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RF百科全书·这里有你想知道的一切【原理篇】【2.2】电动飞轮式发射器

514 0
龙耀-九天楼主LV6.黄金玩家

2023-10-22 19:31 发布于 未知

1楼

第二节【电动飞轮式发射器】

【图片 2.2-01】精E(RapidStrike CS-18·超凡CS-18发射器·N-STRIKE ELITE·2014)

  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的原理很简单,两个相对旋转平行排列的飞轮为接触其的软弹加速,当软弹飞出飞轮之间后,能以较高的初速形成的惯性飞行,直至落地。

  因为有着稳定的性能,电动飞轮式发射器是电动款绝对的老大哥,并且其在NERF中拥有着丰富的发展,这是电动气缸式发射器所不及的。

  当然稳定并不是电动飞轮占有市场的真正原因,最根源的原因在与其简单的结构所带来的低廉的造价,以及在如此简单廉价的结构下,依然能保证稳定的甚至是强劲的性能。在此之下,电动飞轮还有着高射速、负重轻、体积小、适应外壳能力强的大量优点。

  在如此强劲的对手面前,电动气缸被打的抬不起头,最终被市场淘汰。

  当然,电动飞轮同样有这致命缺点:噪音大、无法瞬起、射程衰减大。

  甚至其中的噪音大即使一般改造也无法解决,RIVAL更是以噪音赛过直升飞机而闻名。

  而且对于原装党来说,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算不上友好,首先他的玩点较低(全自动尤其如此),其次使用普通电池会观察到射速慢、射程近。当然,这是对于与笔者一样纯粹到连锂电都不用的玩家来说,但凡使用锂电的情况下都不会太惨。

  除此了常规的平行双飞轮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以外,其还有三个比较少见的亚种:单飞轮+辅助飞轮、交叉双飞轮、单飞轮,具体下一节会详细讲解。

 

关于【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的历史、简介与杂谈

  与直塞式气缸可能从针筒或是其他日用品发展来一样,没证据显示电动飞轮式NERF原创的。

  根据资料网站的说法,NERF的电动飞轮系统,可能源自20世纪70年代风火轮(Hot Wheels)所推出的电动赛道。风火轮赛道的设计师,为了解决电动赛道推动小车动力的问题,而为赛道设计了一组平行的相对旋转的电动飞轮,小车在接触旋转的飞轮时,会被其加速,使得小车在脱离飞轮后,已让小车能以足够的初速度形成的惯性继续飞行。

  再往前追查的话,1920年发明的电动网球发球机,以及其后的电动橄榄球发球机,可能是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的真正源头。这些发球机采用两个相对旋转的巨大飞轮为经过其的网球或橄榄球加速,使得他们能以较高的初速度形成的惯性继续飞行。

  目前,笔者的观点是NERF的,以及风火轮设计师借鉴了这种发球器,为旗下的电动玩具设计动力源。

  诚然,NERF的设计师可能比风火轮的设计师更晚并花了更长的时间来吸收利用这种飞轮装置,这点可以从NERF先于1995年推出齿锯这款试水用的手动飞轮式发射器,1998年推出遥控发球器这第一款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直至2000年才发表真正意义上的发射器造型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的演变史上可以看出。

【图片 2.2-02】遥控发球器转自外网

  截止2022年9月,笔者查证到的最早的与NERF有关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为发表于1997年所属于NERF体育系列(NERF SPORTS·1980-现在)的遥控发球器。

  遥控发球器采用弹仓式载弹,载弹量6发,发射物未知,发射模式不详,采用4节1号电池驱动。

  从大小,以及盒子上的英文标注来看,遥控发球器所发射的球的尺寸应与NERF先驱者时代常见的弹道球有所不同。这意味着两者并不兼容,考虑到这种发射物的高丢失率,笔者对这款发射器的发射物补充渠道表示极大的疑问。考虑到发射器20FT的射程,笔者也不认为这款发射器能够发射运动用的棒球,笔者认为这款发射器配套有球弹补充装发表的可能性较大,诚然,直至2022年9月,笔者依然没有发现任何补充装存世的实物证据。

  遥控发球器通过一个脚踏开关控制发射,考虑到这款发射器的宣传射程为20FT(约6M),那么这款脚踏开关的长度至少也要5M才行,事实看起来也确实如此。并且从这种脚踏控制发射的模式,以及棒球的比赛机制来看,发射器采用半自动发射的可能性极大。

  从发射器在1998-2002年之间发表的同模异色款来看,发射器可以通过其顶部的两个旋钮来改变发射器的发球模式。靠近发射口的旋钮,向左旋转为慢球速,向右旋转为快球速。靠近弹仓的旋钮,中间为关闭,向左旋转为弧形球道,向右旋转为直线球道。有趣的事,弧形弹道并未注明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笔者认为,随机的可能性较大。

  关于弧形模式,关于其发射原理,笔者有一定的猜想。笔者最初猜想,整个发射器旋转可能是原因之一,不过笔者随后就想到,遥控发球器的弹仓属于半开放样式,整个发射器旋转的话,球弹会掉落,那么这条可能被否了。于是笔者认为,最有可能的原因,可能是随机性的飞轮转速调整造成的两个飞轮产生转速不同,理论上这会使得球但朝向转速更低的一侧旋转,发射器以此来使得球弹旋转飞出。诚然,这也可能是设计师为发射器设计双飞轮的原因。

  遥控发球器脱胎于1920年发明的电动网球发球机,为了使球形的发射物能在空中飞行足够的距离,电动网球发球机的发明者设计了相对旋转的一堆飞轮。诚然,与NERF所采用的精英弹发射器的飞轮间距与弹经差距不大的原理不同,球形发射物接触飞轮的面积小时间短,为了能够制造足够的射程,至少笔者认为,电动网球发球机的飞轮间距被设计的小于网球的球径,这样网球在通过飞轮之间时,除了会被旋转的飞轮推动加速意外,还会额外获得一个挤出的力,以此来使得网球的初速度增大。同样,笔者认为,NERF的遥控发球器采用了类似的设计,真若如此的话,这种概念设计也可以认为是一种防止非标发射物发射的设计,玩家无法使用遥控发球器发射运动棒球。

  在遥控发球器之后,NERF发表了至少两款采用双飞轮为动力源的发球器。其一为发表年份不详的同模异色款,强击手(Power Hitter),从仅有的资料来看,这个版本相较于遥控发球机仅有配色差别。顺带一提,强击手为美国职棒大联盟著名球员Mike Piazza的联名款。其二为1998年发表(资料网站说法)的电动强击发球器(MOTORIZED SMASH-IT Pitching Machine·1998(?))。

  电动强击发球器采用弹仓式载弹,载弹量4发,发射泡沫棒球,发射模式不详,采用3节2号电池驱动。

  电动强击发球器的年份是个有趣的命题,笔者所找的盒子图显示器发表年份为1998年,而资料网站则因为其出现在2000年的玩具目录上,而认为其为2000年发表。笔者目前的观点,是其1998年发表,直至2000年依旧在市。

  电动强击发球器很有意思,其除了附带4枚NERF泡沫棒球之外,还附带了一根18寸的球棒。诚然,最开始,笔者被逼真的木质纹路所欺骗,误以为其为木质。但笔者随即在资料网站发现了内容物图,球棒上的合模线和手柄处的铭文告诉笔者,是NERF泡沫材质的,至少外部包裹的是NERF泡沫。

  电动强击发球器同样采用脚踏开关控制发射,但与遥控发球器不用,其官方射程仅为15FT(约4.5M),并且没证据显示其能如同遥控发球器一样,可以改变球速和球道。射程的减弱是可以理解的,这可能是因为安全考虑在内,但奇怪的是功能阉割就不是说的过去的事了。诚然,这可能与发射器与美国职棒大联盟以及发射器采用强击(SMASH-IT)为名有关。

  有趣的是,电动强击发球器的飞轮采用的是与后世电动飞轮式发射器普遍采用竖置样式,而并非遥控发球器的横置样式,可能这种飞轮排列模式,也是电动强击发球器没有改变球道和球速功能的原因。

  后世电动飞轮式发射器均采用相对旋转平行排列的原因,在这三款发射器上也可以看出。双飞轮可以夹住发射物,使其更好贴合飞轮,更好的被飞轮抓住加速。同时这种夹住发射物的设计使得其能同时受到两股相对的作用力,在飞出飞轮后,这种相对的作用力可以使得发射物在刚飞出发射口时,不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布朗运动,起到一定的矫正弹道的作用。

【图片 2.2-03】球弹射手(Ball Shooter·SuperMAXX·1998)转自外网

  如果发表于1998年所属于超级系列的球弹射手没有流产的话,那么其能够获得最早的发射器造型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的殊荣。

  球弹射手采用内置弹匣式载弹,载弹量8发(?),发射弹道球,半自动发射,采用3节2号电池驱动。

  因为种种原因,球弹射手只出现在1998年发表的拉拉米玩具目录之中,并没有实际发表过,流产原因不详。

  球弹射手的内置弹匣,可以看作是阿尔忒弥斯等同类型竞争者发射器的先驱者,两者采用完全一致的原理装弹供弹。从仅有的图片来看,球弹射手的装弹口位于内置弹匣的尾部,在装弹时,我们首先需要用侧面的滑动式开关将供弹板拉直最后,随后装入弹道球。奇怪的是,即使只有一张概念图,但依然出现了两种载弹量说法,一说为8发,一说为6发。

  球弹射手的手柄背侧看起来有一个扳机,如果根据现在的经验来看,其很有可能是加速扳机,这种模式很好的避免了使用开关启动的尴尬。从发射器的主扳机,以及内置弹匣内的弹道球的走向来看,球弹射手的供弹模式并非宙斯的闸门原理,而是采用与现代一般半自动发射器一致的半自动推杆原理。

【图片 2.2-04】MP150

【图片 2.2-05】MP150 内构 转自外网

  截止2022年9月,已知最早的发射器造型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为2000年发表的属于强力Nerf系列的MP150和无系列归属的电动碟弹发射器(Motorized Disk Launcher·2000)。

  MP150也是NERF历史上最早的采用内置弹匣式载弹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

  MP150采用内置弹匣式载弹,载弹量12发,发射弹道球,半自动发射,采用4节1号电池驱动。

  MP150采用三条内置的成弹轮式排列的弹匣载弹,每个弹匣载弹量最大为5发,诚然,发射器推荐载弹量为4发。MP150装弹较为费劲,首先玩家需要将顶部的透明仓盖向前滑动,以漏出装弹口,随后向弹匣1内装入4-5枚弹道球,随后向后拉动并复位发射器右侧的橙色滑块,使得弹匣旋转,使得弹匣2正对装弹口,我们向弹匣2内装入4-5枚弹道球,重复以上操作,直至三条弹匣内均装入弹道球。

  从发射器的内构图来看,MP150的三条弹匣共用一个供弹块,在未装弹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从发射口清楚的看到其位于飞轮后。这个供弹块与发射器右侧的橙色滑块相连,当拉动橙色滑块后移时,供弹块也会后移,这是必须的设计,因为供弹块会阻止弹轮旋转,只有后移出弹匣,弹轮才能旋转。

  MP150旋转弹轮的部件与前辈一致,均为棘轮设计,不过由于拨动杆的的造型原因不会轻易出现形变,所以MP150并没有弹轮旋转不到位的问题出现。

  截止2022年9月,MP150是已知最早带有“加速扳机”的发射器,诚然,其并不能成为加速扳机,准确的说是一个加速按钮,位于发射器的左下侧,在右手持握发射器时,左手拇指恰好可以按住按钮。虽然不是加速扳机,但这个加速按钮行使着相同的功能,只有按下加速扳机,主扳机才能被扣下。

