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日本漫画是怎么制作出来的?看到这个问题你一定会说:“当然是漫画家画出来的!”那各位看官,漫画家画出的稿子要怎么变成我们手里的书呢?必须经过印刷出版。而稿子和书之间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那就是在杂志上刊登连载。连载就等于展览和评审,连载到杂志上受读者欢迎,漫画才能画下去,否则编辑会强制漫画终止。连载到一定回数,已经画满够出一本书的页数后,杂志的出版社就会把它们结集成书,称为漫画单行本。所以,杂志就是漫画家耕耘的田地,单行本则是收获的粮仓,我们这个连载要介绍的就是日本漫画一块最有名的田。
第一跳:海盗来了!海盗来了!
第一章第一节跳跃圣经
公元1926年,小学馆生集英社。1968年,集英社生《跳跃》——《跳跃圣经》第一章第一节
注:小学馆,日本第二大出版集团社,1922年由相贺武夫创立,最初以出版面向小学生的学习资料和教育杂志为主。1926年,为了保持教育类出版社的“纯洁性”,它将娱乐杂志改造部门分离出去,成立了子公司集英社。
这就是JUMP
日本改造量第一影响力最大的漫画杂志,是集英社出版的周刊《少年跳跃》(原名《SHONEN JUMP》,下文简称为《JUMP》)。它以每周324万册(2004)的发行量傲世同行,最高发行量记录达到过一期653万册(1995)。它是《ONE PIECE》连载的杂志,是《网球王子》连载的杂志,是《火影忍者》连载的杂志,是我们能想到的绝大多数经典漫画的杂志。
令人称奇的是,1968年才创刊的它,从弱小的新生儿发展成日本第一也是世界第一的漫画杂志,只用了十几年的功夫。这不只是一组数字的变迁,更是由它的经营者和漫画家们,一起努力创造出的现象,或者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正如所有大获成功的企业一样,JUMP的发展历程,还有这个历程的人们的故事,都是一段引人入胜的惊奇。
1968年出世
先了解一下《JUMP》诞生之前它的对手所处的优势地位,对我们体会《JUMP》所创造的奇迹之难度是很有帮助的。
1945年后的日本漫画文化,无疑中是以漫画之神手冢治虫为核心发展起来的。手冢所创造的电影分镜头式的分格法,造成速度感的线条,具有现实性的故事等新漫画的特性,与老式漫画形成了巨大差异,因此新式漫画获得了孩子们及其他读者群压倒性的支持,成为漫画界的主流。
随着印刷技术的革新,杂志可能在短间隔期内被大量生产,产生了二战前数量无法相比的大量漫画,日本人开始处于漫画伸手可及的环境中。
1953年左右,随着日本儿童杂志的大本化,漫画的刊登量猛然增加,以前只作为儿童杂志赠品插入其中的漫画,此时已经成为这些杂志的主要内容,不过出版形式仍然是月刊。
而日本第一次漫画热潮形成,是以1959年小学馆出版的周刊《少年SUNDAY》和讲谈社(注1)出版的周刊《少年MAGAZINE》创刊为标志。他们凭借雄厚的资本和人才优势,很快就把其余竞争者远远抛开。漫画的出版形式变更,也因此出现从月刊到周刊的根本性改变。漫画家们开始习惯以星期为周期进行工作,读者也乐于每周都看到喜爱的作品。当时的漫画月刊举步维艰,而且就是“没有前途”的代名词。
整个60年代,日本的少年漫画市场,是一只鲸鱼(《少年SUNDAY)的标志)和一只鼹鼠(《少年MAGAZINE》的标志)的角力场,它们网罗了当时几乎所有的最高水准的漫画家和作品:《少年SUNDAY》有手冢治虫为首的一批绝世高手,《少年MAGAZINE》拥有千叶彻弥与剧本天王梶原一骑(注2)的黄金组合。这个小小的海盗(《JUMP》的标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闯进了两只海王类的战场。
《JUMP》是1968年7月11日创刊的,比鲸鱼和鼹鼠晚了整整10年出现。它的不利条件很明显,那就是要从这已经被瓜分得没什么剩了的市场中保卫生存空间,要挑战那已经被鲸鱼和鼹鼠稳固的霸权和秩序,而且更要命的是,抢的是母公司的市场,挑战的是大东家的秩序。所以,小学馆一开始就不赞成集英社办自己的少年漫画杂志。
