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aptonblaed 于 2017-7-4 18:29 编辑

茨玛德盛产不得志型MS。
纵观历史,从兹达到强人,茨玛德倾力之作往往会为只生产寥寥数台的幻之稀有机了。


在大战中后期,由于次期主力机种开发计划的推动,茨玛德与吉翁尼克这对老冤家在大魔与高机动型渣古之后,再一次相继推出了自家的产品。
不过在格拉纳达基地进行竞标测试的结果,偏科严重的强人虽然获得了极好的口碑,却意外输给了平衡性更好的勇士。

理由很简单,当时由于受到联邦白色恶魔的冲击,公国军高层开始注重MS的射击能力,渴望MS用光束步枪能早日实用化。另外,由于公国军的MS生产模式已经习惯于流体脉冲系统,强人首用的力场马达系统虽然出力更强,但与生产线无法匹配兼容。

这样,既没有光束步枪又改用了力场马达驱动的强人,自然就被评委拒之门外,24盏灯全灭,毙掉了。
强人计划失败了。

茨玛德的技术人员在做着与过去相同的事——总结教训的同时,也对吉翁尼克的勇士产生了兴趣。在他们看来,强人之所以会被性能平庸没有特色的勇士所击败,是整体平衡性在作怪。
智慧的火花一闪现:那么,如果将两者的优势相结合会孕育出怎样的产物呢?
有句俗话叫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传奇往往诞生于灵犀妙想,技术人员的创意往往会衍生出了不起的作品。

加里波第的诞生,可以称得上是博采两家之长。

这里解释一下这个名字的由来。就好像力奇戴亚斯的名字来源于发现好望角的航海家戴亚斯(迪亚士)一样,加里波第名字来源于意呆利独立战争时期的军事家朱塞佩·加里波第。
此人号称“两个世界的英雄”、“现代游击战之父”,为意呆利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然,茨玛德采用“加里波第”这个名字,也许是希望这台新型机能凭借融合两家公司(两个世界)的技术获得成功(英雄)吧。
新型机番号暂定为YMS-17,在这一次的开发过程中,茨玛德规避了之前走过的歪路,重视了MS平衡性。这是很难得的一大改变,从尖端到平庸,难度相当于让高富帅改走屌丝路线。这主要体现在新型机不再过度追求格斗能力,而是兼顾到机动、射击与泛用性,同时也继承了自家擅长的操作性以及运动性。
完成后的YMS-17如茨玛德所愿,既能使用光束步枪,又能兼用光束军刀,可以说各方面都已经达到了理想的水准,超越了为其奠定基础的勇士与强人。
概念机的顺利完成,让茨玛德又一次看到了希望。衍生机的研发立刻提上了日程,不出意外的话,实战型的MS-17A很有可能会在终战爆发前完成。
不过,世事难预料,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就在茨玛德如火如荼地进行投入开发时,同样对加里波第感兴趣的吉翁尼克,提出要求加盟该项目的要求。
这让茨玛德非常头疼,两家处于竞争状态的公司合作开发一款产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可能性不太大,只会是互相拆台事倍功半。
军方不愿意开罪吉翁尼克,“YMS-17借鉴了勇士的相关技术,这要求合情合理”。军部一和稀泥茨玛德就只能退让,吉翁尼克派遣了一支技术团队顺利参与了MS-17A的开发。
是故意捣蛋也好,是意识形态不同也罢,MS-17A加里波第α朝着有所偏离茨玛德最初目标的方向勉强前进,最终以两家公司技术杂交的尴尬身份诞生了。

完成后的加里波第α一经测试,所有的技术人员都傻了眼:当初预想的是机体能在重力环境、宇宙空间都能发挥出超一流的机动力与推进力,但纸面的设想与实际能够做到的程度相差甚远,这是他们所没有料到的。