  MP150的供弹很有意思,不是半自动推杆式,也与竞争者系列的宙斯(Zeus MXV-1200·宙斯发射器·RIVAL·2015)的闸门式不同。我们扣动扳机时,会使得一个位于飞轮后方右侧的白色齿轮旋转,旋转的同时使得一枚弹道球被推入飞轮仓接触飞轮发射,同时阻止下一枚弹道球进入飞轮仓。这种设计很好的实现了MP150半自动发射的模式。

  从很多相似的点来看,MP150可以认为是宙斯的前身。

  电动碟弹发射器采用弹仓式载弹,载弹量10发,发射老式碟弹,半自动发射,采用2节5号电池驱动。

  电动碟弹发射器是历史上第二款使用碟弹的发射器,其发射一种与旋风系列不通用的碟弹。虽然均发射碟弹,但没有证据显示1998年发表的所属于超级系列的超级碟弹射手(SuperMAXX Disc Shooter·SuperMAXX·1998)与本款采用同样的发射物,这说明电动碟弹发射器所发射的可能是NERF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发射物。

  电动碟弹发射器的发射原理很好辨认,其飞轮仓醒目的外露于发射器之外。

  发射电动碟弹发射器很简单,打开位于尾部的开关,加速飞轮,扣扳机发射一枚碟弹。

  考虑到资料网站没有提及电动碟弹发射器的任何飞轮模式的资料,那么笔者认为这其为电动双飞轮式发射器。这点与后世的所属于旋风系列的雷霆(NITRON·雷霆发射器·vortex·2011)有所不同,如果想让碟弹能够在一定的电压下飞出更远的距离的话,采用雷霆模式使得碟弹旋转飞出是必须的。笔者猜测,电动碟弹发射器采用电动双飞轮式的原因有三点,其一设计师经验不足,其二发射物过软不适合单动力飞轮+辅助飞轮式的这种模式,其三发射器不需要达到太远的射程,三点合一,造成了电动碟弹发射器采用电动双飞轮式的原理。

【图片 2.2-06】老钢炮(BARRICADE RV-10·自动冲锋发射器·N-STRIKE·2010)

【图片 2.2-07】老钢炮 内构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0年所属于经典系列的老钢炮,为NERF最早的发射柱状软弹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

  老钢炮采用弹轮式载弹,载弹量10发,发射外置哨音弹,半自动发射,半自动推杆式供弹,采用3节5号电池驱动。

  老钢炮的飞轮非常奇特,为了发射弹头比弹身直径粗的外置哨音弹,而有着非常大的间距,这个间距使得钢炮只能发射外置哨音弹等同样大头的软弹,而无法发射弹头与弹身直径相差无几的内置弹。

  同时这种飞轮只能接触软弹弹头的设计使得钢炮的射程不佳,这是因为飞轮抓住软弹的时间过短,无法有效的为其加速。为此NERF的设计师为老钢炮的飞轮上设计了与齿锯一样的防滑齿结构,该设计可以使得飞轮更好的抓住外置哨音弹来为其加速。这种防滑齿的设计在柱状软弹发射器中是独一份的,直至2015年的竞争者系列发射器问世,NERF的设计师才大面积的为该系列的发射器使用防滑齿飞轮。

  老钢炮没有如同后世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一样设计加速扳机,其采用一个滑动式的开关来实现对飞轮的控制,向右滑动位于发射器左侧扳机上方的开关,既可以使得飞轮加速。同时,这个开关也是一个扳机锁,在没有滑动打开的前提下,我们无法扣动扳机。

  老钢炮的弹轮旋转系统,为与扳机联动的棘轮,万幸的是,由于设计和材质原因,老钢炮并没有出现弹轮旋转不到位所造成的卡弹问题。但实际上,老钢炮同样会出现“卡弹”,诚然,是扳机性的。老钢炮的扳机同时起到波动棘轮使得弹轮旋转,和撬动推杆杠杆使得推杆推弹的作用。但为了能够很好的在连续发射的前提下保证供弹,这两项运动就必须先后进行,无法同步。设计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  先将未旋转状态下的弹轮的发射管与飞轮和推杆形成的直线错开一点,然后使得扳机在扣动时,先使弹轮旋转一定角度使得发射管与直线对其,随后继续扣扳机推动推杆进入发射管推动软弹进入飞轮仓加速,随后我们松开扳机,扳机复位时再使弹轮旋转一定角度,使得发射管与直线错开,为下一轮发射做准备。这种优秀的设计除了解决连续发射和供弹的问题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扳机的行程,避免出现只有指猴才能使用的尴尬局面。但是老钢炮的扳机行程依旧过长,新手玩家极易出现扳机扣动距离不够长的情况,而这会造成发射器产生卡弹,严重可损坏发射器甚至内部零件。遗憾的是这种问题无法通过改造来杜绝,只能通过自我控制来解决。

【图片 2.2-08】雷霆

【图片 2.2-09】雷霆 内构 转自网络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1年所属于旋风系列的雷霆,为NERF历史上最早的采用弹匣式载弹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

  截止2022年9月,雷霆是NERF历史上第一款全自动发射器,也是第一款使用加速扳机的发射器。

  雷霆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20发,发射旋风碟弹,全自动发射,全自动推杆式供弹,采用6节2号电池驱动。

  关于雷霆的飞轮模式的杂谈与简介,请参考后文。

  雷霆采用全自动推杆式供弹,推杆推动软弹的动力由电机提供,看起来与后世的全自动推杆式发射器无疑,但从内构我们可以看出雷霆的全自动推杆与后世的发射器之间的显著差距。

  雷霆的全自动推杆的齿轮组位于后上方,这导致推杆需要跨过电池盒和扳机组之后才能接触到碟弹,而为了碟弹被推入飞轮之间,推杆的长度除了两者之外还要加上一个弹匣仓的长度,最终,雷霆有了NERF历史上最长的推杆。诚然,这是有原因的。笔者认为最主要原因在于设计师要为雷霆设计一个卡弹处理开关,碟弹发射器所发射的旋风碟弹是一种奇特的发射物,他无法使用卡弹处理仓来处理卡弹,纵然是电动飞轮式发射器,设计师也要如同手动一样,为雷霆设计一个推动式的卡弹处理开关。问题就出现在这里,雷霆的扳机上方的空间,足够使得设计师在此装下一个全自动推杆,但如此一来,卡弹处理开关的位置就成了问题,而且在扳机上方安装一个全自动推杆的前提下,设计师甚至无法再不加高发射器的前提下安装一个卡弹处理开关。如此看来,设计师只能将推杆设计于电池仓之后,卡弹处理开关设计于扳机之上。

  雷霆的射速奇慢,甚至有每秒1.5发的说法,诚然,这是可以理解的。首先,雷霆的推杆自重过大是一个原因。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雷霆的发射物。雷霆的发射物是一个圆盘,这使得其只会以对称的两点接触飞轮,无法如同柱状软弹那样,接触面是一个长条。这使得碟弹无法如同柱状软弹那样,推杆只需要将软弹推入飞轮仓一定距离,飞轮既可以抓住软弹为其加速,并且软弹并且软弹被加速的同时能够前进继续被飞轮抓住加速。而只有点接触的碟弹就必须被推杆推出足够的距离,足够到能使得点接触到飞轮才行。运用到实际当中,雷霆推杆就必须将碟弹完全的推入飞轮仓才行,这使得起前进距离超过任何全自动推杆发射器,比弹匣口的直径还要长。这种长度使得雷霆的全自动推杆组的转子奇大无比,这使得本就被减速齿轮组放缓的转速被进一步降低。最终,造成了雷霆奇慢的射速。诚然,某种意义来说,这也是一件好事,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雷霆全自动推杆组的扭转力,也就是提高推动碟弹的推力。

  雷霆的卡弹处理开关位于导轨后方,与手动弹匣式碟弹发射器不同,在清理雷霆的卡弹之前,需要先将弹匣拔出,随后前推卡弹处理开关,卡住的碟弹从弹匣口落出。

  雷霆的加速扳机是这把发射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设计,没有之一。虽然从发射器来看,设计加速扳机的初衷是因为理论中设计开关的位置要设计旋风系列特色的卸弹匣开关,但却意外成就了一个经典。

  设计于扳机下方的加速扳机使得玩家操作更简单,只需中指按压既可以便捷的启动飞轮,而发生卡弹时也可以比搬动开关更快速的停止通电避免飞轮电机烧毁。

【图片 2.2-010】老夜光(RAYVEN CS-18·夜光发射器·N-STRIKE·2012)

【图片 2.2-011】白蜂刺 内构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2年所属于经典系列的老夜光,与童年所属于精英系列的冰雹火(Hail-Fire·超火力发射器·N-STRIKE ELITE·2012),为NERF历史上最早的采用弹匣式载弹的发射精英弹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

  夜光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18发,发射夜光外置沾粘弹,半自动发射,半自动推杆式供弹,采用4节5号电池驱动。

  夜光继承了雷霆的先进的加速扳机设计,这为发射器带来了更好的把玩体验。无托式的造型使得发射器在获得了足够长的尾托和内管同时,还能保持紧凑的身材。能完成这种设计,最根源在于电动飞轮这种简洁的结构,使得将弹匣置于手柄后方也可以完成正常的并有一定射程的发射。

  截止2022年9月,老夜光为笔者查证到的最早的应用飞轮刹车技术的发射器。这是一种意义重大的保护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幼童的手指被高速旋转的飞轮所伤。应用这种技术的发射器,在没有松开加速扳机的前提下,打开卡弹处理仓或是卸下弹匣时,飞轮可以比松开加速扳机时更快的恢复静止。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笔者最初认为这种刹车技术仅仅存在于竞争者、超越和极光系列这些高性能发射器之上。直至笔者发现手中出了U2(TOW·二号发射器·ULTRA·2020)和士兵76(Soldier 76·士兵76发射器·OVERWATCH·2019)之外,白蜂刺(RayvenFire·N-STRIKE ELITE·2017)和变革者(Revoltinator·ZOMBIE STRIKE·2019)也有飞轮刹车,随后在查阅资料后,笔者发现,至迟于2012年发表的老夜光上,NERF设计师已经设计了飞轮刹车。

  而有趣的事,笔者手上仅有的6把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的飞轮刹车出现了不同的功能。U2是最简单的,由于只有一个卡弹处理仓,所以当卡弹处理昂打开时会触发飞轮刹车,而且不止再按下加速扳机的前提下打开卡弹处理仓会触发刹车,在松开加速扳机后立刻打开卡弹处理仓,也会触发刹车。但同样是弹轮式载弹的发射器,发表于2016年,所属于外来威胁系列的獠牙(INCISOR·ALIEN MENACE·2016)则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情况。在同样将飞轮转速加速至最大化的前提下,对比松开加速扳机和打开卡弹处理仓,我们可以发现,松开加速扳机可以使得飞轮更快的停止转动,是的,獠牙极有可能设计了与加速扳机联动的飞轮刹车。相对于前两者,白蜂刺的飞轮刹车的功能显得中规中矩。在玩家拔出弹匣或是打开卡弹处理仓时,会触发飞轮刹车。而当玩家再松开加速扳机后立刻拔出弹匣或是打开卡弹处理仓,同样会触发飞轮刹车。变革者,又出现不同的情况。变革者只有卡弹处理仓有飞轮刹车,卸弹匣不会触发刹车。并且变革者在松开加速扳机后立刻打开卡弹处理仓的情况下,并不会触发飞轮刹车。士兵76很符合笔者的期待,打开卡弹出处理仓时,会触发飞轮刹车。但笔者没想到的是,打开装弹口,除了会触发飞轮刹车以外,全自动传送带的电机也会刹车。而最后的刀翼(Sabrewing Motorized Bow·Minecraft·2022)是最奇葩的。他没有飞轮刹车,无论是卡弹处理仓,还是拔出弹匣都没有飞轮刹车。诚然,刀翼的卡弹处理仓没有与任何电路元件联动。而常规发射器上用于识别弹匣是否插入的微动,同时也是理论上激活飞轮刹车的微动,在刀翼上,被设计师与常规发射器上的加速扳机微动合而为一,这个设计使得刀翼无法在未插入弹匣的前提下拉动弓弦,同时在拉动弓弦下拔出弹匣也会保持插入状态而被按下的状态。这种设计使得刀翼无法实现通过微动的开启或关闭来实现对飞轮刹车的激活。