尽管母公司反对,但集英社还是以《RIBON》(注3)的初代主编长野规挂帅,带领西村繁男(后来的JUMP第三代主编)等的一批年轻编辑,成立了《JUMP》的企划部门。这群后来的《JUMP》资深编辑们,都对小学馆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老大作风相当不满,再加上《少年BOOK》(注4)时受的欺负,他们简直就差刺字明志“打倒《SUNDAY》”了。
据西村繁男回忆道:“当时我感到很不满,本来是娱乐杂志部门的集英社不能发行少年周刊,而以小学生杂志为中心,主要出版学校书籍的小学馆却自己先推出了《少年SUNDAY》。我直到去了《少年BOOK》后,还一直心存着对此事的不满。变成周刊后,可以想象那些原本做月刊的编辑心里是多么的悔恨。而十分奇怪的是,比起《MAGAZINE》来,《JUMP》对《SUNDAY》的对抗意识要更强一些。”(编:我觉得一点也不奇怪呀……)
集英社之前靠《JUMP》的大姐《RIBON》和二姐《玛格丽特》攒下了一点老本,以背水一战的决心投在它身上。编辑和公司都没有退路了,既然作为小字辈杂志请不到手冢治虫和千叶弥彻,那就用《少年BOOK》培养起来的自己那点班底,并大量启用新人。虽然这乍一看像是所有新杂志有勇无谋的做法,但实际上却抵消了迟到10年所带来的许多不利条件,比如资金匮乏,巨匠级漫画家因为稿债沉重(那些人有的居然还去拍动画!)有可能无法按时交稿等。不过这招要是不成功,就只会成为笑谈,集英社但凡别的路子能直通,就不会用这个法子。所幸的是,历史证明它成功了。
第一声啼哭
编辑和漫画家都卯上劲儿拼命干,编好了创刊号的内容,要到印刷出版了,却又遇到意外的麻烦。编辑部去联系当时最大的印刷公司“大日本印刷公司”和仅次于它的“凸版印刷公司”时,它们都不愿接《JUMP》的活。因为太小了,第一期预订印量才10万册。后来还是通过《玛格丽特》的关系,找到印刷《玛格丽特》的“共同印刷公司”。这次编辑学精了,先许下100万册的印量,就不说印几期,人家方才答应下来。1968年7月11日,经过这些波折,创刊号才得以问世。一开始还只是双周刊,发行10万册,实际卖出8万册。而《JUMP》的创刊号同期的其他杂志的销量,如下表:
MAGAZINE 84万4千
SUNDAY 69万1千
JUMP 10万5千
这时预言它能去跟霸主《MAGAZINE》和《SUNDAY》逐鹿江山,恐怕编辑们自己都不敢相信。那么这个出发时跌跌撞撞的海盗,靠什么终于得到了ONE PIECE?
像一切白手起家的成功企业一样,《JUMP》的崛起,靠的是公司上下所有人的勤奋刻苦,以及明智有效的经营手法。长野规这位同时领导《RIBON》和《JUMP》两家姐弟刊的初代总编,很出色的完成了开拓者的使命。长野最大的信条就是认为编辑必须了解读者,“能够看到读者的面孔,不论是思想还是心理,甚至是钱包和口袋里面都必须看到”。后来被称为“《JUMP》三要素”的友情、努力、胜利,就是由他确立的。但读者们可能想不到,这三个词居然来自一次“战争调查”(注5)?
1969年友情、努力、胜利
“友情、努力、胜利”是《JUMP》基本的编辑方针,它最初登场是在《JUMP》的长兄《少年BOOK》上,必须提到的一个背景是,当时的少年杂志上并不兴登漫画,主要做的都是关于战争的特辑,像日军、德军、盟军的制服和装备一览,零式战斗机、大和号战船和猛虎坦克等的图解分析,强调的只有战争中所谓“帅气的武装和军装”。长野规当时是《少年BOOK》的主编,他抱着身为进步出版工作者的良心,对这种仿佛美化战争的热潮存有疑虑,便面向不了解战争的孩子们进行了一个“战争调查”。结果得知,孩子们只是对机械和技术感兴趣,而且都很明白战争的悲惨与和平的重要,于是长野便放心了。
这三个宣传语被JUMP继承后,贯彻得更为彻底。“全部漫画的主题都要拥有这三个要素,就算没有全部三个,也要至少拥有其中一个”(长野语)。长野主编很喜欢这种三个词朗朗上口的宣传语,他主编的另外一本杂志《RIBON》的口号就是“爱、梦、美”。每次在《JUMP》销量创下新记录时,这三个词又都被用作宣传语,同时也是漫画家预备校的宣传口号,这都是后话了。
办杂志有这样一种精神很好,不过也不能没有物质,对读者而言《JUMP》的物质就是价格和作品。
考验的时刻到来《JUMP》的策略成效如何?
