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aptonblaed 于 2017-5-24 19:37 编辑

时代背景 一切的开始
即便过去了多年,一年战争依然像噩梦一样顽固地残留在许许多多人的记忆中。吉翁公国军那被称为“恶魔的发明”的MS令地球联邦军遭受了惨痛的损失。

0079年1月15日爆发的鲁姆会战,可以称得上是一年战争规模最大的舰队战了。但,决定这场战役胜负的却不是战舰,而是MS。鲁姆会战中,联邦军投入的战力相当于(宇宙军)总数的一半以上。占有如此庞大阵容、绝佳优势的联邦军,却被近三千台MS逼入了绝境。
鲁姆会战的结局,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联邦军高层对MS的轻视。但实际上,联邦军在战前就已经开始了MS开发的基础研究,只不过高层并未重视而已。一直到0078年3月,联邦议会才通过了新兵器“RX计划”的提案,并正式拨发开发经费。

鲁姆会战结束后的两个礼拜,也就是0079年1月份的最后一天,联邦、吉翁缔结了明文固定武器的使用、中立的定义、俘虏的处置等等协定的战时条约。由于双方是在南极进行协商谈判的,因此这项协约也被称为“南极条约”。

南极条约的谈判是由吉翁方面所推动的。在当时,鲁姆会战的胜利令吉翁公国底气十足,表面上是半威逼胁迫似的让联邦签订停战协约,实际上的目的等于是劝降了。可以说在一年战争初期,公国军是以速战速决、一个月灭亡联邦(在鲁姆会战前夕,基连亲口对迪金许下承诺,“战争不会超过一个月”)为计划的。

赌国运的结果虽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也损失了大量的兵力与舰艇。因此公国军实际上是不具备继续打下去的能力。虽然如此,但表面强悍的吉翁公国依然令联邦忌惮,以至于大部分人都倾向于接受劝降。
但,局势的转折发生在雷比尔将军的归来。
1月22日,由特务部队的成功营救而从SIDE-3逃回月神2号的雷比尔,发表了著名的“吉翁已无可用之兵”演说,在整个地球圈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南极条约最终也没能以停战条约来缔结,这令一部分公国高层十分失望(当然,紫色老太婆是窃喜的)。而以“英雄”之姿凯旋的雷比尔,被高层晋升为上将,总揽海陆空宙各军的指挥,权力可谓一时无二。
雷比尔的得势,可谓是联邦内部革新派的福音。虽然此时,守旧派依然顽固地推动“宾森计划”(舰队再生计划)。但雷比尔却对V作战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并积极地支持白色基地,尽可能给予其超乎寻常的优厚待遇,这也给日后扭转战局的RGM-79量产计划的推动提供了助力。

在一年战争初期启动的“V作战”计划,其最宝贵的成果,是孕育出了RGM-79吉姆这一量产型泛用主力MS。
也许,以“优秀”来形容吉姆会有人反对。不过,这里的“优秀”并非指吉姆的单机作战性能有多高,而是表彰其最重要的价值:能快速建立起生产体系的优秀生产性。
RGM-79吉姆仅仅花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假设从V作战伊始就开始预备),就基本进入了准量产作业阶段。又花了两个月,已经可以像模像样地开始批量地投入实战了。不论传统兵器仅以MS而论,开发时间如此之短可谓空前绝后,实在是太过极端了。

高度的量产效率,是物理量战略的关键。
当然,吉姆的高度量产效率并不是随口一说就立马做到的。机体在设计阶段就秉持了明确的“量产效率至上”理念,彻底地压低成本、以实用性为最优先考量。
在战时,联邦军特别强调MS的数量必须对公国军有压倒性的优势。这种情况下,量产效率被无限扩大也就无可厚非了。因此而导致机体性能的降低,可以说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即便让看到结果的军方再倒带重来一次,恐怕也依然会选择这条路。
在最初的设想中,军方是准备等RX系列成熟后,将其稍加改动就进行量产。不过,开发部门不计成本的研发让这一设想成为了泡影:冶炼不易的月神钛合金、高参数的核融合炉以及结构复杂的核心战机……
不过即便性能相比起原型机来有所缩水,但吉姆的综合性能依然达到了军方的基本要求(你们要求到底是有多低),这点也是不容忽视的。
装甲

军方出于对成本以及原料的考虑,急需大规模大批量生产的吉姆显然不适合装备月神钛合金(RX系列的高达尼姆合金α)这种生产性不佳的素材(生产过程中似乎还需要加入白金等稀有贵金属),而选择了钛陶瓷复合素材。这种钛与陶瓷的复合型合金相比起月神钛来更轻便(提升机动性),冶炼难度也更低(提升生产性)。
但缺点也同样明显,那就是耐弹性不足,尤其是大战后期穿透力更高的90毫米弹出现后,在遭到敌人的一次攻击就无法继续战斗的情况频发,更勿论威力更大的火箭弹和光束了,简单来说就是不耐用。
机械结构
吉姆的头部,也就是取景器区块的基本布局也与RX系列有着密切的联系,作用同样是利用头顶的主取景器获取资料,然后再以相当于眼睛部位的立体成像系统获取相对位置等数据,处理过后再将立体影像反馈到驾驶舱屏幕。

