更佳的作用。
火神炮一共有两门,射线与主取景器吻合。对于并不以性能与攻击力见长的本机,火神炮这一辅助武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火力的不足。

在面对战车等中小目标时,火神炮会变得非常有效。如更换特殊弹头,甚至能击穿MS-06J的装甲(非肩盾、胸甲、膝甲等加厚的部分)。
THI BsjG01 BeamSaber/光束军刀

能够同时对应射击战与格斗战的优秀泛用性,可以称得上是本机最大的卖点。
事实上,配备了光束军刀的本机,得以在近身肉搏战时抗衡公国军MS。在阿巴瓦库攻防战中就有人目击过本机以光束军刀将公国军MS-09大魔一刀两断的一幕,从而证明了这种武器的强大威力。

本机搭载的光束军刀,是与RX-78-2同等级的0.38MW出力版本。
不过为了节省成本,且考虑到实战中同时使用两柄光束军刀的概率极低,因此数量减少到了一柄,且省略了光束长矛的调整机构(也存在搭载两柄光束军刀的吉姆)。

这种以I力场封锁、塑形米加粒子,来形成可视高热刀刃的格斗武器,根本上还是能源CAP技术应用下的产物。

0.38MW的出力令光束刀刃的温度达到1000摄氏度,甚至更高。如此极高温足以瞬间熔化300毫米的钛合金装甲板。
光束军刀的刀刃很长,不过发生装置本体却轻便灵巧,易于收纳,相比起公国制的电热武器来要先进得多。
BLASH HB-L-03/N-STD Hyper Bazooka/超绝火箭炮

本机经常会与RB-79铁球协同作战,因此有时也会选择配备同类型的大口径实弹火炮。

BLASH社倾力推出的这款MS用无后坐力炮,是一款发射380毫米火箭推进榴弹的重型火炮。由于炮身较长,设置有弹仓的尾部份量相比起其它武器来,比较不容易上手。

话虽如此,这款火箭炮凭借各式各样的弹头,拥有着傲人的破坏力。不过由于炮弹飞行速度的问题,一般都是用来攻击舰艇这种迟缓的大型目标,或是要塞据点这种根本就不会动的目标。

如果有小队其它僚机配合,负责中距离火力支援也是相当理想的。

RGM-M-Sh-003Shield/003型护盾

本机浑身上下最直观还原RX-78-2的装备,恐怕就要数这款方形大盾了。

携行护盾的性能绝对是关乎到MS与驾驶员生死。这具在上半部分设置有窥孔的盾牌,是以RX系列所携带的版本进行细部改良而得到的产物。
相比起原版来,为降低生产成本,这具盾的长度有所裁短,装甲厚度也有缩水,不过依然保证了良好的耐弹性。

当然,也有说这一改造是基于单手握持盾牌,会对机械臂造成负荷与损耗,太过庞大的护盾也会影响机动性与运动性的发挥,因此所做的修改。
不管怎么说,由于防护面积相当之大,这具护盾在前线官兵之中口碑极佳。相比起并没有那么重视护盾理念的公国军来,联邦军官兵很明显能得到更高的战场生还率保证。

BR-M-79C-1 BeamSpray Gun/C-1型光束喷枪

RX-78-2所使用的光束步枪,算得上是第一款可装备于MS的光束兵器,给予过公国军以巨大的冲击。
不过,由于光束步枪本身的能源供给技术性较高,用于对光束进行集束、加速的长枪管整备难度很麻烦,对于当时的联邦军来说,要量产这款光束兵器似乎尚未到时候。

从实验性到实用化之间的转换,本来就是一种妥协的过程。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点,有时候需要适当删除、修正一些部分才能露出水面。
诚然,本机是不可能放弃采用光束兵器作为主武器这一目标的,整机性能有所下降的情况下,至少得尽力维持光束兵器的配备。

为此,技术人员想到将光束步枪进行整容:缩短枪管,丢掉米氏磁力束带部分,在保证威力的情况下牺牲射程。
这样,由光束步枪修改为光束喷枪,虽然综合性能要远逊于光束步枪,但能够导入大量生产程序这一点,已经够让军方高层满意的了。

由于去掉了收束环节,发射的光束在近距离就会扩散,射程方面无法期待。不过却因此获得了一定的光束扩散效果,在近距离能起到意料外的效果。
另外,在近距离战斗中,光束喷枪直击所造成的伤害,也与光束步枪的等级相差无几。如果战术运用得当,也不失为一款能让敌人鬼见愁的利器。

不过,与更重视光束兵器配备的宇宙军不同,地球方面的陆军并不适应这种运用门槛较高的新式武器。
由于地球上存在大气,光束的威力会因为空气对热能的吸收而下降。这样既没有了射程,又剥夺了威力的情况下,对于陆军而言,光束喷枪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NF GMG-Type37/100mm Machine Gun/量产试作型机枪
HWF GMG-MG79-90mmBullpup Machine Gun/犊牛式机枪


单纯以威力而论,毫无疑问光束兵器拥有远远凌驾实弹武器的巨大优势,这一点不言而喻。
不过就诞生与前线列装时间而论,实弹武器具有更为悠久的历史。
联邦制实弹机枪,是在公国制渣古机关枪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的。相比起大型化的公国制机枪,联邦制机枪以单手握持运用为前提,进行了大幅度的小型化。
虽然联邦军(主要还是宇宙军)在实弹机枪方面的热衷度并不高,不过在一年战争旗舰,实弹机枪的运用广为人知,尤其是地球方面各大战区都有确认。
YF-MG100型试作机枪就是其中装备时间最早的一款单手携行式机枪。

由著名的军工大亨八洲重工进负责研发,YF-MG100型试作机枪小巧轻便,采用穿透力和穿甲能力均高的100毫米弹,能轻易击破出现在1.5公里的有效射程内的任何公国军MS。
由于是最早的一款机枪,YF-MG100试作型机枪还保留着传统的准星准门式目视瞄准装置。而准门180°翻转之后,又能充当枪身的枪托来使用。
YF-MG100试作型机枪出现时,光束喷枪尚未开始配备。

不过由于军方当时还对光束兵器抱以极大的期待,因此这一款实弹机枪并不被看好。
且随着发射90毫米弹的新式机枪出现,这款机枪也就迅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可以看做是一款用来填补联邦军MS用武器空档的应急品。
相比起昙花一现的YF-MG100试作型机枪,犊牛式机枪就可谓是明星级别的网红机枪了。

就尺寸而言,犊牛式的小型化程度和YF-MG100可以称得上是不相伯仲的。
犊牛式的枪管进一步缩短,枪身向后延长,加上香蕉形弹匣也设置在后部的关系,整枪的重心偏后,因此即便单手射击,稳定性也十分之高。

犊牛式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其成功运用了口径更小的90毫米弹。更轻巧、稳定性更高的90毫米弹,在穿透效果方面也与100毫米弹持平。

出场相对较晚的犊牛式机枪,在广泛运用于一年战争末期之后,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继续畅销无阻。

由于拥有极高的生产性与可靠性,犊牛式机枪不但受到陆军的青睐,就连崇尚光束兵器的宇宙军,也不得不认可其堪称杰作的完成度。

崇尚MS集团战法的联邦军,对于主力机种的性能高低、武装强弱要求并不高。
本机最初的战术运用构想,是搭配中距离支援型兵器RB-79铁球,进行集团作战。

以地球联邦强大的工业力量,配合本机高度的生产性,这无疑是最为适合的战术了。
只要数量足够多,就足以一战。对于联邦军来说,让本机进入量产,是一年战争中最为正确的一大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