在那个时期,漫画周刊的定价普遍在60日元,就算只提高10日元卖起来也是困难的,但JUMP却大胆将定价设为90日元。薄利多销是很基本的常识,因此这个定价可以说是一种冒险。这样定价的原因,西村繁男的评价最能解释得通:“由于创刊晚,一开始销量肯定会很低靡,但我们不想出现赤字,因为这关系到杂志的存亡。所以为了在创刊初期销量低时保持一定的销售额,只能把定价调高,当销量长上去后,价格自然会降下来。定价虽然高,但我们的页数却是很多的。选择哪种杂志是读者的自由,但我们对自己的杂志内容有自信。”实际上,当《JUMP》步入正轨之后,定价就降到比其他杂志便宜10日元了,而且至今这个传奇也仍然保持着。
同时,《JUMP》还力求拥有区别于其它漫画周刊的特点,除了广告、悬赏、预告、目录等必不可少的内容外,其他页数全部都是漫画内容。当时的周刊除了漫画外,其他特辑和体育报道的一般要占到四分之一,而《JUMP》则是将所有的信息都做成了漫画的形式。在总页数方面超过了《MAGAZINE》和《SUNDAY》,漫画相关页数也比它们要多百分之三十。这就是西村为什么说“我们对自己的杂志内容有自信”。因为从厚度和漫画比例这种最直观的内容上让读者觉得花90日元买很值。
还有一点就是《JUMP》创刊时把每一期连载内容称作“一卷”,给人一种每期都是一个短篇的印象。这样一来读者就会感到“一本全部都是故事的新型杂志出现了”,从而产生巨大期待感。《JUMP》在创刊初始的宣传语就是“纯漫画、纯短篇、新的漫画新干线”。
注1:讲谈社。1909年由野间清治成立,现在日本最大的出版集团。
注2:梶原一骑,本名高森朝树,1936年9月4日生,以漫画脚本作家的身份扬名,代表作有《明天的丈》、《巨人的爱》、《爱与诚》等经典漫画。
注3:集英社少女漫画杂志月刊《RIBON》,种树有菜(《寻找满月》作者)和桢阳子(《宝贝我爱你》作者)。
注4:《JUMP》夭折的长兄。1949年,日本最早的漫画杂志之一,月刊《BOOK》由集英社出版,它是集英社最早创立的漫画杂志。它的早期的漫画杂志市场形成时,一直因为资本的单薄而得不到良好的发展。1960年漫画热潮兴起后改名为《少年BOOK》,本以为好日子到了,但根本竞争不过《MAGAZIN》和《SUNDAY》,尤其受到《SUNDAY》不留情面的挤兑。最后在1969年受到《JUMP》周刊化后集英社收缩战线的影响,以休刊的结局惨淡收场。西村繁男等一篇《JUMP》编辑,要么曾经有被发配到《少年BOOK》的经历,要么了解《少年BOOK》受的欺压,所以从很早就对小学馆抱有冲天怨气。
注5:这项“战争调查”是以50个问句形式进行的,调查结果是:
最打动内心的词是努力
对自己最重要的词是友情
最喜欢的词是胜利
下期预告:在新世纪跳跃战士们的努力下,《JUMP》大热卖!少年漫画周刊世界的“第三次冲击波”产生!第一主编长野规空前活跃!西村繁男智擒漫画家本宫广志!下期请期待《残酷编辑的行动纲领》!
