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精密、质量、一体性 这些都是人们对合体玩具最关心的话题 放眼当下特别是第三方玩具之间的竞争极为激烈 也由此给玩家带来了更多选择 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因被垄断而只能吃既定好的简易快餐。。。然而有利必有弊 在人们开始大量接受新鲜事物的同时 消费观也会因内心的骚动产生扭曲 片面追求更新、更大似乎已然成为现在不可忽视的现象 而作为最能拨动人们神经的合体类玩具 这种情况更为显著
冷静下来回想近3年来的收集之路 发现并不是什么系列越大就一定好 单体可以做大 甚至到MP级别更好 但是合体还是考量一下吧 官方的技术储备与设计底蕴是最强大的 然而到今天也只是做了一个泰坦级别的大力神 而且还是如同空壳子一般的东西 别说什么省成本! 成本是每一个设计师必须考虑到的基本功 之所以做成这样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现今技术还达不到为如此巨大化的合体产品保证优秀的一体稳定性 如果非要不计成本也行 关节估计都要换成金属齿轮 不过到那时还能有几个人买得起? 作为商品注定还是失败的
看看官方今天的主流《合体战争》系列 抛开匪夷所思的设计方针 “25-30”公分正是官方的选择 这里面考虑到的因素绝不是性价比一项这么简单 同理万代的“超合金魂”系列 在拥有如此高超实力的同时 依然对尺寸有着严格的把控
再翻过头来看第三方也是一样 FPJ/MT这类老牌公司出品的合体玩具也都是参考官方的举动而定 并且确实尝到了甜头 这个尺寸的合体玩具其实不算小了 如果熟悉G1的合体玩具 再来看这些“28”的家伙已经都算大块头了(以最大的G1冲云霄为参考)! 在这个比例上 以今天的技术而言是在可控范围内的 只要肯用心几乎可以涵盖“材质、涂装、设计、把玩性、耐久度”等所有特点于一身 并且是在拥有这些高水平硬指标的前提下具备了性价比浮动空间————最大的例子就是MMC冲云霄 实际上此物比例更适合“28”指标 而非正时热门的巨大化系列 关于这款玩具的硬件设备之强 大家有目共睹 但是把玩两年后至今已经很明确的发出一个信息即是“危险边缘” 再放大下去必然失衡或得不偿失 而这个比例也仅仅是35公分之内的范畴
诚然 “38”尺寸的确诱人 但是多大才算大? 更何况现在更大的玩具也要出现了 难不成无限跟风下去吗? 到那时再都去追捧48?58? 变形金刚这个课题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其中包含太多需要考量的事物
是站尸还是把玩? 在这个核心问题上目前而言哪些是主流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