受限于当时的技术门槛,想要开发“样样强”的全能型MS的理想并没有得到实现。在一片喝倒彩的测试观摩结束后,茨玛德与吉翁尼克参与开发的技术人员羞愤离场。
加里波第α的失败对茨玛德来说又是一次不小的打击,不过并没能击倒这家习惯于逆境中成长、在不断跌倒中一次次爬起的企业。“一次错误的尝试不算什么,加里波第依然是优秀的MS”,怀抱对加里波第信心的茨玛德重振旗鼓,开始以MS-17A的失败做检讨,意识到“在成功之前,你得先学会放下”。
既然全天候万能型无法做到,那么就设计成单一的宇宙战专用型号好了。
毕竟在当时,大战已经进行到后期,吉翁公国军已经从地球退回了宇宙,重力环境不再是主要战场,那么再继续开发重力环境下使用的MS也就没必要了。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个想法是正确的。可惜的是时间不等人,虽然MS-17A的改良型17B加里波第β赶在大决战前完成,却来不及投入生产(公国军在全力生产勇士都来不及的时候,也无暇顾及这么一款非主流MS),样机最后辗转流亡到了阿克西斯。
在战后,联邦军全面接收吉翁的军事资源。其中就有MS-17B加里波第β的开发数据。联邦军惊讶的的发现,吉翁居然还保留着宇宙空间战能力凌驾勇士,泛用性不输渣古的新型机。
即使是全面否定吉翁的联邦,也不得不承认这台MS的成功。因此在解析并吸收了相关的数据资料后,联邦的技术人员尝试加入现代化的元素,来复原这台失落的高性能机。
即便是在旧世纪(我们的时代),以近代化改装来升级一些性能优秀的武器,来延长其使用寿命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对于MS来讲,由于这种新型兵器的发展太过迅猛(主要也是战争的客观助力),短期就大幅进化的结果就是新旧交替太快。这就造成了很多机体难以长时间服役于第一线,而且后继机种的迅速跟上也令这些旧式的机体很快就丧失了存在价值。
不过,RMS-117加里波第β的存在,却将以上合盘推翻了。
可以想象一下,加里波第β的基础设计是一年战争后期完成的,相当于上一个时代产物的它,在战后得到联邦接收并且进行了近代改装升级后,从0080年末一直服役到0087年格里普斯战役时期,经久不衰的加里波第β堪称神奇。
我用1700字简单讲述了加里波第β的身世,从YMS-17到MS-17A再到MS-17B,加里波第β在吉翁公国度过了其作为试作机的岁月。在战后得到联邦军的接收后,才以RMS-117这个新番号正式开始量产。
当然了,加里波第β受到重视的另一大原因,是由于战后失去主要对手的联邦军财政状况捉襟见肘,没有足够能进行新型机开发的充足预算。正是因为时代的需要,才让以加里波第β为首的“吉翁遗产”们得到了重生的机会。

在格里普斯时期,MS进入了一个不亚于一年战争的日新月异阶段。百家齐鸣,各式各样的MS、MA层出不穷。而已经服役了差不多七年时间的加里波第β,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以主力机种的身份持续战斗在第一线。
基本性能优秀的本机,在老练的驾驶员(比如莱拉·美娜·莱拉上尉)驾驭下足以和格里普斯战役时期的新型机分庭抗礼,这是有目共睹的。
本机的头部外形酷似一年战争末期MS-14JG狙击型勇士,保留了外露动力管,整体形象更为紧凑犀利,具有鲜明的公国军后期型MS的特征。

另外,本机的头顶内置有信号弹发射器。通常在米诺夫斯基粒子浓度较高通讯障碍的时候,能通过发射信号弹来对友军僚机传达指示。
本机经常会被拿来与另一款同样继承了浓厚吉翁风的联邦制式量产机对比——RMS-106高渣古。
由于本机的素体已经具备相当高的完成度了,所以联邦军的修改重点主要是在如何提升机动性上。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采用比较轻便的新型钛合金陶瓷装甲。而事实上,即便与高渣古采用了相同的装机材质,但本机要来得更轻巧,比高渣古要轻上3吨。
虽然成功达到了轻量化的效果,但钛合金陶瓷装甲毕竟无法与0084年后出现的高达尼姆合金γ相比,耐弹性较低。
这与当时军方病态地崇尚地球技术有关(多年后的马克兔也同样是以钛合金陶瓷为装甲),大环境并不重视这一点,且由于光束兵器的普及化,MS防御越来越依赖追加的护盾而并非依靠本身的装甲,也是有关的。
之前也提到了,本机原来是以全方位万能型MS为目标进行设计的。即便在MS-17A失败以后,MS-17B将设计重心修改向宇宙战用靠拢,联邦接收并改良之后的本机,依然在地重力环境下(比如月面)能发挥出极为可观的战斗力。

本机的防御性较为薄弱,因此为了弥补这一点,联邦军的技术人员尽可能通过强化推进力来提高机体的机动性。有感于本机的背包推进器尺寸相比同期其它机种来要小,虽然有后裙甲的辅助推进系统支援,直线推进力是足够了,不过整体机动性却并不突出。
因此本机除了背包的主推进系统外,在肩膀、脚部等多处还配备了大量的姿势制御喷口。推进器的增加能有效的提升机动性,改良后的本机在机动性上大约提升了130%。