  出现这些不同情况,笔者认为可能与发射器的卡弹处理仓所处的位置有关。U2设计卡弹处理仓的飞轮刹车,是因为其卡弹处理仓所处位置正对飞轮之间,没有飞轮刹车的话,极有可能造成严重伤害事故。獠牙的卡弹处理仓位置位于弹轮与飞轮之间的下方,同时由于外观限制,儿童很难将手指深入飞轮仓之间,所以其没有与卡弹处理仓联动的飞轮刹车。而獠牙设计于扳机联动的飞轮刹车,是因为其因为设计缺陷,极易发生卡弹,为了避免卡弹造成的电机损坏,所以设计师设计了与加速扳机联动的飞轮刹车,这使得獠牙在发生卡弹时,能够快速的使得飞轮停转。白蜂刺脱胎于老夜光,两者使用完全一致的模具与设计,而老夜光是已知最早的应用飞轮刹车技术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所以其弹匣和卡弹处理仓都采用了飞轮刹车联动设计是可以理解的,因当时经验不足,需要做好万全的准备。而变革者只在卡弹处理仓上设计了飞轮刹车,笔者认为是因为设计师发现,NERF的发射器弹匣井非常长,儿童的手指不足以通过此处接触到飞轮,所以设计师取消了与弹匣联动的飞轮刹车。士兵76的全自动传送带的电机也会刹车的原因,在于在发射时传送带也会快速旋转,有致伤风险。而刀翼的情况更为特殊,由于发射器的造型原因,无论是卡弹处理仓还是弹匣井,除非玩家是指猴,否则根本无法接触到飞轮,这别说是设计飞轮刹车,就是卡弹处理仓微动都取消了。

  综上所述,设计师是会根据没把发射器的实际情况,来设计飞轮刹车,甚至微动的。

  飞轮刹车是一项复杂的技术,NERF吧的一位电动改造专家叙述了这种技术的原理:

  “电机负极接电池负极,电机正极接开关中间,电池正极接开关一个脚,电池负极接开关另一个脚。

  开关按下的时候电机正极接通电池正极开始转,开关松开的时候电机正极接到了电池负极,因为电机负极也是接电池负极的,等于电机正负极接到一起了,然后转动会生成反向电流刹车,实际就是把飞轮动能转成电机发热来停止飞轮。坏处是开关容易打火,可能容易坏,需要经常换,另外电机发热厉害。”

  顺带一提,最后的损坏部分指的是改造发射器,NERF原装发射器在刹车时产生的打火和发热是在发射器的接受范围之内的,并不会损坏发射器。

【图片 2.2-012】冰雹火

【图片 2.2-013】冰雹火 内构

  冰雹火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24发,发射精英弹,冰雹火原装附带4个6发弹匣,但最多可以装载8个弹匣,半自动发射,半自动推杆式供弹,采用4节5号电池驱动。

  关于冰雹火的半自动推杆的简介与杂谈,请参考后文。

  冰雹火在发表时被宣传为是NERF历史上载弹量最大的发射器,最大载弹量144发的他即使在今天不及官方载弹量200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MXVIII-20K·RIVAL·2018)和官方载弹量800的神话,但截止2022年9月,其依然是无可能争议的载弹量最高的柱状软弹发射器。

  诚然,144发也并非是冰雹火的极限,理论上使用经典系列的弹匣连接器将两个经典系列的18发连接在一起的话,冰雹火的理论最大载弹量为288发。

  冰雹火的弹匣井采用模块样式,玩家可以装入任何模块化的弹匣和弹鼓,玩家可以装入8个夜光弹匣、4个18发弹鼓、4个25发弹鼓或是4个35发弹鼓。诚然,对于冰雹火来说,使用夜光弹匣或是弹鼓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冰雹火的的弹匣采用弹轮式排布,事实上他的旋转装置与其他弹轮式发射器一样,均为棘轮结构,而且由于采用弹匣式旋转的原因,冰雹火的棘轮并非横置而是竖置,这使得起更为脆弱,尤其是在我们装入大量18发弹匣或是弹鼓的前提下,极易使得冰雹火的弹轮旋转装置损坏。诚然,即使不损坏,也会对旋转造成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冰雹火是历史上唯二的可以通过机械结构切换弹匣的发射器之一,另一把为2021年发表的所属于极光系列的天择(SELECT·天择发射器·ULTRA·2021)。

  当然,作为一个实际拥有过冰雹火的玩家来说,笔者并不认为冰雹火的这种高载弹量是一个优秀的设计。首先这种高载弹量使得发射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因为冰雹火为半自动发射器,连续用同一个手指扣动扳机可以说一种酷刑,而是用其他手指交替则会使得持握变的苦难无比。同时在使用普通电池的情况下连续发射极易出现飞轮转速衰减而导致的卡弹,这使得玩家需要将扣扳机的频率控制在一定的数值上,不能过快,这让我们玩起来非常有拘束感。

  可能正是因为这两项弊端,时至今日,NERF都没有在推出类似的发射器。

【图片 2.2-014】精E(RAPIDSTRIKE CS-18·超凡CS-18发射器·N-STRIKE ELITE·2013)

【图片 2.2-015】精E 内构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3年所属于精英系列的精E,为NERF历史上第一款发射柱状软弹的全自动弹匣式载弹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

  精E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18发,发射精英弹,全自动发射,全自动推杆式供弹,采用4节2号电池驱动。

  精E可以认为是老E的升级版,诚然,两者除了均采用18发弹匣和全自动发射以外,只有均采用提拔设计的一个共同点。

  精E综合了之前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的成功设计,集结了加速扳机、全自动推杆、竖置双飞轮。

  相较于前者,精E的飞轮做了一定的改变。根据资料网站的说法,其转速为二段式设计,在扣动加速扳机时,飞轮会先以较慢的速度旋转,而扣动主板机后,飞轮才回全速旋转。从理论上来讲这种设计使得飞轮可以更好地避免因为射速过快导致的飞轮转速衰减问题,同时也可以再一定程度上节电。

  精E的全自动供弹结构源自旋风系列的雷霆,并且做了很大的改善,主要的改变是缩短推杆的长度,缩短推杆的行进距离,这两点成功的缩小了推动推杆的转轮的大小,并简化了减速齿轮组,使得整个推杆组体积更小。这些改变使得精E的射速相较于雷霆有所提高,大约1秒2.5发-3发。

【图片 2.2-016】STF

【图片 2.2-017】STF 内构 转自网络

  发表于2013年所属于精英系列的STF是一款有趣的发射器。

  STF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6发,发射精英弹,半自动发射,半自动推杆式供弹,采用4节5号电池驱动。

  STF是历史上新时代开始以来,最小的最紧凑的电动式发射器,并且也是模块化最高的电动式发射器之一。

  STF可以认为是老钢炮的升级版,诚然,两者外观差距很大,不过可以从半自动的供弹模式和原理以及小巧的体型看出。而事实上,在经典时代,有大量玩家将老钢炮改为弹匣式载弹,在莫种意义上来说,NERF的设计师也借鉴了玩家的改造成品。

  关于STF的半自动推杆的原理,请参考后文。

  STF设计有模块化的接口,玩家可以安装同样设计的尾托、前管、瞄具、握把,诚然,由于设计顾虑不周,STF在安装部分前管时会出现不牢固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STF有一个特殊装,其中的STF带有小钢炮尾托、复仇管和复仇握把,另配有一个18发弹匣,算是STF的完全形态。

  STF可能是NERF历史上内构版本最多的发射器。

  STF最初设计有一个空仓保护,这个保护位于弹匣上方,这个保护会检测发射器弹匣内是否有软弹,若没有则会阻止扳机被扣动。这个保护的运行原理是,在没有弹匣内软弹时,处于原始位置,阻止扳机前移,而当弹匣内有软弹时,则会被软弹顶起,此时扳机可以前移。这是一个相当优秀的设计,这使得柱状软弹发射器第一次有了空仓挂机功能。但是,现实泼了所有人一瓢冷水。实际发售时,我们会发现,这个空仓保护经常性运行不良,实际表现为,即使弹匣内还有两三发软弹,但空仓保护却发挥了作用,阻止扳机被扣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随着弹匣内软弹数量的减少,弹匣弹簧形成推力也在减少,这使得在弹匣内软弹数较少的前提下,无法有效的顶起空仓保护,最终使得空仓保护失灵。在保存空仓保护的前提下,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增加弹匣弹簧的力量,但如此一来又会使得弹匣内的软弹被挤压过度形变,反而会以另一种方式影响供弹。最终NERF的解决办法简单粗暴,直接在之后的版本中取消了这个设计,并且在日后的发射器中也没有在设计这个保护。

  STF设计有一个对中设计,纵观STF近十年的再版历史,可以发现其采用过三种不同的设计。最早的版本为对中杆,这是一对由铰链支承向飞轮一侧开合的塑料杆,被软弹顶起开启时,能使得软弹以较为中间的位置进入飞轮仓,起到提高精度防止卡弹的作用。第二个版本为对中垫,与精E同款。这种对中垫有极为柔软的类橡胶材质制成,只见开有米字形孔,米字的中心正对飞轮仓的中心,当软弹经过对中垫时,会被对中垫矫正,以较为中心的位置进入飞轮仓,起到的作用与对中杆一直。目前尚不清楚这两种对中设计,在实际使用中有何差异。第三种版本极为简单粗暴,直接取消了对中设计,而且即使取消,从实际的使用效果来看,并没有对发射造成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可能这也是取消了对中杆设计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以橙机为例,STF的早期电机被发现要优于后期版本,这种不明原因的削弱至今没有一个较好的解释。

  作为最精简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虽然在普通玩家中因其不好玩  而没有好名声,但在改造玩家中却有着无可匹敌的人气,这是因为STF的内构在有着充足的空间时,还有着极高的模块化的优点,玩家可以轻松的更换任何零件,而且很多改造都不需要修改或是仅需轻微修改壳子就可以实现。玩家对STF的改造从最基础的更换推杆,到更换电机飞轮,到瞬启瞬停,到全自动,到快慢机,STF都可以胜任。一个全面的STF改造,最后只会剩下一个壳子,其他全部更换为玩家自制的零件,而此时STF也会成为实战中的强大杀器。

【图片 2.2-018】战斗蜘蛛(TERRADRONE·绝地勇士遥控发射器·Combat Creatures ·2014)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4年所属于战斗生物系列(Combat Creatures·2014)的战斗蜘蛛,为NERF最早的可遥控的自动机器人发射器。

  战斗蜘蛛采用弹轮式载弹,载弹量12发,发射精英弹,全自动发射,全自动推杆式供弹,主体采用4节5号电池驱动,遥控器采用2节5号电池驱动。

  战斗蜘蛛并非NERF或者说孩之宝独立开发,从盒子右下角的商标可看出,其为孩之宝与Wow! Stuff共同开发发表的。值得一提的是Wow! Stuff在随后推出了属于自己的升级版的战斗蜘蛛,升级项目包括外观改变、发射物改变、可通过更换炮台来更换发射物、蛛腿增加可以被击落的护甲。

  战斗蜘蛛的六条腿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上下和左右移动,从演示视频来看,战斗蜘蛛在移动时会抬起三条三角排列的腿,以另外三条腿支撑,抬起后像遥控器选定的方向偏转一定角度后落下,随后抬起原先支撑的三条腿,重复动作,发射器以此循环来实现移动。