受惠于技术的进步,吉姆的取景系统实现了高度的集成化以及小型化(集成了大量辅助感测器)。不过由于生产性的考量而进行了简化,根据生产规格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出入(一部分型号采用独眼式的单一感测器,另一部分则是类似钢加农式隐藏式双眼感测器,不过两者的相同点是都会在脆弱的感测器外再加盖一层护目镜保护罩),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也确实降低了成本。

作为头部的活动基座,颈部外围追加了装甲保护,从外观上看更像是“高耸的领子”,这同样是继承自RX系列的独特设计。
吉姆与RX系列最大的不同,是将整个核心区块以及远程雷达、大气层突入装备等实验性浓厚的部分移除了。量产机不需要这些装备,也是理所当然的,另外虽然采用了与RX系列相同型号的核融合炉,但由于制造周期有限,同时制造要求相对没那么严苛,因此参数达不到RX系列的标准,却造福了要求没那么高的吉姆。

吉姆的驾驶舱区块虽然放弃了核心区块(实验性的核心战机主旨是为了保护驾驶员和战斗资料,显然与量产机的理念不相符),但这部分的设计依然借鉴了不少原型机的其他概念。

吉姆驾驶舱盖的开启方式有两种,其一是中央下方的舱盖向上移动,虽然露出的空间相对狭小,但足够容一名驾驶员从容出入了;其二是躯干中央的装甲整块向上翻开,将驾驶舱内部完全暴露呈现。

吉姆的背包推进系统以RX系列为样本看齐,依然采用了双发式火箭推进组件的布局,除了光束军刀收纳基座减少为一基外,与原型毫无差别,推力也没有改变(24000kg x 2,背包推进数据),可以说是吉姆机身上少数没有性能缩水的地方。

吉姆的四肢构造设计基本沿袭自RX系列,不过为追求生产性只保留了原型机的基础性能。因此,各关节的灵活度也表现得远逊于原型。虽然能顺畅的做到拔插光束军刀、使用光束枪等,但如要进行进一步的精准操作,往往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了。

值得一提的是,吉姆的腿部不但是负责步行移动、AMBAC的主要工具,副动力炉同时也内置在这一区域,为机体的移动提供动力。

吉姆与其它传统意义上的“量产型”在设计步骤上有着区别,作为一年战争中联邦军主力机种,吉姆额设计开发基于是与其原型RX系列同时进行的。不过相对于采用了较为鲜艳醒目的三色涂装的高达,吉姆保留了胸部与两肩的红色涂装之外,其它区域则是采用了较为中庸的白色偏蓝涂装。这种从鲜艳到简单的配色组合变迁,也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试作机与量产机的区别。

武装
BR-M-79C-1 BeamSpray Gun/C1型光束喷枪

吉姆的标准武装配置,说白了就是模仿自RX系列的“万能”概念。虽然为了追求极致的生产性而大幅削减成本,不过对于什么都能妥协默许的军方而言,只有一点是绝不肯轻易让步的,那就是光束兵器的配备。

想一想就能明白,吉姆的性能已经大幅缩水了,如果再将主武器肆意简劣化,那么将来投入战场的吉姆无疑将处于绝对的劣势。

不过,RX-78-2使用的XBR-M-79-07G型光束步枪虽然在实战中发挥出傲人的性能,但毕竟是一款实验性兵器,一旦量产化列装就必须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实用性。
BOWA社为吉姆量身定制了一款MS携行光束兵器。实验性到实用性的变迁,就是理想到现实的妥协。吉姆配备的光束喷枪之所以得了“喷枪”这么一个爱称,正是因为在修改阶段大幅截短了枪管,连带简化了集束环,令射出的光束无法成功集束,在极短的距离下就会扩散、失去威力(扩散后的光束像极了喷雾)。

虽然两者运作原理相同,但光束喷枪在中远程射击的表现(射程和贯穿)差强人意,远逊于原型07G。不过好处是1250kw出力的核融合炉也能正常运用它。而且在近距离下命中目标所造成的破坏力亦能与07G看齐。在近战中,即使是在公国制MS中装甲最为厚重的MS-09大魔也难以抵挡其一击之力。
HFW-GMG•MG79-90mm BullpupMachine Gun/犊牛式90毫米机枪

相较于宇宙空间,光束喷枪在大气层内的运用更为艰难。无处不在的空气会吸收热量,这让本就诟病的光束扩散问题变得更为严重。再加上光束兵器维护的门槛太高,因此很多联邦陆军根本就指望不上这款新型武器,转而换装跟我给实用的实弹武器,比如犊牛式机枪。

