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发背景
MS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吉翁公国MS开发史了。
人类史上的第一台Mobile Suit,是吉翁尼克公司开发的MS-01(AI-XA3)。不过在MS-05出现前,MS既不能称得上是武器(03、04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战斗能力,无比接近但距离实战兵器还差一步),也还没到量产的程度,只是一台纯粹的实验机罢了。
让具备压倒性数量的敌方无力化,令数量处于绝对劣势的己方获得最高的战果,让这种违背常理的事情成为现实的,就是MS了。
0071年,吉翁公国与地球联邦之间的紧张气氛日益高涨,公国军开始开发新型兵器。在两年前,吉翁物理学家Y·T·米诺夫斯基博士发现的米诺夫斯基粒子,奠定了新兵器的基础。
安彦良和笔下的米诺夫斯基博士一股浓浓的奸老头形象,不过其实是个反萨比的好老头

以一定浓度撒布米诺夫斯基粒子,散布空间中的雷达类仪器的精确度就会明显下降,现有的光学观测仪器也被无效化。如此一来,就能做到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积累下来的技术与经验的导向型武器成为了废物了。
吉翁高层——或者说是萨比家族——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面对军事力量处于压倒性优势的地球联邦,弱小的吉翁公国根本无法抗衡。但,如果这一理论并非纸上谈兵不切实际、而是能够成为现实的话,那就能够抵消两方之间绝对的战力差了。
也就是说,米诺夫斯基粒子的出现,令吉翁与联邦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了。
0073年,MS-01完成了。
MS-01是史上第一台MS,作为MS所需要的架构在这时已经基本上都完成了。不过,核融合炉小型化研究尚未获得实质的进展,既有动力炉尺寸太大,无法完全收纳入本体。同时又要加装空间移动用的火箭推进器,使得背包体积异常巨大,看上去犹如背面凸出的钟楼怪人般的丑陋模样(体积过大就算了,出力还不足)。
当时视察开发进展的基连·萨比,在看到MS-02后不屑道,“这副背着外露引擎的丑样,能够作为兵器吗?”假若当时没有米诺夫斯基博士出来解围,MS计划就夭折了。
钟楼怪人MS-02


由于吉翁高层的重视(基连被博士说动后大力支持MS的继续研发),在MS-01完成后没过几年,米氏核融合炉很快也开发成功了。

实际上早在二十多年前,这种以米诺夫斯基物理学为基础开发的新型核融合炉就已经开始运用了,不过最初大多用于解决大型宇宙飞船的动力问题,甚至还被用来移动小行星。
而正式搭载新式核融合炉的,是MS-04试作型渣古。在此之前,MS-02已经完成了将制御系统收纳入机体内部。而到了03,已经能够做短时间内的独立移动了。
到了MS-04,更进一步强化了机体的防御力。在当时称得上颇为先进的超高张力钢,正式成为MS的装甲材质。与此同时,米氏新型核融合炉也完成了,一直以来出力不足的毛病也一并获得了解决,04因此获得了两倍于03的动力。
早期设定

GTO中再设计的MS-04,很快就会发售兰巴专用的蓝色MS-04

可以说,在04这个时期,MS的发展已经获得了实质上的巨大飞跃。

在MS-04经过反复修改定型之后,所得到的产物就是MS-05渣古了(当然当时还没有“Ⅱ”,因此“Ⅰ”也不成立)。
05在04基础上主要对动力进行了再改良,制御系统完全实现了内装化。在0074年5月份左右,MS-05的实战式样机完工了,机体编号定为了MS-05A。05A型称得上是初期先行试作量产型号(够长的…)。

由于技术尚处于试验阶段,因此只进行了少量的生产(大致27台吧)。这一批试作机全都配发到了同样重视MS的基西莉亚麾下的教导机动大队,27台也正好是一个大队的编制。而05A属于量产化的试作机,在当时已经将热能斧、105渣古机关枪以及240mm渣古火箭炮作为标准武装了。
渣古Ⅰ能够自由运用操作渣古机关枪、火箭炮等大型火炮,在宇宙空间、重力下都能正常作战,泛用性相当高。装甲方面由于采用了超高张力钢,防御力获得了飞跃般地提升,甚至能够耐受得住战车、战斗机的攻击。
不过,广义上的渣古Ⅰ或是旧渣古,并非是05A,而是在其之后很快就诞生的05B。
同一年8月,在05A基础上进行实战化再设计的实战型渣古Ⅰ也完成出厂了。05B与05A从外表上看最大的区别,就是胸甲的形状了,这是因为B型改进了装甲材质和驾驶舱。