  发射器的遥控器共有2组6个按钮,左侧的按钮为控制发射器的前进方向,右侧左下按钮控制发射器炮台的抬起角度,右上方为控制发射的按钮。发射器的遥控频率为2.4GHZ,但遗憾的是,由于缺乏资料,笔者无法确定战斗蜘蛛的最大遥控距离。

  发射器可发射的炮台与可以动的机器人是分开独立的,目前已知炮身即使不安装炮台,也可以移动,但由于炮台无法独立供电,所以未安装于炮身之上时无法独立发射。

  战斗蜘蛛的炮台在组装后可以轻松拆卸,这可能是因为本款并非NERF独立设计的原因。其炮台可以360°随意旋转,从结构判断,使得炮台旋转的结构位于机器人内,遗憾的是,笔者查到的资料和演示视频并没有体积如何操作旋转,结合遥控机器人的运行方式,笔者认为其与遥控器方向键联动,会朝着玩家选中的移动方式旋转炮台,使得发射口正对移动方向。

  根据资料网站的说法,战斗蜘蛛的炮台只有一个电机,从结构来看,位于末端的可能性最大。这个电机像一个方向旋转,炮台会上下抬动,向另一个方向旋转弹轮旋转飞轮电机加速推杆推弹。这是一种通过机械传动的精妙设计,但也为发射器埋下了隐患。首先,这种结构使得发射器射速奇慢,慢到笔者最初看视频时还以为是半自动发射器。其次这种一个电机带动两个飞轮的设计,从理论来会降低转速,这直接影响了发射器的射程。最后,这种精巧的结构意味着易损。不只是卡弹时会造成传动机构损坏,即使是正常使用,玩家也要做好扫齿的准备。

  发射器采用12发弹轮,与正常的发射器一样,其需要从前装弹。可能是考虑到了拨动弹轮装弹有可能毁损坏发射器的传动结构,设计师史无前例的将弹轮设计为可以拆卸装弹的样式,玩家可以随意的将弹轮拆卸装弹。从拆除弹轮的炮塔图片来看,战斗蜘蛛采用的是全自动推杆式供弹。诚然,其采用的结构不可能是精E的样式,笔者猜测可能的情况是采用的乳齿象的样式,通过齿轮推动推杆前进,再通过复位弹簧推动复位。

  值得一提的是,蜘蛛的腿数为八只,这六只腿的战斗蜘蛛为何俗称为蜘蛛······笔者很费解。

【图片 2.2-019】摄像E(CAM ECS-12·战地发射器-摄像型·N-STRIKE ELITE·2014)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4年所属于精英系列的摄像E,为历史上首个将摄像仪集成于发射器上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其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有摄像功能的发射器。

  摄像E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12发,发射精英弹,半自动推杆式供弹,发射器采用4节5号电池驱动,摄像机采用4节5号电池驱动。

  摄像E最独特地方在于,其内置了一个30W像素的摄像头,允许玩家以第一人称视角每秒20帧的速度拍摄视频或是拍照,控制拍照和开始或关闭录像的按钮被设计在发射器护木的左侧,玩家用右手持握时,恰好可以用扶住护木的左手拇指按下按钮。同时玩家可以在手柄上方的显示屏上观看删除视频或是照片,显示屏的另一个作用是瞄准,因为其上被设计了一个十字准线。

  但即是以21世纪初的眼光来看,摄像E的像素依旧太差了,不光如此,其帧率根本无法满足NERF下场时高速晃动的实况,录制出来的视频卡顿异常。同时因为摄像机的录音器集成于发射器上,所以在开启录制时,首先会录入发射器运行时的巨大的飞轮噪音,再播放时会产生震耳欲聋的效果。

  虽然摄像头糟糕的像素可以认为是要控制成本而为之,但依然不能否定在发射器上安装摄像头是个糟糕的组合,尤其是在电动发射器上更是如此。幸好,发射器的电路与摄像机的电路完全独立,玩家即使不为摄像机安装电池,依旧可以使用发射器发射。

  2016年发表的属于模块系列的战斗侦察者算是摄像E升级版。其摄像头被做成了一个配件,并取消了显示屏,这些措施使得其摄像头升级为720P,并且由于发射器改为手动款式,录制的视频再播放时不再有令人崩溃的巨大噪音,但即使如此,战斗侦察者依然备受批评,玩家宁可购买一个廉价的录像机,也不愿意用战斗侦察者的摄像头配件来录制视频。同年所属于精英系列的大地侦察者(TerraScout·N-STRIKE ELITE·2016),虽然也有可以录像的720P摄像头,但笔者认为其主要的作用是将画面传递给控制手柄上LCD显示屏,使得操作者能实时根据画面来进行对大地侦察者的操作,他的摄像拍照功能反而是次要附赠的。

  在经历摄像E和战斗侦察者的二连败后,即是推出了有不错好评的大地侦察者及其异色,孩社还是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不再推出有摄像功能的发射器。终其原因在于,为了控制售价,这些摄像头的像素都很低,这使得录制拍摄的视频照片基本入不了眼,而且即是控制了售价,这些带有摄像功能的发射器依然十分昂贵,而且十分精贵,这使得这些发射器十分的尴尬,及其影响销量。最终的结果就是,时至今日,NERF也没在推出这种鸡肋的发射器和配件。

【图片 2.2-020】犀牛

【图片 2.2-021】犀牛 内构 转自网络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4年的犀牛,为已知最早的可以装载2个弹匣并可以同时发射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

  犀牛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50发,发射精英弹,全自动发射,全自动推杆式供弹,采用6节1号电池驱动。

  犀牛可以认为是火神的升级版,诚然,两者共同点的只有发射器的外观种类和支架。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犀牛支架是新开模之作,但却采用与火神支架完全一致的接口,这使得两者可以互换支架支撑。

  犀牛虽然与废土横冲采用一致的相对的双弹匣井装载弹匣,但实际发射时并非同时发射。犀牛在发射时,为一左一右交替发射,这种模式使得发射器虽然装载两个25发弹鼓,但发射次数并非25次,而是50次。犀牛的发射管外包裹着橡胶质的软管,在发射的同时,会与推杆联动伸缩,并且同样为交替伸缩,这极大的增加了发射器的可玩性。与废土横冲不同的是,犀牛的每个弹匣井内都有检测是否装入弹匣的空仓保护,在没有都装入弹匣的前提下,发射器无法发射,甚至无法扣动扳机。顺带一提,这两个空仓保护也有对应的微动,在插入弹匣的前提下,虽然可以按下扳机,但由于公差问题,无法按下微动,此时发射器虽然能够按下扳机,但无法启动飞轮,笔者曾拥有过的蓝犀牛就有这个问题。

  犀牛的扳机很有趣,他是NERF唯一的设计有二段扳机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按下一段犀牛扳机,会加速飞轮,但无法启动推杆,按到底才会启动推杆。这种设计有效的保证了发射器在采用特殊的按压式扳机的前提下,也能够实现先将飞轮转速最大化后再启动推杆供弹,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发射器的射程。但有趣的事,跟据一些资料显示,大陆铺货的灰机,或者说是有些批次的灰机没有这种二段扳机设计,其扳机只能一次性按到底,同时启动飞轮与推杆。

  犀牛是一款霸气侧路的发射器,但其内构设计的巨大漏洞使得这款发射器的口碑非常差。首先,发射器的推杆设计过短,实际对比精E的推杆,我们就会发现,其比精E的要断大约1CM还要多,而且从弹匣内软弹到飞轮仓的距离,明显要比精E的长大约0.5CM。综合来算,犀牛的推杆推动软弹到飞轮仓的距离比起精E少了约1.5CM还要多,最终的效果是,即使犀牛的推杆前进到了最大位置,也只能勉强将软弹弹头接触到飞轮,这使得犀牛即使是用原装蛋也极易卡弹,更别提当时普遍不精英弹短的第三方弹了。而即使软弹能够平稳的推入飞轮仓被飞轮抓住提供前推的动力,但随之而来的是飞轮仓外侧没有限位的问题。这个问题使得软弹一但没有笔直的通过飞轮仓,而是外偏了一点,那么极有可能因为怼上外侧的壳壁而卡弹。综合而言,犀牛不进行延长推杆等改造的话,即使是用原装蛋,也极易卡弹,这为其带来了极差的人机体验,玩家对其又爱又恨。

【图片 2.2-022】宙斯

【图片 2.2-023】宙斯 内构转自外网

  截止2022年9月,已知新时代后最早的发射球弹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为发表于2015年所属于竞争者系列的宙斯。

  宙斯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12发,发射竞争者球弹,半自动发射,闸门式供弹,采用6节2号电池驱动。

  宙斯所发射的球弹照比先驱者时代常见的弹道球,在体积上大幅缩小,直径缩小为2.22CM。这种改变使得竞争者球弹可以使用模块化的弹匣式载弹,使得发射器在保证连续发射的同时,能够大幅减少再次发射的准备时间。并且由于发射物的每个面都可以是正面,所以发射器不再强制弹匣必须正上正下正左正右装载,即使横置或是斜置,弹匣依旧可以正常供弹发射。同时使得发射器的体积大幅缩小,使得发射器可以有更多的外观可以选择,其中最大的益处,莫过于实现了手柄装弹匣这一里程碑的设计。

  宙斯的弹匣放置方式很特殊,其并非竖置,而是横置,这种弹匣装载方式类似于旋风系列的30碟,但又有不同,因为球弹每个面都可以是正面,所以其在发射时无需旋转,直接发射。

  相对于MP150,以及之前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宙斯的飞轮为了适应为了能够发射竞争者球弹做了很大的改进。首先,宙斯的飞轮的纵截面并非立方体,而是工字形,这种内凹的设计可以起到与对中垫对中杆一样的矫正作用,并且可以使得飞轮牢牢抓住球弹,不使其偏移,为其加速。其次,宙斯的飞轮如同老钢炮一样,设计有防滑齿,两者的设计原因和目的一样,均是因为发射物接触飞轮的时间短距离短,而防滑齿能够更好的抓住发射物为其加速。最后,宙斯的飞轮间距被设计为小于竞争者球弹的直径,这种设计使得软弹再通过飞轮时,是被挤压出去,这是因为软弹单单被飞轮加速的话达不到宣传的100FPS,而挤压出去的话,除了会获得飞轮旋传给球弹的加速的力,还会形成一个挤出力,进一步增加初速。

  宙斯的这种内凹防滑齿飞轮是电动飞轮被NERF应用的几十年来最重要的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变种,其被大范围的应用于竞争者系列和超越系列发射器上。同时无防滑齿的版本也被广泛应用于MEGA系列和极光系列的发射器上。

严格意义上来讲,宙斯的三道阀门只是起到限制每次只将一枚球弹推入飞轮仓的部件,真正在宙斯这把发射器中推动软弹进入飞轮仓的,是弹匣的弹簧和供弹板。宙斯的闸门,根据资料网站的说法,共有三道,遗憾的是由于缺乏详细的运行视频和内构图,笔者无法判断  其具体的运行原理,笔者只知道,在这三个阀门的通力运作之下,宙斯每次扣动扳机只会允许一枚竞争者球弹进入飞轮仓发射。同时,宙斯的这种设计使得其成为NERF历史上由半自动改为全自动中最简单的发射器之一,玩家只需要去除前两道闸门,并对第三道闸门做一些修改,就可以使得宙斯实现全自动发射。

【图片 2.2-024】獠牙

【图片 2.2-025】獠牙 内构

  发表于2016年所属于外来威胁系列的獠牙,是一款有趣的发射器。

  獠牙采用弹轮式载弹,载弹量20发,发射精英弹,半自动推杆式供弹,采用4节5号电池驱动。

  獠牙的独特之处在与其独特的布局。常规的弹轮式发射器,均采用发射口在上,弹轮在下,从弹轮最顶端的发射口开始发射。而獠牙因为外观设计的原因,期发射口在下,弹轮在上,从弹轮最底端的发射口开始发射。并且,弹轮位置相对的是可单处理仓被设计位于发射器的地步,设计师还将其设计为一个拇指握把,诚然,手感非常差。