第二跳:残酷编辑的行动纲领
在《JUMP》创刊号上的作家阵容颇为单薄,有点名气的只有赤冢不二夫和楳图一雄(《漂流教室》作者),其他人主要有从《少年BOOK》过来的梅本幸夫、望月三起也、贝冢广志等,销量只是当时的冠军《少年MAGAZINE》的十分之一,并且还只是双周刊。不过到了1969年的新年号时,销量就已经猛增到24万册,而且退书率也逐渐下降,可以说是得到了一个顺利的开局。
形成这个好局面的原因,除了上一期提到的《JUMP》的页数最多,并且漫画内容也比其他杂志多三分之一,让读者感觉买得值以外,还有赖于奇招一二。当时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漫画杂志可以说只要不是跟读者作对,就想不赚钱都难。但是《JUMP》作为后来者要扳倒《MAGAZINE》和《SUNDAY》,规规矩矩地跟它们比拼内功是无法如愿的,想爆发式地冲破它们的垄断,就必须靠“话题作品”(不管是好话还是恶评)来在短时间内提高知名度。
初代热门大作爆发
自从第11期之后,新人漫画家们逐渐活跃起来,成为了《JUMP》实实在在的最强推动力。其中最大的功臣,就是本宫广志的《孩子王》和永井豪的《无耻学园》,它们是第11期上同时开始的连载。
本宫广志和《孩子王》
本宫广志,1947年出生于日本千叶县千叶市。1964年出道,代表作有《上班族金太郎》、《男大空》等一系列作品。
《孩子王》的主人公是淘气的初一学生户川万吉,他和妈妈两人在一个小渔村里相依为命地生活。这对孤儿寡母受到村长的欺凌,于是万吉打倒村长的帮凶们,并让他们成了自己的手下.开始建立以万吉的意志为秩序的孩子王国。由于是讲述万吉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故事,所以充满了打架场面。这种热血的不良少年,正好跟同时在《MAGAZINE》上的“冷血不良少年”矢吹丈相映成趣,令读者感到非常新鲜。这部作品其实在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们中间比在孩子们中间更受欢迎,因为不论是画风还是故事结构,还有虽然贫穷但却志向昂扬的万吉,都令蓝领工人们感到和自己的生活环境相似了。实际上,这种昂扬又亢奋的情绪,也是当时《JUMP》那些立志干一番大事业的编辑和漫画家们的写照,是他们共同的志向和创作状态。
永井豪和《无耻学园》
永井豪,1945年出生于日本石川县轮岛市,担任过石森章太郎(代表作《假面超人》)的助手。1967年作为漫画家正式出道,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代表作有:《魔神Z》、《可爱的哈妮》、《恶魔人》等。他引起争议和教育界挞伐的能力,堪称冠绝日本漫画界。
《无耻学园》讲述了“捺裙子”在学校成为流行的故事,推出后立刻成为“问题作品”。这是一部搞笑的校园闹剧,其中的胡子大金刚老师对男生严厉,同时对女生却十分偏心,并总是找机会毛手毛脚,而主人公山岸八十八及迷人的女生柳生十兵卫则努力和这位老师进行斗争。书中写实地描绘了青春期少年原始的欲望,在当时还十分过激,再加上将神圣的教师角色进行丑化,引起了教育委员会和家长董事会的严厉抵制。有些地区甚至因此掀起了“拒买《JUMP》”运动,但这股骚动在某种意义上却成为了杂志的宣传,使读者的支持及销量不减反增。永井豪也开创了《JUMP》上这一类作品的先河:以美丽的女性角色吸引精力旺盛的少年们去“哈”。
周刊化和百万册突破
《JUMP》有了这两部大受欢迎的作品,让年轻男人最旺盛的两种血液类型,热血和鼻血,都能得到发泄,再加上川崎伸(代表作《巨人之星》,当时在体育漫画上地位就像后来的高桥阳一)的棒球漫画和赤冢不二夫高水准的搞笑漫画,《JUMP》把握到最广大的读者需求,销量和知名度因而都呈爆炸性增长。
它们的策略就是尽量扩大作品的范围,爱看严肃漫画的,喜欢热血漫画的,想看稀罕的,什么类型的都能在《JUMP》上找到所好,从增加“多样适应性”这一途径提高销量。现在日本上了点年纪的漫画迷回忆起当年的《JUMP》,印象大多是“它是什么人都能去看的”。而与此同时,两家霸主还端着“传道”的架子:《SUNDAY》仍在奉行手冢治虫的信条“漫画是给儿童带来快乐的”,而《MAGAZINE》在柔道、棒球、拳击等各种运动“一条线”上走到红得发黑。
随着越来越受欢迎,原来只是双周刊的《JUMP》在1969年暑假终于实行周刊化。(当时它将至今为止的人气漫画综合起来出了一本增刊,在非主刊发行周出版,使书店里每周都能出现《JUMP》,在实质上已经成为了一本周刊。)
《JUMP》197O年的年末最终号,终于达成了100万册销量!仅仅两年时间就能与霸主《MAGAZINE》和《SUNDAY》的销量并驾齐驱。《JUMP》奇迹的第一步就踏得这样坚实有力,靠的是第一任主编长野规那些收到奇效的经营手法。
啊啊啊~编辑大人!