三连星专用B型旧渣古

兰巴专用机就比较特殊了,双肩都有球形肩甲,电热斧也是大型化的版本

B型在后来的一周战争,曾经于殖民地内部作战之中身处1200℃的高温环境,还被100m高的建筑压倒,皆全身而退,生还率也是极高的。
从8月开始生产,到10月大规模量产,一直到一年战争结束,渣古Ⅰ一共生产了近800台(约793),其中绝大多数都配发给了突击机动军教导机动大队(B型之后还有改修机动性的S型,头部增加动力管、更换新式动力炉并且使用120mm机关枪的Q型,这部分感谢@联邦の吉姆的补充)。
老动画设定下的旧渣古

最新GTO动画版旧渣古

作为MS黎明期的先驱者,MS-05B渣古Ⅰ是在反复设计、尝试、错误、检讨、再设计的螺旋式轨迹中被开发出来的机体。不过,由于战争的爆发、MS爆炸性地发展,渣古Ⅰ很快就变成了过时的旧型机。
战争末期的公国军,由于人力物资的匮乏,身为旧型机的渣古Ⅰ迟迟无法退出第一线,一直服役到一年战争结束。实际上,在大战之初渣古Ⅰ就已经为渣古Ⅱ所取代,暂时退出了第一线。不过由于战事的拖延,公国军物资装备损耗过巨,碰巧还适逢统合整备计划的推动,导致生产效率的短时间停滞,公国军MS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阶段。无奈,公国军再次启用了渣古Ⅰ,将一部分渣古Ⅰ投入了最前线。
阿巴瓦库战役时就出现过老旧的旧渣古与最新的勇士搭档

在远东战区东南亚战线,就出现过MS-05B渣古Ⅰ(08MS小队第八话)。

0079年11月,奥迪沙战役失利后,大量的公国军残余势力开始从欧洲大陆撤离,一部分进入了东南亚。
根据东南亚战区的战斗记录,当时公国军可支配的MS严重不足。08MS小队中出场的托璞小队就以渣古Ⅰ作为指挥官机、与更为先进的渣古Ⅱ互相搭配,从使用了120mm渣古机关枪、备用弹匣等实战装备,可以看出渣古Ⅰ也有配备在战斗频繁的最前线战区,而并非全都发配在较少参与实战的后方。

而且以托璞小队为例,小队长托璞大姐的战斗技术相当老练,这也是因为公国军迫于窘境不得不将渣古Ⅰ这种旧型机重新拾掇拾掇投入前线。不过,在奥迪沙作战后,一路狼狈逃入东南亚的托璞小队,在途径的村寨中遭到当地游击队的攻击,破鼓万人捶、虎落平阳被犬欺,最后以小队全灭告终。
可以说在当时,欧洲方面的公国军残余势力在分散撤退的过程中,遭到偶然或者并非偶然的攻击而被逐个击破,最后将公国军一点点地逼入了绝境。
托璞小队以一台B型渣古Ⅰ、两台J型渣古Ⅱ所组成。不过两台渣古Ⅱ的损伤相当严重,运作状态也比小队长的渣古Ⅰ更糟糕(碎肩甲、断动力管,惨到不忍直视)。为了弥补装备的缺失,也通过挪用联邦制MS装备来进行弥补(阿斯机使用一款疑似联邦制007型方盾)。
左边阿斯机,右边迪尔机