这种由舰艇、要塞对空防御炮改装而来的小口径实弹火器的配备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月神2号第二代自主研发产品RGM-79[E]早期型吉姆时期(第一代是半原创的RRf-06渣尼)。

犊牛式的口径确定为90毫米,枪身尺寸相比起同期陆军运用广泛的YF-100型机枪(100毫米)来还要小得多。运用了新型炸药后提升了枪口初速,对超高张力钢能发挥出极佳的穿透力。
RGM-M-Sh-003 Shield/003型护盾

Fadegel社打造的这么一块方形盾牌,是继承自RX系列运用资料的最有力证明,也是吉姆最可靠的防护用具。

这么一款配合联邦制MS而设计的护盾,装甲材质采用的是刚性十足的月神钛合金。这种优秀素材的特性已经反复赘述过了,即使在近距离被120毫米弹击中,也毫发无损(实战中盾的强度甚至能耐住马杰拉战车的175毫米主炮直击)。

但初期的版本并不具备耐光束能力,一直到大战后期公国军制MS用光束兵器出现,才慢慢开始对光束兵器进行针对性的改良进化,于是也就衍生出了改为用陶瓷钛合金打造的007型。
THI BSjG01 Beam Saber/光束军刀


吉姆的光束军刀与RX系列是同一版本的,虽然从两把削减为一把,而且也取消了光束标枪的功能,但出力依然保持在0.38MW。

能够同时对应射击战和格斗战的泛用性,可以说是吉姆的最大特征了。配备光束军刀的吉姆能够在近接肉搏战中抗衡公国军MS。在阿·巴瓦·库战役中也有过吉姆以光束军刀将大魔一刀切的影像记录,从而证明了这种武器的可怕威力。

BLASH HB-L-03/N-STD Hyper Bazooka/超绝火箭炮

Blash社开发的MS用携行支援武器。与公国制渣古火箭炮相同,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反舰、反要塞等速度迟缓的目标,或是大型据点设施。

由于吉姆通常会与RB-79铁球协同作战,因此一部分会选择配置像超绝火箭炮这样的高性能火炮。而吉姆运用的版本和RX系列的版本是相同的,可以正常通用,一般是由在小队中负责中距离火力支援的僚机来配置。

这是一种中远距离射击用的火炮,设计之初为了稳定弹道,炮管设计得非常长,因此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远比光束喷枪来的大,而且容弹量只有4到5发,弹药太少,不足以成为吉姆的主力武器。

不过因为成本较低,性能可靠,超绝火箭炮仍然算得上是一款很优秀的武器。
60mm Vulcan Gun/60毫米火神炮

在吉姆的头部,装备有一对口径60毫米的火神炮,其射线和主取景器是相吻合的。

相比起RX系列,头部火神炮对于吉姆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火神炮的设计原理同样继承自RX系列提供的数据,不过由于技术的进步,头部感测系统的集成化小型化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准,令吉姆的头部能够腾出更多的空间来存储弹药。因此作战时间得到延长的火神炮,在近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吉姆是一款火力相对不高的MS,火神炮能够有力的协助其作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火力的短板。

对于颠覆整个一年战争战局的关键,毫无疑问是RGM-79吉姆进入正式量产阶段。在当时,作为联邦军最大MS生产据点的加布罗基地,再算上战争后期夺回的加利福尼亚基地,一共有六处据点在同步量产吉姆。
不过在这些主要生产据点之中,就属加布罗最早开始吉姆的量产作业。不过初期生产的版本由于工期紧凑经验不足,最终的成果并不能让大多数人满意。这一批被称之为“先行量产型”的吉姆一共有42台,其中30台被投入了11月7日的奥迪沙作战,问题也就出在这30台吉姆身上。前面也提到了,由于赶工的关系,质量粗糙不堪,因此招来了前线官兵的不满与恶评。

前车之鉴,后期生产的吉姆吸取了前期型的教训,而加布罗生产的数百台吉姆(300台左右)只是整个联邦军整体的冰山一角而已。不过,由于启动较早,在公国军发动加布罗空间作战时,加布罗基地内部已经完成了为数不少的吉姆了,并且已经能够启动了。

从这一点来看,当时联邦军急于将吉姆的量产纳入体制化阶段。当“星一号作战”制定只有,联邦军整编宇宙军舰队的同时也倾尽了全力快速量产吉姆。其结果,在所罗门攻略战和阿·巴瓦·库攻防战中凭借大量投入MS,成功击败了公国军。

以地球联邦雄厚的工业实力一旦启动,其源源不断的庞大生产力短期内就足以压倒吉翁这样的殖民地国家。而吉姆亦不负众望,成为帮助联邦扭转战局的原动力,引领联邦军迈向最后的胜利,并且为日后的主力机种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