  獠牙的内构最值得一说的,是其扳机的棘锁结构,弹轮式载弹的半自动发射器,因其扳机行程较长,通常会会设计一个棘锁,这个棘锁可以很大程度避免因为行程较长导致扣扳机距离不够产生的卡弹。而獠牙史无前例的设计了4段棘锁,第四段后回弹,这种设计虽然强化了棘锁的功能,但也造成了发射器零件数过多的问题,而且这种设计并不会减少卡弹率,所以后世的弹轮式载弹的半自动发射器基本都取消了这种设计。

  獠牙的外设计的非常精良,整体采用生化+生物的设计,既有用于传输体液的透明管道,也有生物的皮肤和外骨骼,整体即为符合外来威胁系列外星人武器的设定。

  獠牙是一款毁誉参半的发射器,其有着优秀的外观,以及极差的把玩体验。发射器除了持握手感极差之外,还有令人烦躁的卡弹的问题。在实际使用时,如果我们扣扳机速度过快,那么发射器的弹轮极易出现不旋转的问题。成因,笔者猜测可能是扳机回弹较慢,或是棘轮拨动杆形变,目前可行的解决办法,只有控制扣扳机的速度一条路。

【图片 2.2-026】超E(Hyper-Fire·超级火力发射器·N-STRIKE ELITE·2016)

【图片 2.2-027】超E 内构 转自网络

  截止2022年9月,已知最早的采用传送带供弹的柱状软弹发射器,为发表于2016年所属于精英系列的超E。

  超E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25发,发射精英弹,全自动发射,全自动传送带供弹,采用4节1号电池驱动。

  截止2022年9月,超E为NERF宣传射速最快的精英弹发射器,其宣传射速为5发每秒,实际使用时的也为5-6发每秒。

  超E采用的飞轮较为特殊,其为交叉飞轮模式,这种模式在为软弹加速的同时,还会为其施加一个扭转力,这使得其会以一种旋转的方式飞出发射口,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可以提高精准度。

  关于超E的交叉飞轮与传送带的简介与杂谈,请参考后文。

  传送带原理是通过带有凸点的传送带推动软弹,这使得其所处的位置从弹匣的后方变更为弹匣的上方,这种改变极大的影响了发射器的体积,这使得其横向体积以及弹匣后方的体积缩小,极大的提高了内构对发射器外观的适应性。但这种布局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即是传送带的位置与卡弹处理仓重合,设计师一鼓作气,直接将二者合并,传送带间距卡弹处理仓的功能。诚然,代价是卡弹处理仓的开启空间减小,玩家较难清理卡弹。同时为了能够在传送带供弹时不会意外弹起,导致供弹失败,设计师还为其设计了一个推动式是打开的卡榫,依此牢牢卡住传送带。

【图片 2.2-028】大地侦察者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6年所属于精英系列的大地侦察者,为NERF最后一款非异色的的遥控机器人发射器。

  大地侦察者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18发,发射精英弹,全自动发射,全自动推杆式供弹,主体采用自带的9.6V可充电镍氢电池驱动,遥控手柄采用4节5号电池驱动。

  大地侦察者可以认为是战斗蜘蛛的升级版,诚然,两者仅有均为遥控机器人这一个特点。

  大地侦察者的移动方式升级为履带,其接地性更强,可以适应大量地形,并且可以在一定角度的坡上前进。大地侦察者的发射器部分被固定于底座之上,装上后无法拆卸,其发射机构变更为精E结构,采用完全一致的全自动推杆供弹,飞轮由独立电机提供动力,这种分离设计保证发射器的射速与射程。发射器的发射口上方设计有720P的摄像头,除了可以拍照录像之外,还可以将画面实时传输至玩家的遥控手柄之上。虽然取消了炮台旋转功能,但大地侦察者的炮台依旧可以上下在一定角度内调整发射口的朝向。

  大地侦察者使用精E的结构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其只能采用侧置的方式装载弹匣,这使得其无法使用传送带供弹。如果使用传送带,就会先两种尴尬的情况,带有卡弹处理仓,会破坏发射器的外观,不带卡弹处理仓,则发生卡弹时无法轻松清理,设计师只能为其设计全自动推杆结构。

  大地侦察者的遥控器相对于战斗蜘蛛的有了大量的改进,其带有一块LCD显示屏,带有前进后退、左右转向,发射器的上下朝向、发射、信号选择、拍照或录像按钮。其中最大的改变莫过于信号选择,遥控器最多可以选择4个信号频道,最大可以切换遥控4台大地侦察者。发射器的录像或是拍照功能需要安装SD卡才能使用,但奇怪的是在,这款定价199.99刀的发射器并没有如同摄像E一样附带SD卡。

  大地侦察者在满电的前提下,最大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65M,时速3.9KM,并且可以在不同的地面上快速移动和转向,诚然,其无法在潮湿泥泞的地形行驶。发射器的炮台没有转向功能,但机器人本身有,其可以轻松原地转向。这种转向的原理,笔者认为是左右两条履带转速不同实现的。

  大地侦察者可谓成也履带,败也履带,虽然履带为其带来了绝佳的机动性,但其橡胶质的材质极不耐保存,一但保存环境较差,那么履带断掉是必然的结果,甚至无需5年8年,只需2-3年就会断掉,ebay上大量缺失履带的大地侦察者可以证明这一点。由于没有适配的替换履带,一但断掉,那么这款发射器就宣告死亡,玩家无从修理,这种极高的易损率,或许正是为什么在大地侦察者之后,直至2022年也没有再推出这种履带式机器人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大地侦察者于2017发表了异色款,除了橙色部件外的壳体均改为黑色,载弹器具更换为弹鼓,定价上涨30刀。

【图片 2.2-029】乳齿象(MEGA Mastodon·超级威力发射器·N-STRIKE MEGA·2016)

【图片 2.2-030】乳齿象 内构 转自外网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6年所属于MEGA系列的乳齿象,为NERF唯一的采用弹轮式供弹的全自动发射器。

  乳齿象采用弹轮式载弹,载弹量24发,发射MEGA弹,全自动发射,全自动推杆式供弹,采用6节1号电池驱动。

  为了包装体积较小,乳齿象有数量众多的零件需要自行组装,这其中包括其其数一数二的弹轮。乳齿象的弹轮被分为了三个部分,玩家需要自行组装,装上后无法拆卸。为了防止玩家在不安装弹轮的前提下使用或是改造发射器,设计师设计了一个由弹轮控制的微动,只有装上弹轮,发射器才能启动飞轮和推杆。这种设计被广泛的应用于需要组装弹轮的电动式发射器之上。

  乳齿象的飞轮介于精英弹发射器与竞争者发射器之间,其为光面工字形飞轮。设计为光面的原因,是因为乳齿象的推杆会推动软弹进入飞轮仓足够的距离,飞轮足够抓住并为其加速,无须设计防滑齿。而工字形飞轮则是与竞争者球弹同样的功能,起到矫正弹道避免卡弹的作用,同时还能省去额外的对中零件。

  乳齿象的推杆虽为全自动,但与精E的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乳齿象的推杆是由减速齿轮推动前移,由复位弹簧推动复位。具体的简介与杂谈请参考后文。

【图片 2.2-031】卡俄斯(Khaos MXVI-4000·卡俄斯发射器·RIVAL·2016)

【图片 2.2-032】卡俄斯 内构 转自外网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6年的卡俄斯发射器,为NERF最早的应用全自动传送带供弹的球弹发射器。

  其也是唯一一个采用弹匣式载弹的采用全自动传送带供弹的球弹发射器。

  卡俄斯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40发,发射竞争者球弹,全自动发射,全自动传送带供弹。

  卡俄斯的弹匣与常规的有很大不同,其由4个10发弹匣并联而成,玩家可以随意在任意一个弹匣中装入任意数量的软弹,而能正常发射。这种弹匣的出现是因为设计师想要在载弹器具固定为弹匣的情况下提高弹匣的容量,很显然,这种并联的设计比单独一个长弹匣要好得多,并且其还获得了一个意外的效果。卡俄斯是所有应用传送带供弹的球弹发射器中,供弹效果最好的。这是因为弹匣中的弹簧会推动其内的软弹紧紧的贴合传送带,使得球弹不会因为传送带移动而脱离传送带,始终能被传送带抓住向前推动。

  卡俄斯的传送带相当长,其长度正好能将弹匣顶部的四枚软弹全部抓住。与超E的传送带不同,卡俄斯的传送带以极近的距离等距放置防滑齿,这使得期无须旋转一周或半周,在前进的同时将接触到的每一枚竞争者球弹前推,这使得卡俄斯获得了极为恐怖的射速。而这种设计很好的被后续的球弹传送带发射器所继承,诚然,由于采用的载弹方式不同,后续的发射器大多不能在保证供弹顺畅的前提下,保证射速。

【图片 2.2-033】校准者(Regulator·守护者发射器·N-STRIKE MODULUS·2017)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7年所属于模块系列的校准者,是NERF历史上第一把也是唯一一把有快慢机功能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

  诚然,纵观整个NERF发射器的历史,先驱者时代的AS20在广义意义上,也具有快慢机的功能。

  校准者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12发,发射精英弹,全自动传送带供弹,采用4节2号电池驱动。

  校准者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可以通过发射器右侧的扳动式开关切换三种发射模式:全自动、半自动、三发点射。实现校准者这一功能的是其内部复杂的线路板,同时也是因为这个线路板,使得校准者在半自动模式发射会出现明显的延迟,并且使得校准者成为NERF最难改造的发射器之一。

  顺带一提,校准者之所以能实现快慢机发射,正是因为其极为简单的飞轮式结构,同时还沿用了超E的传送带供弹模式,两相结合,使得其内部节省了大量的空间,这空间足以支持发射器安装实现快慢机的电路板。

  这块电路板除了支持校准者实现了快慢机功能之外,还支持了另一项功能,即是位于手柄上方的空仓提示灯。当弹匣被清空时,提示灯会闪烁提示玩家弹匣以空。从已掌握的情况来看,这个提示灯主要是检测弹匣内有无软弹,而非与12发弹匣同步,只能检测12发弹匣内是否有软弹。

  校准者的飞轮与超E一样,均为交叉飞轮模式,这可以在一定程度应用交叉飞轮模式的发射器。

【图片 2.2-034】激速(MotoFury Rapid Rally·激速发射器·NITRO·2017)

【图片 2.2-035】激速 内构转自外网

  截止2022年9月,已知NERF最早的单飞轮式发射器,为2017年发表的所属于火箭飞车系列(NITRO·2017-2019)的激速。

  激速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9发,发射火箭飞车,半自动发射,供弹模式不详,采用4节5号电池驱动。

  激速为火箭飞车系列唯一采用弹匣式载弹的发射器。由于发射器所发射的火箭飞车只能在平面上滑行,所以火箭飞车在弹匣中必须要车轮朝下排列,这使得其无法适用通常发射器的直立排列的形式。设计师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火箭飞车在弹匣中成角度倾斜排列,而弹匣又与地面倾斜,这时得火箭飞车在弹匣中能够很好的呈现车轮朝下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激速的弹匣的这种软弹排列方式,是NERF数十年的发射器历史中独一份的。

  有趣的事,激速每次扣动扳机后,都会出现发射延时的现象。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内构图来解开。从内构我们可以看到,激速的弹匣口与飞轮之间有着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当我们扣动扳机后,从弹匣中释放的火箭飞车需要行驶一段距离,才能接触到飞轮并被其加速,随后才能从发射口驶出。

