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与第一批散货相比,是否有改进泥?答案是啃腚滴,要不然本BOT就不会码字写这个测评了。那么首先参照之前臻欣测评视频里第一批散货冲锋的槽点进行一下对比:
第一是“松”。






臻欣测评视频的名字就叫“折翼的天使”,原因就是飞机形态翼根连接松垮,导致一侧机翼耷拉着,而本BOT之前入手又退货的冲锋,则是双翼都耷拉着。这次的第二批冲锋则没有这个问题,双翼还算紧实,如同泷泽萝拉一般坚挺。


然后第二大“松”点是胸,即驾驶舱、头部和两侧肩膀进气道这个大连接件在人形时无法与腰部卡紧,而第二批对此进行了改良,用手拎住驾驶舱位置,抖一抖晃一晃不会脱扣。


第三个松点是膝盖,小腿和大腿的抽拉非常松,甚至人形时候不容易卡住,有的轻轻一拍、甚至有的只要一摆站,大腿就会滑进小腿中,结果只能以Q版的形态站尸,青山沙希就这样变成了苍井空……那么第二批略有改观,不会那么轻易变成Q版,但是大小腿之间的缝隙还是比较大,略有晃动的空间。


第四个是腰,从MP11NR喷气机开始,腰部的转动件就比较松垮,而第一批冲锋把这种松发挥到了极致,站尸的时候不是挺肚子就是点头哈腰,那么第二批冲锋有改变但不大,腰部的转轴缝隙还是偏大,通过第二点说的部位卡紧以后会稍稍得到缓解。

然后是白痕和开裂。散货的品质往往是参差不齐的,在部分关节的链接位置,白痕在所难免,开裂更比比皆是。好在本BOT入手的这只第二批散货冲锋,只有部分白痕(其实是蓝色的,绿圈内),还没有第一批那种悲催的开裂状态。


最后是中奖,主要体现在双枪上,已经得到了多个双枪其中一枚无法折叠成90度的案例,因此怀疑是一次大规模中奖,第二批散货冲锋好在没有这个情况,双枪的折叠关节还算紧实,也可以完美折叠。



大致的对比到此告一段落,来说说冲锋本身吧。人形比较还原动画,配色也是骚气的酒红色上漆工艺与以往的虎子机机们差不多,漆面和材质略好于MP喷气机。从造型来看,由于双翼的造型,使得视觉上比喷气机要入眼一些,主要是喷气机的翼形在人形时候上窄下宽,呈正三角走势,而冲锋则是上宽下窄呈倒三角状态,因此冲锋看起来较有美感。


机型是以F-15为主体进行科幻化创作出来的,现实中并无贴切的原型。不过从布局来看,展弦比比较大,加上疑似边条翼的设计,飞行性能应该是有短距起降的能力,但是距离较远,会影响飞行机动性。

冲锋机翼上的两个升力风扇是最大的特点,很多人认为冲锋的机型具备垂直起降能力,但是本BOT不这样认为,而且这个升力风扇的设计也并不算很科幻。首先,说到垂直起降战机,代表性的机型就是上图的英国鹞式战机,美国人的版本叫AV8B,他的垂直起降能力来源于机身两侧的4个旋转喷口,可以垂直向下喷射热气流,将飞机顶起来。

实际上除了鹞式战机,前苏联的雅克141也具备垂直起降能力,他与鹞式不同的是只有尾部一个旋转喷口,然后在驾驶舱稍后点的位置上有两个始终朝下的喷口,垂直起降的时候这三个喷口向下喷射热气流。这个设计,也是当今美国F35-B型垂直起降方式的参考。


然而F35-B进行了改进,原因就是1991年一架雅克141原型机在垂直降落的时候坠毁了,事故调查的结果是因为雅克141的三个热喷口喷出的气流被进气道重新吸了进去,而这种燃烧后的热气流因为氧气已经被燃烧消耗殆尽,再次进入发动机后无法提供足够的燃烧,因为发生动力不足而失速坠毁。所以F35-B进行了革新,除了可以旋转的尾喷口喷出的是热气流(红色范围)之外,机身前部和两侧的平衡喷口喷出的全部是冷气流(蓝色范围)。

因此冲锋的机型尾喷口并无旋转矢量设计,仅靠机翼上的两个升力风扇,很难将一架双发重型战机“顶”上天空,因此这两个涡轴风扇的作用,大概是在滑跑起飞段为机体提供更多升力,以缩短滑跑起飞的距离。不过这个设计我国曾经有意向给歼6战机装上4个升力风扇改成垂直起降版……

那么再冲锋配载的武器,双枪就不用说了,这两个呢,我个人认为从前端的疑似导引头(绿圈中)来看,更像是激光制导炸弹,因此加上前面分析的短距起飞、适合低速性能等设计特点,可以推断冲锋的机型主要任务是对地打击和战术支援轰炸。

话说到这儿,就不得不说说他们原型的原型:F-15战机。美子设计F-15的初衷就是代替F4鬼怪,号称没有一磅重量用于空战之外,是纯粹的空优战机,因此这货也获得了在实战中从未被击落的牛逼称号。

当时世界空军战斗机主流是追求高空高速,展弦比越来越小,回想二战时候飞机的机翼几乎都是平直的,没什么后掠角。

即便是喷气式战斗机的鼻祖梅塞施密特262,也只是略有后掠角而已。

之后,美苏冷战,为了更快的抵达战区和对付高空侦察机,飞机的速度开始越来越快,越来越追求高空高速,慢慢的就诞生了F104这种奇葩的展弦比……

然后老毛子的米格25也是把超音速发挥到了极致……

甚至我国的歼9计划也在赶这个潮流,但是后来大家都发现太追求高空高速实际并没有什么卵用,因此歼9就没有问世……



于是兼顾高速与低速性能探索开始了,美子的F-14、老毛子的米格27、欧洲的狂风等等这些变后掠翼的战机出现了。直到F-15的出现,这些探索算是告一段落,目前变后掠翼的飞机除了美子的B1和毛子的图160等这些轰炸机之外,战斗机已经很少采用了。

然而作为反面奇葩的是老毛子的另一架验证机苏47金雕,前掠翼布局……

那么看看三尖头的机型特色,出了上述推测的冲锋机型是短距起降对地打击型之外,那么喷气机的展弦比也明显偏小,而且是大三角翼无平尾布局,这个布局与法国的幻影战机类似,这种布局的特点是大迎角机动和高空高速机动性比较好,但缺点是低速性能差、起飞和降落的滑跑距离很长……

因此推断喷气机的机型属于高空高速截击机,适用于高空高速的防御作战任务。

最后是挽歌,尽管还没MP化,但本着传统的形象,可以大致分析挽歌机型的特点:鸭式布局、大三角翼。





那么说到鸭式布局当今最有名的莫过于我国的歼10、歼20、瑞典的鹰狮、法国的阵风等等……鸭式布局的特点是起降距离短、爬升速度快、能适合高低两种速度情况下的机动,近距离缠斗的时候机头指向性快,可以获得先敌发射的优势。当然弱点也很明显,首先是鸭翼易受损,其次是破坏隐身性……但如果传说中的歼20等离子体流隐形技术这类黑科技成为现实的话,那么第二条就可以忽略了。由此推断,挽歌的作战任务主要是战区的多用途打击。

好了,这篇歪评到此,这回可没插柳岩哈,MP的虎子机机们合影一张作为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