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版
什么是微星版?日本的微型小超人系列(microman),出品厂是TAKARA,变形金刚的前身。1970年,Takara公司从美国孩之宝(Hasbro)买下了孩之宝当家产品Combat Joe人形的使用权。由于当时日本的孩子们不喜欢军人士兵一类的玩具,Takara公司把Combat Joe改头换面变成了“变身改造人”(Henshin Cyborg)系列。在1974年,Takara公司原本打算推出一个微缩版的“变身改造人”,但最终把名字定为“微星小超人”(Microman)。 “微星小超人”只是一批透明身体,镀银脑袋,高约10厘米的可动小人形。1982年,“微星”系列开始加入机器人的角色,将以前的人形技术以机器人的形态表现出来,推出了MicroRobot系列。 1983年推出Micro Change系列,这一系列的多款玩具最终成为了变形金刚早期角色的前身。

DIACLONE
DIACLONE是变形金刚玩具的前身,出品厂TAKARA。
日本从70年代初,机器人动画开始风靡,据不完全统计,自1974第一部有变形合体概念的动画《三一万能侠》起,到1984年左右,至少有40多部带有变形或是合体的机器人动画,平均一年有4部。自从微星小超人系列中出现了可变形的机器人后,Takara开始打算单独搞一个专门的机器人系列玩具。于是在1982年左右诞生了Diaclone系列。这个系列中的敌方都是些怪里怪气的外星人,而正义一方才是系列的重点,各式各样的或雄伟或帅气的机器人,有些是强调功能复杂的基地堡垒型机器人,有些是强调群组合体的机器人。而在这个系列的后期,更是出现了主题类变形机器人,比如专门变形为汽车的Car Robo、专门变飞机的Jet Robo、专门变恐龙的Dino Robo等等,后来还有三变机器人、昆虫机器人等等,设计也比前期的要更加美观。
Diaclone的成功也引起了西方玩具商的注意,一部分MicroChanges与Diaclone系列的人物被引进了欧美市场,但都只是零散引进,并没有一套完整的商业方案。孩之宝在这个时候抓住了时机,正式与Takara洽谈合作,完全取得了这些人物的版权,并按自己的想法制定了一套方案,诞生了变形金刚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