而机体本身的沙漠色涂装也是用于平原沙漠等干燥地形,因此在多丛林的东南亚无法发挥隐蔽作用。
渣古之躯

MS-05B渣古Ⅰ的驱动系统,采用的是当时算得上先进的流体脉冲系统。这种驱动系统也成为了日后公国军MS的基础构造。不过,渣古Ⅰ之所以逐渐成为旧型机,正是因为其内部结构尚存在诸多不成熟的地方。特别是将所有动力管线内置化后,与各种组件挤在一块儿,造成机体内部空间局促,整备不易,也失去了改良发展的可能性。
渣古Ⅰ的头部由较为简单的曲面所构成,在当时由于MS技术还处于黎明期,没有余力在头部内藏加装武器。独眼式取景器与后来的MS-06相同,是左右向的移动轨道。机体通过左右来回移动来获取相当广阔的视野,左右视野合计可以达到260°,再加上头部本身也可以转动,所以搜索观测范围实际上是很大的。

在一部分个人专用机上,也能看到沿着头部独眼活动轨道的位置,油漆上一圈白线的涂装。这可能是用来显示驾驶员阶级和所属单位的标志。另外,一部分指挥官用渣古Ⅰ也会在头顶部装设多用途刀形天线,除了象征是高阶机外,也借此强化了通讯机能。
整体构造较为简单,渣古Ⅰ大部分机构都达到了内置化,这种设计确实能够对脆弱的部件进行有效的保护,但也因此导致内部空间不足,压迫过度,散热很成问题。
早期的渣古Ⅰ驾驶舱,由整块胸甲往下打开,这样就能看到内部舱门了。有别于这种单一的构造,在大战中期有部分服役于的机体将此该两位双重装甲结构(GTO中似乎是统一为这种结构):由胸甲的下方向上滑动来接触锁定,上下装甲展开以后露出内部舱门,驾驶舱的位置也移到机体中央。

内部舱门展开后,也可充当踏板来让驾驶员站立。内部驾驶舱在结构上与MS-06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渣古Ⅰ的背包同样也是主推力所在之处,其中内藏了两基推进喷嘴,主要在宇宙空间中运用时,为一定距离下的独立移动或是战斗过程中提供强大的推进力。

在重力下运用时,也有将推进喷嘴大型化、外露化的改造版本。推测是为了陆战与强化跳跃力所做的改良。
在渣古Ⅰ时期,吉翁公国制MS就开始在左肩设置球形装甲了。不过,由于对MS战还没有太多的考量,因此没有在球形装甲上追加格斗用刺锥。不过随着大战步入泥沼一般的中后期,大量的渣古Ⅰ被投入到最前线,也出现了为加强MS格斗能力而换装刺锥式球形装甲的渣古Ⅰ(比如托璞机,虽然那台机体的刺锥已经不见了)。
武器装备
渣古Ⅰ在设计之初,就是以实战为前提进行考虑的。不过在当时,渣古Ⅰ的对手多是战舰与战斗机,所以为其设计的多款武装,也都是反舰武装。另外,也有殖民地为考量而设计的特殊生化武器(或者整个摧毁殖民地的核武)。不过分的说,在开战之初的公国军毫无道德底线。
不过,随着一周战争的结束、南极条约的缔结,核武、生化等武器从渣古Ⅰ的武装中被剔除,标配武装也定为了渣古机关枪、渣古火箭炮和电热斧了。另外,也有追加刺锥盾牌、铁拳式火箭弹的选择式武装。
ZMP-47D渣古机关枪

105mm机关枪可谓是渣古Ⅰ特有的标志性武器了。在没有任何先例的情况下,这款机关枪可以说是从零开始进行开发的,从零件阶段每一步都是全新的设计。在MS-05A时代就成为标配的这款机枪,一早就采用了容弹量100发的鼓形弹匣,这种形式的弹匣能够一次性更多的携带弹药。
不过由于技术的不成熟,以及MS在最初的设想中,运用环境仅止于于宇宙空间,所以47D型机关枪的鼓形弹匣设计成横向固定在枪身侧面。于是乎,在到了重力环境下后,这种设计就带来了诸如给弹不良这样的问题。因此,后来设计120mm机关枪时,就吸取了47D的教训,将重力下的运用纳入了考量,鼓形弹匣必须安装在枪身上方(一些版本偏右)。而一开始的105mm口径弹也被威力更大、通用性更高的120mm弹给取代了,有一部分47D型机关枪经过改造,也能够发射120mm弹了。
ZMP-47D型机关枪虽然缺点多多,但毕竟是第一款MS实战用火炮,为后来的诸多杰作武器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ZMC38Ⅲ/ZMP-50D渣古机关枪