  激速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有着NERF极为罕见的单飞轮模式,这种模式是火箭飞车系列独有的,只能发射火箭飞车,无法发射其他发射物,或者说在发射时使得发射物保证一定的射程。

  激速设计有接地保护,这种保护使得发射器必须安放在平面上发射,同时该保护也充当加速扳机的作用。只要该保护被按下,发射器才能够加速飞轮,并且能够扣动主扳机。这种保护是火箭飞车系列独有的,这是因为火箭飞车系列的发射物火箭飞车无法在空中飞行,其只能在地面滑行,这种保护的存在强制的要求了玩家必须要使发射器接地,才能使用。诚然,激速的接地保护可以单纯的用手来接触,但代价是空中射程极差。

【图片 2.2-036】涅墨西斯(Nemesis MXVII-10K·涅墨西斯发射器·RIVAL·2017)

  发表于2017年,所属于竞争者系列的涅墨西斯,为NERF最早的采用弹仓式供弹的发射器。

  诚然,从广义来讲,先驱者时代的采用重力供弹的弹弓也可以算作弹仓式供弹发射器,但如果从狭义的发射物处于无序排列这一要求切入的话,涅墨西斯是最早的弹仓式供弹发射器。

  涅墨西斯采用弹仓式供弹,载弹量100发,发射竞争者球弹,全自动发射,全自动传送带供弹,采用6节1号电池驱动。

  涅墨西斯的弹仓所采用的原理为重力供弹,但与水弹的重力供弹有所不同,涅墨西斯采用的是传承自卡俄斯的传送带原理,这使得弹仓在有充足的软弹的前提下,会将数枚球弹与传送带接触并被输送至飞轮仓。但这种载弹的设计带来了三个弊端。

  其一,由于载弹器具位于供弹机构和飞轮之上,所以卡弹处理仓的位置就成了个难题。设计师的解决办法是将卡弹处理仓开在横置飞轮的上方,常开,平时由弹仓阻挡,在需要清理卡弹时,玩家要讲整个弹仓拆下,同时为了避免弹仓内的剩余软弹从底部漏出,设计师还设计了一对由铰链控制的挡板。这种奇怪的卡弹处理仓的设计虽然解决了清理卡弹的问题,但代价是清理困难。

  其二,球弹在装入弹仓后是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这意味着球弹在依重力下落时并不会顺滑的落于传送带上,很多时候,会因为互相摩擦卡住而导致落在传送带上的球弹数量减少,发射出现卡顿,最严重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卡住的球弹将整个传送带盖住,使得球弹无法落于传送带之上。设计师的解决办法为,为涅墨西斯设计了一个位于弹仓内的搅拌器,这个搅拌器会在扣动主扳机时启动,持续的松动弹仓内的球弹,避免互相卡住导致供弹失败。诚然,即使如此,玩家依然需要不停的晃动发射器辅助搅拌球弹,以防止供弹停止。这种设计被后世的弹仓式载弹的球弹所广泛继承,竞争者系列的弹仓载弹的电动式发射器仅有珀耳塞斯没有采用,超越系列的马赫(Mach-100·hyper·2021)同样带有搅拌器。而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22年所属于超越系列的燃料(Fuel-20·hyper·2022),为已知最早的带有搅拌器的手动发射器。燃料这款手动弹仓式发射器设计一个搅拌器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超越球弹照比竞争者球弹,由于材质发生变化,而更容易互相卡住导致供弹失败,诚然,纵然设计了与上膛联动的搅拌器,燃料在实际把玩时依然会出现“摇摇乐”的情况。

  其三,弹仓位于传送带的上方,同时软弹采用重力落下的方式与传送带接触,当传送带旋转时,会产生传送带无法抓住球弹有效供弹的情况。具体原因为,当传送带抓住球弹向前输送时,其上的球弹会受力弹起,导致传送带无法有效的抓住并输送球弹。设计师的解决办法是将传送带设计为斜置,当球弹落下时被传送带抓住侧面向前输送,当球弹因受力弹起时,会撞上另一侧的壳体弹回,重新被传送带抓住继续像前输送。这种设计被日后的所有的弹仓式电动球弹发射器所继承。

  有趣的事,虽然涅墨西斯使用的为1号电池,但其并非常规的装入发射器内,而是装入电池夹中。诚然,这并不是一个奇特的设计。但如果算上NERF推出的部分电动竞争者发射器专用的7.4V充电电池可就不同寻常了。这种充电电池出了涅墨西斯能够使用以外,2016年发表的卡俄斯和2017年发表的赫拉(Hera MXVII-1200·赫拉发射器·RIVAL·Phantom Corps·2017)也可以使用。也就是从理论上来讲,卡俄斯也可以使用卡俄斯或是赫拉的2号电池夹。

【图片 2.2-037】赫拉

【图片 2.2-038】赫拉 内构转自外网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7年所属于竞争者系列的赫拉,为NERF唯一采用手柄供弹的电动式发射器。

  赫拉采用弹匣载弹,载弹量12发,发射竞争者球弹,半自动发射,半自动勺舀式供弹,采用6节2号电池驱动。

  赫拉可以看作是宙斯与阿波罗的整合版,其融合了宙斯的半自动与阿波罗的手柄插入弹匣的设计。这种设计使得赫拉拥有了非比寻常的外观,摆脱了载弹器具的桎梏,最终获得了精简的造型。

  由于弹匣插入的位置改变,赫拉无法使用宙斯的闸门式供弹原理,并且由于弹匣以及电池仓所处的位置使得赫拉无法使用柱状软弹常用的半自动推杆。设计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另辟蹊径,为赫拉设计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勺舀式供弹模式。这种模式即使通过一个类似于勺子的零件,将脱离弹匣口的球弹舀起送入飞轮仓发射。

  赫拉是最受幻影的半自动电动飞轮式发射器之一,原因主要是因为其握把插入弹匣的布局。改造玩家可以轻松的将电池仓切除,将电池安装于卡弹处理仓之内,最大限度的缩小发射器的体积,使其成为最为精简半自动电动飞轮式发射器。

【图片 2.2-039】无限(Infinus·超火力发射器升版·STRIKE ELITE·2018)

【图片 2.2-040】无限 内构 转自外网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8年所属于精英系列的无限,是NERF历史上唯一一款可以自动装弹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

  无限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30发,发射精英弹,全自动发射,全自动推杆式供弹,采用4节1号电池驱动。

  无限最大的特点在于期内置了一个自动装填系统,可以将插入装填口的软弹自动压入弹匣内。无限手柄的上方有一个装弹口,玩家将一枚软弹插入会按下微动,其内部的两个飞轮会将软弹传输到弹鼓的上方,随后位于其上的下压装置将软弹压入弹鼓内。从内构来看,这个传输机构至少有两个电机,其中一个电机用于驱动传输软弹的飞轮,另一个电机用于驱动下压装置。

  从视频的演示来看,当弹鼓插入发射器时,虽然不会触发传输飞轮,但会使得下压装置运行一次,这种设计导致发射器非常不适合使用弹匣,只能使用弹鼓。这是因为照比弹匣,弹鼓在装在推荐数量的软弹后,会留存一定的空余空间,这个空间主要的目的是避免弹鼓卡死,而在无限这里,就成了为下压装置预留的空间,这个空间的存在使得即使弹鼓装入30枚软弹后装入无限,无限的下压装置运行也只会将软弹推动一下,而不会直接挤扁。同理,这也是为什么无限建议只使用弹鼓或是30发弹鼓进行自动装填的原因。

  从内构来看,无限的这种插入弹匣会启动下压装置的原因在于发射器的弹匣井内,多了一个弹匣识别微动,除了原来的控制飞轮的以外,还多了一个控制下压装置的微动。并且从这个下压装置微动的凸笋正好卡入30发弹鼓的特殊卡槽来看,无限时强制使用30发弹鼓的。

  无限的装填口上方有一个指示灯,通过不同的颜色来提示发射器的状态:可以发射、可以装填、弹鼓满载、卡弹。其中,可以发射为绿灯,可以装填为黄灯,卡弹为红灯,弹匣满载由于缺乏资料,故不详。弹鼓为空时,发射器亮黄灯,提示玩家装弹,当装入一枚软弹后,发射器亮绿灯,提示玩家可以发射,这说明发射器可以检测弹匣内是否有软弹,而无法检测数量,所以笔者对资料网站提及的可以提示满载表示怀疑,因为笔者实在想不出发射器如何检测并提示发射器是否满载。

  无限的飞轮改为了平行的样式,原因可能因为超E和校准者的交叉飞轮实际效果并不好,而且无限需要分出一部分电量电压来为自动装填系统供电,这降低了飞轮的转速,加剧了不好的表现,所以设计师取消了交叉飞轮的设计。

  无限的推弹结构采用与精E一样的全自动推杆模式,其原因在于弹匣顶部的空间备用于安放自动装填系统,无法安装传送带,乳齿象的全自动推杆虽不强求顶部,但占地过大,而第三方普遍采用的简化版的齿轮推杆虽然体积小,但射速过快,不适合无限这款带有并且卖点为自动装填系统的发射器,设计师只能选择最成熟稳定的精E的全自动推杆。

【图片 2.2-041】普罗米修斯

【图片 2.2-042】普罗米修斯 内构 转自外网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8年所属于竞争者系列的普罗米修斯,为NERF有史以来载弹量最大的NERF海绵弹发射器。

  诚然,如果将NERF海绵弹这一前提去除的话,那么2022年发表的所属于凝胶球系列的神话,才是载弹量最大的NERF,其原装载弹量为800发。

  普罗米修斯采用弹仓式载弹,载弹量200发,发射竞争者球弹,全自动发射,全自动传送带供弹,采用专用的9.6V、2500MAH的充电电池驱动。

  普罗米修斯可以看作是涅墨西斯的升级版,主要变动除了电池更改为专用充电电池外,其他均是为外观性的改变,对发射器的整体原理并无太大影响。

  虽然官方宣传载弹量为200发,但实际上,普罗米修斯的弹仓可以装载超过300发球弹,笔者隐约记得最大可以达到350发。事实上,从发射器的官图就可以看出,普罗米修斯在装入200发球弹后,弹仓依然有很大的空间。这种空余的设计,笔者认为是为了供弹考虑,需要为搅拌器搅动的球弹流出足够的预留空间。诚然,即使玩家装入300枚以上的球弹,发射器依然可以正常发射,并且即使有预留空间,发射器依然会出现摇摇乐的情况。

  普罗米修斯的电池是专用的,无法与其他发射器兼容,同样,他也无法使用其他发射器的电池和电池夹。普罗米修斯是竞争者最早携带电池的发射器,诚然,其并非NERF最早如此包装的发射器。截止2022年8月,已知最早将电池封装于包装中的发射器,为2015年发表的所属于精英系列的蓝犀牛(Rhino-Fire·N-STRIKE ELITE·2015)。而最早将电池装于发射器之内的是发表于2016年,所属于夜光星战系列(GLOWSTRIKE·2016-2019)的海豚骑兵(Sergeant Jyn Erso Deluxe Blaster·海豚骑兵发射器·GLOWSTRIKE·2016)、卡西安·安多上尉发射器(Captain Cassian Andor Blaster·?·GLOWSTRIKE·2016)、帝国发射器(Imperial Death Trooper Blaster·帝国豪华发射器·GLOWSTRIKE·2016)、绿色帝国发射器(Imperial Death Trooper Deluxe Blaster·GLOWSTRIKE·2016)和卡西安·安多上尉豪华发射器(Captain Cassian Andor Deluxe Blaster·GLOWSTRIKE·2016)。夜光星战的发射器设计为电池安装于发射器内的原因,是因为这这些发射器的卖点为声光,而展示声光效果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玩家能够亲自触发这些声光效果,为此NERF选择将电池直接安装于发射器内。