《JUMP》的编辑编制,一般是一个编辑负责一位作者,在只有漫画家在画有原作的连载或是新人出道时,才会出现一位编辑负责多位作者的情况。在这白手起家的时候,一个编辑要是能发掘出一位走红的漫画家,那双方日后将是一辈子的深厚交情。在这个杂志、编辑和新人漫画家都在苦哈哈的时期,大家在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鼓舞下,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孩子王》的作者本宫广志的。《JUMP》刚创刊不久,这个连豪门《MAGAZINE》、《SUNDAY》的门槛都摸不着的年轻人,看到有这么一本不讲资历、急需作者的新杂志,于是他带着辛苦积攒画成的一大本原稿敲开了编辑部的门。接待他的西村繁男见这小伙子一副穷困潦倒的样子实在太可怜,就说:“稿子先别急着看,我带你出去吃顿好的吧。”
话说这本宫广志也是苦出身。他15岁时从中学毕业后加入日本少年航空队,但因为检查出患有心脏疾病,才17岁就从少年航空队退伍。此后他立志以漫画为生,不断向各大漫画杂志投稿。好不容易得到在一个小杂志连载的机会,他抛弃了一切从家乡上东京,没曾想不几天那个小杂志就停刊,生活无着的本宫只得一边到处打零工一边投稿。本宫在《JUMP》创刊后,经朋友引见去拜访西村繁男,才有了上面这一幕。
西村繁男从发掘出本宫开始表现出了敏锐的眼光,成了提携众多漫画家的伯乐。而本宫呢?从此就替《JUMP》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其实不用,只不过日后他成了《JUMP》被人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成“非人道”的一些方针最初和最大的实验品而已。
专属契约制度
自己培养的嫡系漫画家有了,销量也上去了,这时应该做的事,就是巩固人才资源使其不流失。因为当年漫画家数量少,各家杂志大肆约稿的结果,就是有点名气的作者,每个辛苦地同时赶N个连载。这就要说到长野规的发明:专属契约制度。简单地说就是一种防止作者干别家的活的制度。这是在当时周刊漫画杂志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制定的生存之策。
当时第一个拿来做实验的,就是招牌漫画《孩子王》的作者本宫广志。毕竟对赤冢不二夫,安孙子素雄(藤子不二雄A)这等德高望重的大师,《JUMP》还不敢用这一招,于是就找上了是自己人又资历不深的本宫。这件事的起因是《JUMP》的另一部招牌漫画《无耻学园》的作者永井豪,他在对手杂志《MAGAZINE》上也同时拥有连载。为了不让他影响本宫广志,《JUMP》要求本宫签订为期一年的专属契约。
契约规定了在《JUMP》上连载的作者不可以在其它杂志社同时进行连载,契约时间是一年。每年作者和编辑都会商量是否更新契约。而且在契约期间不能在其它杂志进行连载,连契约结束后的执笔约定和谈判都不可以进行,以防分心。
这种制度作为长野规的搜集被延续下来,直到2000年的《JUMP》上,边页小字上还写着这样的话,“只有在《JUMP》上才能看见XX老师的作品哦”。
这制度还是有明显优点的,就是作者会对每一部作品都全力投入,《JUMP》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因此新人漫画家们得以将精力集中到作品上。而在杂志运营方面,由于这些漫画家的作品在其他杂志上看不到,所以也保证了一批自己的固定读者。
不过其中也存在问题,第一就是这种制度被人指责为对编辑部过于有利、因为它没有给漫画家一种执笔的保障,也就是说对被中断连载的漫画家没有保障,一旦中断连载的时间在契约规定之内,那么即使画了新连载也无法在其它杂志上刊登了。这个系统在创立初始就让许多作者都吃尽了亏,就算是现在对它的批评也一直不绝,很多人回忆时就差没用“奴役”这样的字眼来指责了。这导致有很多漫画家都对《JUMP》敬而远之。不过也有漫画家以“其它杂志来找我了”为理由,要挟提升专属契约费。第二是长时间地被一个编辑部限制住,会导致故事风格和画风变得偏颇,让年轻作者与社会脱节,从面使他的未来变得艰险。
总之不管后来如何招致恶评,现在都不用担心人跑了,杂志销最稳步上升,该做的就是引入淘汰机制,让大家都产生紧迫感,逼着自己去提高作品受欢迎程度了。这就是《JUMP》又一个著名的编辑方针——