这两种编号的机关枪,实际上属于一个体系下的公国制MS携行火炮。以服务于MS-06渣古Ⅱ的身份广为人知,ZMC38Ⅲ的独特造型几乎成了一年战争公国制MS实弹火炮的代名词了。
ZMC38Ⅲ这个编号是吉翁尼克武器部门的内部编号,而公国军制式编号则是M-120A1,不过ZMC38Ⅲ更广为人知。
区别于ZMP-47D,ZMC38Ⅲ的鼓形弹匣水平安装在枪身上方中央,保留下了瞄准镜与射击辅助握柄。由于早期MS的对手是宇宙舰艇,所以面的火力压制优先于穿甲能力,弹头多采用破甲榴弹。为了降低后坐力,不得不降低机关枪的出射速。
这么一来,令公国军MS在大战中后期与联邦制MS对战时,无法有效击穿敌机的装甲,贯通能力上成了大问题。因此,更适合MS战的MMP-80型机关枪才应运而生,当然这是后话了。
ZMP-50D型渣古机关枪,是ZMC38Ⅲ的局地改良型。

这是一种在一年战争中期出现的陆战型版本,与ZMC38Ⅲ不同的是,50D型将鼓形弹匣的插槽移动到水平右侧,这种改进主要是避免在精密射击时,弹匣不会与头部相干涉。另外,就是在握柄上追加了防滑处理,这是考虑到了在河流沼泽等特殊地形的使用。
渣古火箭炮

这是一种可以装填多种弹头的火箭弹发射器,同时也是MS火箭炮的始祖。在一周战争时期,这款火箭炮多用于反舰、反殖民地的战斗,发射的是破坏力惊人的蘑菇蛋。
一周战争以后,蘑菇蛋被禁止,因此渣古火箭炮改为发射280mm口径的火箭弹。与渣古机关枪一样,渣古火箭炮也设置了射击瞄准镜与辅助握柄,炮身末端设置有四个瓦斯喷口,在发射后会喷出瓦斯,借此抵消射击后坐力。
而与渣古机关枪又一个相同点,就是它也存在多种衍生版本。

其中就有出现在东南亚战线的外露式弹匣版本,这种版本更便于弹匣的更换。而且将末端的瓦斯排气口减少为三个,这是因为重力下后坐力更小的缘故。
电热斧

与渣古机关枪一样,电热斧作为一款主力格斗武器,从渣古Ⅰ开始就成为了标准配置。渣古Ⅰ所配备的属于早期生产的Type 3型,与后来的Type 5型一样,都是依靠加热陶瓷高分子化合物构成的刃部,令其赤红化,以此来获取极佳的熔断力。
凭借高热化的战斧,渣古Ⅰ近距离下可以对舰桥等要害部位给予致命一击。在对MS战斗时,也能够对普通钛合金、月神钛合金等制成的装甲造成程度不同的伤害。
在光束军刀登场以前,电热斧一度是运用最为广泛、可靠性极高的近战武器。
在面对联邦制MS时,比起以贯通力较差的机关枪进行中近距离射击战,进行近距离肉搏战的获胜率更高。因此,电热斧对于公国军官兵来说,绝对是一款足以信赖、确确实实能够打击敌人的可靠武器了。
瓦斯弹发射器

在一周战争时期,一部分MS-05B渣古Ⅰ被投入殖民地作战,这其中就有充分凸显早期战争中吉翁公国军毫无道德底线的对殖民地毒气作战。在当时,将不认同吉翁主义的其它SIDE的宇宙移民都视为敌人的公国军,对坚持抵抗的殖民地进行核攻击、毒气注入,前者将殖民地一举摧毁,永远消失;后者光是将内部居民全部,留下一座空岛。
一部分毒气战运用了MS-05B渣古Ⅰ。灵活的渣古Ⅰ携带瓦斯弹发射器入侵殖民地内部(只是半身钻入殖民地外壁的破洞),然后发射装填GG毒气的火箭弹。

整座殖民地就好似一间巨大的二战毒气室,而殖民地内居民与犹太人一样,被视为而遭到无情的

本帖最后由 秋心拆两半 于 2021-04-20 15:31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