  诚然,笔者对这种将电池附带于包装内或是直接安装于发射器中,甚至采用专用电池的行为表示强烈反感。因为这会造成一些列严重问题。首先,发射器在运输时容易造成电池损坏。其次,当发射器年代过久电池老化后,发射器将无法使用。最后,这些发射器不能以全新的姿态保存,因为随之时间的流逝,电池会老化漏液腐蚀电池仓,导致发射器损坏无法使用。现在看来,NERF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近几年的发射器极少附带电池。

【图片 2.2-043】犀牛滑板(Rapid Fire Blaster Scooter·2019)

  发表于2019年的犀牛滑板是一款有趣的发射器。

  犀牛滑板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12发,发射精英弹,全自动发射,全自动推杆式供弹,采用6节1号电池驱动。

  犀牛滑板的发射器部分完全集成与握把和滑板车之上,虽然可以单独发射,但无法轻松持握,并且,虽然官方简介没有提及滑板车把手的最大高度,但从官方图片以及实物图片来看,成年人使用是相当困难的。

  发射器的俗称来源于其双管双弹匣这种类似于犀牛的设计,诚然,从内构我们可以轻松看出,犀牛滑板整个移植了犀牛的飞轮和供弹机构,仅仅删除了前管伸缩机构而已。诚然,犀牛护板也有所创新,根据笔者的资料,犀牛滑板的手柄处设计了一左一右两个按钮,这很可能意味着犀牛滑板将加速扳机与主扳机做了分离设计。

  虽然采用6发弹匣载弹,但实际上犀牛滑板的6发弹匣与常规的发射器的,在外观上有很大的不同。除了整体均有橙色透明塑料制成之外,弹匣底部的细节做了很大的改变,并将原先标注于抱弹口的载弹数量和方向表示挪于底部,这使得其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弹匣。

  犀牛滑板是有Flybar公司发表,孩之宝只是授予了NERF的logo的使用权。诚然,这是一种常规操作,但到了犀牛滑板这里却出现了问题。纵然犀牛滑板的内构完全复制犀牛的内构,但其依然出现了弹匣兼容问题,大量实证表明,期在使用非原配弹匣时有可能出现无法启动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犀牛滑板的独占弹匣策略被后继者完美的继承了。发表于2022年的2.0滑板(Scooter 2.0·2022)也带有一个独占的6发弹匣,其最大的改变在于略微延长了弹匣底部,并将犀牛护板6发弹匣位于底部的载弹数量和方向表示上移至弹匣插入限位下方。

【图片 2.2-044】泰坦

【图片 2.2-045】泰坦 内构 转自外网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9年所属于精英系列的泰坦,为目前单载弹容器载弹量最大的柱状软弹发射器。

  泰坦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50发,发射精英弹,全自动发射,全自动传送带供弹,采用4节1号电池驱动。

  泰坦是精英系列发表的最大的发射器,在整个NERF历史中,其体积与重量也是数一数二的。诚然,泰坦有着与其外观不行匹配的性能。最严重的问题在与其与传送带严重不符的射速,其玩具展上的射速使得笔者错误得认为其为全自动推杆式供弹。现在看来,泰坦的射速较低是两个原因造成的。其一,发射器电池数量较少导致发射器本身电压电量较小;其二,发射器的前管在扣动加速扳机时会旋转,这种设计为玩家带来了很好的把玩体验的同时,分走了一定的电压电量。两相结合,导致泰坦的射速先天不行,而且由于有着前管旋转机构,泰坦无法轻松的通过安装锂电来提高射速射程。

  泰坦的弹鼓为NERF历史上载弹量最大的模块化载弹器具,其有着高达50发的恐怖载弹量。诚然,假设当年所属于经典系列的 Stampede ECS-50没有流产的话,其所附带的弹鼓才是最早的50发弹鼓。当年的Stampede ECS-50与本应2019年发表所属于竞争者系列EDGE系列的Helios XVIII-700的流产原因一样,均是因为弹鼓卡弹严重。从笔者所掌握的Stampede ECS-50的说明书残篇和盒子外观图来看,泰坦的50发弹鼓确实是脱胎于Stampede ECS-50的50发弹鼓,两者有着完全一致的供弹原理。诚然,泰坦的50发弹鼓虽然卡弹,但没有卡到让人崩溃的地步,这说明设计师做了极为有效的改进,并且明显是吸取了超E的改良25发弹鼓和无限的30发弹鼓的经验,最终使得泰坦的50发弹鼓得以问世。

【图片 2.2-046】珀耳塞斯(Perses MXIX-5000·珀耳塞斯发射器·RIVAL·2019)

【图片 2.2-047】珀耳塞斯 内构 转自外网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9年所属于竞争者系列的珀耳塞斯,为NERF官方宣传射速最快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

  珀耳塞斯采用弹仓式载弹,载弹量50发,发射竞争者球弹,全自动发射,全自动传送带供弹,采用专用的9.6V 1500MAH充电镍氢电池驱动。

  珀耳塞斯可以认为是涅墨西斯的升级版,最大的升级点在于射速增强,官方宣传为每秒8发,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射速。诚然,纵观整个NERF发射器历史,珀耳塞斯的射速不敌AS10的每秒12-14发理论射速,即使在竞争者中,珀耳塞斯的射速也不算太惊艳,根据资料网站的说法,涅墨西斯与普罗米修斯的最大射速也能达到8发每秒。笔者认为NERF专门宣传珀耳塞斯的8发射速,可能是指的其平均或是稳定射速可以达到每秒8发。

  珀耳塞斯的弹仓照比前辈们大幅减少,这使得其成为竞争者系列中载弹量最低的弹仓式载弹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珀耳塞斯的弹仓装入发射器内后被壳体所包裹,只露出顶部,为了方便快速装弹,设计师为珀耳塞斯设计了全开的大透明仓盖。珀耳塞斯的这种布局的改变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是其没有空间安装搅拌器,这种改变还使得发射器的弹仓加长,传送带无法覆盖整个弹仓底部,这造成了严重的供弹问题。设计师的解决办法倒是简单粗暴,为位于后侧的传送带照顾不到的弹仓底部设计了一个斜坡,使得其内的球弹能依重力下落至传送带之上。诚然,这种设计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供弹效果,但由于缺少搅拌机,珀耳塞斯依然会出现供弹不流畅,需要玩家摇摇乐的情况。

  同样,由于发射器的布局改变,珀耳塞斯无法应用如涅墨西斯和珀耳塞斯一样的卡弹处理仓位置。设计师在此复原了常规发射器的做法,设计了一个可以由玩家自行打开关闭的卡弹处理仓。其位于发射器的头部,飞轮组的上方,通过滑动式开端控制锁死,滑动式打开。

  珀耳塞斯的电池为专用,无法安装给其他任何发射器使用。其采用专用电池的原因很容易理解,因为珀耳塞斯的外观无法安装数量足够的电池以保证发射电压,而电压不足会导致射速和射程下降,在外观固定而又要估计射速射程的前提下,设计师只能为珀耳塞斯采用专用电池。诚然,笔者对这种采用专用电池的行为相当反感。

【图片 2.2-048】变革者(Revoltinator·ZOMBIE STRIKE·2019)

【图片 2.2-049】变革者 内构 转自外网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9年所属于僵尸系列的变革者,为NERF新时代开始后,最早的非联名的带有声光效果的发射器。

  变革者也是僵尸系列唯一一款电动式发射器,这也是其名的由来。

  变革者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18发,发射精英弹,半自动发射,半自动推杆式供弹,采用4节5号电池驱动。

  变革者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有着3种声光效果,每次同时可以使用其中2种。按下加速扳机可以触发两种飞轮加速音效和光效,交替触发,按下主扳机可以触发一种发射音效,无需扣扳机到底,只需略微后移既可以触发。

  加速扳机的第一种声效为逐渐加大的火花电流音,光效为发射器头部的NERFlogo闪烁,提拔下方的打火器从后至前依次亮起闪烁。第二种声效为加速旋转音,光效为发射器头部的NERFlogo闪烁,扳机上方的线圈三个灯从左下起以顺时针顺序以此亮起熄灭模拟旋转效果,并且随着按住加速扳机的时间延长,旋转音效会和旋转灯效会逐渐加速,直至最大。值得一提的是,第二种模式可以当作飞轮加速的判断依据,当旋转音效和旋转灯效达到最快时,恰好也是飞轮转速达到最大之时。

  主扳机的音效为影视作品中的热武器发射音效,光效位于顶部,三个灯从后至前依次亮起熄灭,模拟能量传输的效果。

  为了展示声光效果,设计略微更改了一下变革者的主扳机锁的功能。正常的半自动弹匣式发射器,在没有插入弹匣或是按下加速扳机时,主扳机是完全无法被扣动的。而如此设计,发射器在货架上就无法展示主扳机的声光效果。设计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略微修改了主扳机的两个扳机锁,使得变革者在没有插入弹匣或是按下加速扳机时,也能使主扳机略微后移一段距离,恰好能够按下控制声光效果的微动,让我们得以在货架上看出发射器的声光效果。这种设计最初源于2016年发表的夜光星战系列发射器。顺带一提,为了实现这种展示声光效果的状态,发射器在生产时预先将电池装入了发射器之中。

  由于顶部设计了声光效果,所以弹匣插入变革者之后,其上有着巨大的空间。这个空间最大的问题在于,如果软弹因为种种原因,推弹时出现意外,就会翘起,导致卡弹。设计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简单粗暴的设计了两条加强筋来作为阻弹器,阻止软弹翘起。

  笔者有幸拥有一把变革者,说真的,这款发射器的手感非常差,几乎是我手上所有发射器中排倒数的。他有着与前管不相称的短小的尾托,以及让成年人非常尴尬的短小纤细手柄。笔者最初在看官方图是,误以为是拍摄手法导致的远小近大,但是实际上拿到手才知道,发射器就是这样设计的·······

【图片 2.2-050】MEGA E(MotoStryke·STRIKE MEGA·2020)

【图片 2.2-051】MEGA E 内构 转自外网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20年所属于MEGA系列的MEGA E,为MEGA系列唯一的半自动发射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

  MEGA E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10发,发射MEGA弹,半自动发射,半自动推杆式供弹,采用4节2号电池驱动。

  MEGA E的飞轮与乳齿象一样,均为无纹路的工字形飞轮,这种飞轮可以起到矫正弹道的作用。相对于乳齿象,MEGA E的飞轮仓做了一些优化,最显著的区别在于MEGA E的飞轮仓取消了对中垫的设计,并把进弹口改为了喇叭形,以此来使得软弹能够不偏移的进入飞轮仓,避免卡弹。

  MEGA E的半自动推杆组所采用的原理为齿轮传动,而非杠杆传动,具体的原理与杂谈请参考后文。MEGA E采用这种结构的原因,笔者认为在于其发射的MEGA弹弹身较长,这使得弹匣井的宽度相应增加,推杆推弹的距离增长。在此前提下,如果使用杠杆传动的话,为了能使MEGA弹前进足够的距离,设计师就需要为其设计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才行,而这会导致发射器扳机上部的体积暴增。为了在一定的空间下,使得推杆前进足够的距离,设计师只能为MEGA E选择齿轮传动结构。

  为了推动MEGA弹,即使没有采用杠杆原理,MEGA E的推杆组依然被设计的非常巨大,而这种质量的增加,使得推杆复位弹簧无法很好的将整个推杆组和扳机组拉动复位。设计师的解决办法着实让人眼前一黑,他为MEGA E的主扳机设计了一个塑料弹簧,通过塑料的弹性推动扳机复位,这是一个灾难性的设计,因为塑料柔软的弹性根本无法有效的推动沉重的扳机组和推杆组,再加上设计失误,MEGA E的扳机经常性的会在扣动扳机后卡住无法复位,这点令玩家诟病不已。