本机的肩部装甲除了保护内部脆弱的关节机构,以及负责输出一定的机动力外,还兼具了光束军刀固定基座的功能。这是因为本机不像高渣古那样设计有便利的后裙甲武器挂架,也不存在马拉赛多功能固定式折叠肩盾,过小的背包又没有足够的空间。
在本机肩部的侧面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内部关节机构,肩甲与上臂之间有一对轴杆作为连接固定。本机的这一设计目的是对机构外露稍加掩饰,同时也能从这点上看到遗留在本机身上的上个时代的残渣。
本机与原型相比改动最大的部分,当属机体驾驶舱了。受惠于技术的革新,联邦技术人员为本机导入了全天周荧幕和线性座椅。

不过由于本身结构的问题,机腹的空间不足,因此驾驶舱单元不得不移往胸部左侧。这就使得左胸装甲等于成了驾驶舱舱门,当驾驶员进出时,装甲就会向前开启。

如此设计虽然看似独特,实际上还是对原始设计的一种妥协。而也由于内部空间的不足,修改后的驾驶舱无法再兼具弹射逃生舱的功能,驾驶员的安全性也因此下降了。

不过瑕不掩瑜,由于导入了革命性的先进技术,本机的操作性非常之高,加上本身底子好,如果交由老练的王牌驾驶员操纵的话,本机无疑会成为敌人最不想遭遇的对手。

相比起略显方正的上半身,本机的下身腿部则大多由曲面所构成。尤其以上窄下宽来设计的小腿部分,具备十分浓厚的旧公国军的风格,并且从脚踝到脚板处不难看出继承自YMS-15强人的特征。
本机可以称得上是一台设计颇为简练的机体,配置的武装全部都是选择式,并没有任何固定武装。如此设计的目的恐怕是为求泛用性的最大化,不过也由于这种先天不足,导致本机整体火力要略逊于时代。
武装
Beam Rifle/光束步枪

本机所采用的光束步枪,在外形上非常酷似一年战争后期出现的MS-14勇士所使用的型号,唯一的区别是瞄准镜有所不同。虽然并非是同一款武器,但也可以看做是承袭了勇士专用光束步枪的相关技术,并且在武器性能方面经过了改良。

本机的性能虽然足以与0084年以后出现的新型机种相抗衡,但吃亏在配备的武器太过简单,导致整体火力比不上格里普斯战役时期的新型MS。
不过,毕竟是配备了光束步枪作为主武器,配合优秀的空间机动性,本机在各方面的评价均超过了高渣古。虽然没有高火力,但回归了MS原本应有的强悍机动力,是比较务实的设计。

Beam Saber/光束军刀

联邦制式格斗武器,以米加粒子形成的高热刀刃切割目标。本机配备有两柄相同的光束军刀,分别收纳于左右肩甲之内。需要使用时肩甲的上部会向上开启,露出的收纳基座会送出光束军刀握柄,以供机械手握住抽出。


(老生常谈的内容,以下略)
Shield/护盾

本机的专用护盾是内置滑动机构设计的特殊版本。其构造其实相当简单,由两块厚装甲板组成,通过滑轨机构来获得伸缩的功能,可任意改变盾牌的长度。
MS用携行式手持盾牌的出现,是为了当攻击无法回避的时候,可以以护盾来代替本体吸收伤害。基本上只要承受的冲击没有超过极限,盾就不会受损。

当敌人的炮弹破坏力超过盾牌的承受时,可以调节滑轨机构来改变尺寸。通过增加盾的厚度来抵御更强的攻击。这一设计同样为RX-178马克兔所沿袭,尤其在对抗具备大火力的TMS/TMA时颇为有效。

另外,盾牌内侧设置有2连装飞弹发射器。虽然飞弹本身的威力有限,不过如果运用得当,依然不失为一款出人意料的奇袭武器。
本机主要配发给在格拉纳达、月神2号的驻留舰队运用,不过后来在提坦斯的新型战舰多哥斯·基亚号上也出现了本机的身影。

本机在格里普斯战役中,曾与奥古的旗舰机RX-178爆发过激战(以剧场版为准)。本机虽然近身战能力较高,但由于当时身负大气层突入装备(突入伞包)导致运动性灵活度大幅下降(而马克兔搭载了新型飞行装甲,各方面完全没影响)。以至于即便有宇宙战高手莱拉上尉的加成,依然在战斗中受到马克兔的压制,没能发挥出应有的实力就被击毁了,非常可惜。


本机之所以被赋予了RMS-117这个番号,是因为本机是月神2号基地内的7号生产线所生产的缘故。本机被军方采用后正式成为了主力量产MS,一直到格里普斯战役时期都是联邦军的战力支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