调查表至上主义
它是连载开始时首先以连载10回为目标,根据连载到第5回时的读者调查,得票数上升的话就继续连载,下降的话就以10回为完结。那时这个方针还只有雏形,还有几招更加狠的留在后面,比如连载数目增加后的“末位淘汰制”。调查表至上主义的残酷性,从它设立以来一直很明显。那就是不体谅作者的状态起伏,一昧要求作者熬干全部精力,每周都强制制造出能受读者欢迎的场面,并且明明作者已经想结束,剧情发展也到要结束的时候了,但只要在调查表上还是排在读者投票的前列,那编辑部就不管漫画家愿不愿意,都逼着他们画下去。
最有名的受调查表至上主义迫害的故事,还是本宫广志的。有一次《孩子王》他实在画不下去了,就到截稿前夜匆忙赶出了一个最终话,原稿最后一页的最后一格上写了大大的“完”字。然后跟女朋友,少女漫画家森田顺去外地度假(怕编辑找他算帐),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的责任编辑西村繁男一看原稿,二话不说就拿出涂改液把那个“完”字擦掉,然后打电话到本宫的工作室去,逼问助手得到本宫“逃亡”的地址后,连夜坐车赶去,逼着本宫在旅店的桌子上重画,把这一话整个改过来。西村是对本宫有知遇之恩的伯乐.其他责任编辑与漫画家的关系当时也都差不多非常密切,所以这样对双方来说还都可以接受,但到后来,一些年轻漫画家连载时可就不吃这一套了,比如井上雄彦和富坚义博,此为后话。
而关于本宫广志本人的后话则是,他在画《孩子王》的期间曾经画到呕吐、生病、甚至住院。看他实在熬不住,西村也生了侧隐之心,就让他在第一部的故事后停载了一两月,休息一下顺便解决人生大事。本宫休息回来改变了工作分配方法,他自己只画角色的脸部,形体、动作、背景都交给助手,而女性角色就让已经是本宫太太的森田顺来画。本宫漫画中那些粗犷的画风来描绘的气质柔媚的女性,实际上就是出自女性手笔。
1969年,秋田书店出版的《周刊少年CHAMPION》创刊。这样除《少年MAGAZINE》和《少年SUNOAY》,《JUMP》又多了一个竞争对手。这四家杂志也成了少年漫画最重要的力量。尽管销量相差非常悬殊,但它们之间的互斗格局一起持续到今天。
1970年漫画之神回归画坛
1971年时一件大事发生了——手冢治虫的动画“虫制作公司”倒闭。这对漫画之神个人而言,是事业上的重大挫折和不幸,但对于漫画迷来说,虽然有点对不住手冢先生,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他又能专注于漫画了!各家少年杂志都摩拳擦掌。咬牙切齿地准备出手“请神”,最终居然是被小弟《周刊少年CHAMPION》得手,抢到了《怪医秦博士》 。
长野规主编可真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没有你的连载,那就得到你的名字也好。1971年,漫画之神以刊登连载之外的另一种方式同《JUMP》结下了不解之缘。
附录:(实在太有趣了,不附录一下对不起读者也对不起自个儿)
本宫广志跟他夫人相识相恋得颇为浪漫。有一次,同为漫画家的一位损友见他连载实在辛苦,设计让他到少女漫画大师水野英子家,出席一个女漫画家们的聚会,想让他开开心。结果会场里只有本宫一个男人,让他别扭得手脚都不知该往哪放。这时女漫画家们一起抱怨工作如何辛苦,这一说到本行可救了他。登时他膝盖也不抖了,说话也顺溜了,发了通“你们那算什么,我们《JUMP》可是怎样怎样”的牢骚,在场的人都傻了眼,只有森田顺小姐噗嗤一笑,还反唇相讥。从此本宫就对她倾倒。没过几天,本宫截稿后半夜三更,跑到森田家里去邀请她出来约会(至富士山飙车),恰好森田小姐也刚截稿,开门相迎时,这小子看到她的笑脸都喜欢得傻了,就在森田小姐给他倒咖啡给他的时候,本宫跑到她家壁橱前搬出棉袄铺好,说“富士山什么的改天啦,来睡吧!”……十个月后,两人结婚了。婚后本宫对妻子感佩有加,多次声称如果没有夫人的话,说不定他刚画完《孩子王》就撑不下去,就此终结漫画生涯了。
北条司,井上雄彦,小畑健,尾田荣一郎,这些名家是如何走进跳跃之门的?《JUMP》加冕少年漫画杂志销量王冠的日子又在何时?请看下期《神还在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