【图片 2.2-052】战马

【图片 2.2-053】战马 内构 转自外网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20年所属与竞争者系列的战马,为NERF新时代开始后,最早的采用内置弹匣载弹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

  战马也是竞争者系列最后一款电动飞轮式发射器。

  战马采用内置弹匣式载弹,载弹量12发,发射竞争者球弹,半自动发射,供弹模式不详,采用6节2号电池驱动。

  战马可以看作是宙斯的升级版,除了外观改变外,最大的修改点在于将载弹模式更改为内置弹匣。这种改变可能源自玩家疯狂的对宙斯进行扩容改造的应对策率,诚然,并没有有效的组织,反而还增加了普通玩家把玩的不便度。再为战马装弹时,玩家首先需要将装弹口盖向后滑动,将供弹板与弹簧固定于后方,然后玩家最多可以一次将两枚球弹装入弹匣中,弹匣装满后将装弹口盖复位,发射器才可以正常供弹发射。这种科技倒退的设计反而逼迫玩家自行将战马改造成可以安装12发弹匣的样子,并且顺势扩充容量。

  战马是最像P90的发射器之一,大多数玩家都是冲着外观入手,诚然,这些玩家中有很多都被发射器偏左的发射口恶心到了。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战马还将宽度缩减了一些,但这一缩减就出现了问题,因为飞轮的电机最省发射器体积最省成本的安装方式是位于同一侧,这就会导致发射器从中线看,一侧的壳体会略微厚于另一侧,在发射器体积最简化的前提下,发射口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处于中线上的。这种设计成了战马一个不小的瑕疵。

  笔者对于战马的供弹结构了解近乎于零,原因在于查不到有效的视频、图片或是文字资料,而且从以掌握的内构图来看,战马与宙斯的联动机构有着明显的差异,这让笔者对其究竟是否采用了与宙斯一致的闸门式供弹原理表示怀疑。诚然,笔者依旧认为战马采用的是闸门式供弹,不过设计师应该对起做了一些修改。

【图片 2.2-054】U2

【图片 2.2-055】U2 内构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20年所属于极光系列的U2和独狼(DORADO·独狼发射器·ULTRA·2020),为NERF最早的采用后装弹的弹轮式电动飞轮式发射器。

  U2采用弹轮式载弹,载弹量6发,发射极光弹,半自动发射,半自动推杆式供弹,采用6节5号电池驱动。

  U2的弹轮装弹设计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位日本高玩的设计,这种设计最大限度在保证了装弹的前提下保持了弹轮前端部分外观的完整性。为了适应这种奇特的装弹方式,设计师为U2做了很多改进。首先,为了能够装弹,设计师将弹轮至于飞轮上方,这使得其最下发射管为起始发射管,与獠牙一致。为了发射器体积足够的紧凑,设计师无法在弹轮内或是后安置弹轮旋转棘轮,为此,设计师另辟蹊径,将弹轮旋转装置由棘轮改为定向轨道,虽然最终的原理一致,但由于推动定向轨道的凸笋不会轻易形变,反而使得弹轮旋转的稳定性大幅提高,几乎杜绝了弹轮旋转不到位的情况。U2的推杆组与普通的电动弹轮式发射器一样,均是先旋转弹轮,后推动软弹发射。但不同的是,U2没有采用杠杆式或是齿轮式传动,而是将二者整合,融合为有齿轮传动的杠杆,这种设计最大的优点在于缩小了杠杆长度的同时还能保证前进距离。

  与其他电动极光发射器一样,U2也带有识别载弹器具内是否有软弹的保护,这种保护虽然因为软弹自身刚度较高而照比STF的运行良好,但依然很影响把玩体验,笔者在这里建议拆除这个保险。

  U2是一款会毁誉参半的发射器,他有着令人无法拒绝的外观的同时,却有着软弹杀手的称号。原因在于U2或是因为设计原因,或是因为组装原因,总之他的飞轮并没有处于弹轮发射管的中线上,从发射口可以轻松看到,U2的飞轮照比中线,像右偏了大约0.5CM。如果U2使用的是普通的柱形飞轮还好,偏偏期使用的是工字形飞轮,这就使得偏移成了致命的缺陷,这会使得从弹轮中推出的软弹需要转个角才能被飞轮抓住加速。如果是柔软极佳的精英弹,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偏偏U2发射的是刚性较强的实心的极光弹,这就造成了不知多少断头惨剧。根据吧友的说法,只有早期的U2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实际上笔者于2021年黑五入手的U2依然有这种情况,万幸的是,笔者的6枚极光弹依旧活着,没有惨剧发生。

  很有趣的一点是,U2的手柄与同年同系列的的U3、U4(FOUR·四号发射器·ULTRA·2020)、U5(FIVE·五号发射器·ULTRA·2020)、法老王(PHARAOH·法老王发射器·ULTRA·2020)的手柄相似度高达90%以上,几乎可以认为源自同一个设计。

  独狼采用弹轮式载弹,载弹量6发,发射极光弹,半自动发射,半自动推杆式供弹,采用6节5号电池驱动,可额外装载6枚极光弹。

  独狼可以看作是U2的升级版,诚然,升级点均为外观。独狼增加了一个一体的尾托,一个提拔,位于提拔前的可额外装载6枚极光的载弹夹,一个手扶握把,除此之外,均是一些细节上的改变。

  诚然,根据实际拥有者的说法,独狼虽然采用与U一致的内构,但却修复了弹轮偏移的BUG,避免了断头惨案的发生。

【图片 2.2-056】马赫(Mach-100·hyper·2021)

【图片 2.2-057】马赫 内构 转自外网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21年所属于超越系列的马赫,为NERF最早的发射hyper球弹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

  马赫采用弹仓式载弹,载弹量100发,发射hyper球弹,全自动发射,全自动传送带式供弹,采用6节1号电池驱动。

  马赫可以认为是hyper版本的珀耳塞斯,两者有着极为相似的外观和完全一致的布局。

  诚然,两者还是有诸多不同点。

  首先,马赫的弹仓长度缩短高度增加,并且由于发射物的体积大幅减小,最终使得其能装载100发hyper弹。奇怪的是,官方只为马赫携带了80枚hyper球弹。

  其次,虽然马赫的电池位置与珀耳塞斯在位置上完全一致,但马赫采用通用电池,而非专用电池。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成功的延长了发射器的把玩寿命,并避免了运输时的意外。

  最后,与珀耳塞斯不同,马赫弹仓内设计有搅拌器。原因皆在于马赫所发射的hyper弹。Hyper弹的体积只有竞争者球弹体积的约1/4,这使得马赫即使载弹100发,依然有空间安防搅拌器。而hyper弹在改变体积的同时,也改变了材质,其采用一种类似于橡胶的材质制成,这使得其天生带有一定的粘性,互相胶粘卡住是常态,而这种情况对采用传送带供弹的马赫来说,是致命的,这使得马赫不得不使用搅拌器来使得胶粘卡住的hyper弹分离开。

  与hyper的其他发射器一样,马赫在能安装的位置都设计了导轨,玩家可以在其上装载官方的50发和100发的载弹器。这种设计也是hyper的卖点,玩家可以轻松的打开马赫的弹仓盖,将载弹器中的球弹倒入弹仓中,已到达快速装弹的效果。

【图片 2.2-058】天择

【图片 2.2-059】天择 内构 转自外网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21年所属于极光系列的天择,为NERF最后一款可以插入复数弹匣,并通过机械结构切换弹匣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

  天择也是极光系列第一把全自动发射器。

  天择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20发,发射极光弹,全自动发射,全自动推杆式供弹,采用6节2号电池驱动。

天  择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弹匣井可以插入两个弹匣,并通过后拉或是前推弹匣前的三角握把进行切换。当左侧弹匣处于发射位时,向后拉动三角握把,弹匣井会向左移动,将右侧的弹匣移动至发射位,反之亦然。诚然,由于弹匣井与三角握把相互联动,玩家也可以选择用推动弹匣井的方法来切换弹匣。这种设计很好的增加发射器的把玩性,并拯救了载弹量最大为10发的极光发射器的载弹量。

  极光的全自动推杆使用的是与精E同样的原理,不过由于电池数增加以及结构的改良,天择依然有着不错的射速。

  笔者没有天择,不过从内构图可以看出,天择的飞轮仓的进弹口设计有一个奇怪的当弹板,类似于手动弹匣式发射器,笔者对这个结构十分迷惑,推测可能是一种防止非标软弹发射的保护,只有插入装有极光弹的发射器,该保护才会解锁,或是一种与卡弹处理仓联动的保护,再打开时落下,以代替消失的卡弹处理仓微动。

【图片 2.2-060】P90(Compact SMG·FORTNITE·2022)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22年所属于堡垒之夜系列(FORTNITE·2019-现在)的P90,为NERF历史上最早的发射精英弹的内置弹匣载弹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

  P90采用内置弹匣式载弹,载弹量8发,发射精英弹,半自动发射,推测为半自动推杆式供弹,采用4节5号电池驱动。

  现实中的P90的载弹模式有点类似于最早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MP150,或是竞争者系列的宙斯和战马,但NERF的P90发射的是精英弹,而非球弹,所以两者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若P90以MP150的方式来载弹,那么就会出现一种弹头挨着弹尾的奇怪的装弹模式。这种模式对于精英弹是致命的,因为精英弹弱软性极佳,但刚性较差,如此排列,如果弹匣弹簧足够强劲,那么软弹势必会形变导致形变造成卡弹,如果弹匣弹簧不够强劲,那么会出现无法推动软弹而供弹卡顿。

  为了解决装弹问题,设计师打破固定思维,将电池仓至于外观上的弹匣处,将弹匣内置于镜桥内。

  P90采用内置弹匣式载弹,在笔者看来更多的是无奈之举,因为堡垒之夜系列首先要尽可能的还原游戏中的外观,如此设计外观就使得其无法使用弹匣载弹,而无法使用球弹的堡垒之夜系列的P90无法还原P90独特的载弹方式。在外观的“胁迫下”,内置弹匣式载弹成了必然的产物。

  在装弹时,玩家需要先将位于手扶位置的装弹口盖打开,随后将8枚精英弹装入其内,为了防止软弹从装弹口脱出,P90与TS(TS·TS发射器·fortnite·2019)一样设计有护翼,从已有的资料来看,P90的装弹口盖有对应的微动,只有关闭,发射器才能发射,这种设计的原因有二,其一,关闭仓盖发射可以避免软弹翘起导致供弹失败,其二,这个装弹口盖同时也是卡弹处理仓盖。

【图片 2.2-061】刀翼

【图片 2.2-062】刀翼 内构转自外网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22年所属于我的世界系列(Minecraft·2021-现在)的刀翼,为NERF最早的弓造型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

  刀翼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8发,发射精英弹,半自动发射,半自动推杆式供弹,采用4节5号电池驱动。

  刀翼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没有常规的加速扳机存在,使得飞轮加速的功能由弓弦接替,在发射时玩家需要先拉动弓弦加速飞轮,然后按下手柄处的扳机发射。包括笔者在内,所有玩家都对这种本末倒置的设计非常不适应,若不是2022年年初的情报新闻直接写明,拉动弓弦加速飞轮,扣动扳机发射,这款发射器将收到多到吓人的差评。诚然,再了解了发射器的游戏原型后,这种设计就非常好理解了。我们称之为刀翼的发射器,在游戏中的中文正式名为“刀翅蜂鸟”,这把弓在游戏中的特性为范围治疗+超强蓄力攻击。笔者认为,后一项特性为刀翼的弓弦加速飞轮设计的起源,通过拉动刀翼的弓弦来使得飞轮逐渐加速至最大转速这点,非常符合超强蓄力攻击的设定。

  诚然,这种设定带来两个不算严重的的问题。其一,弓弦的后拉距离非常短。其二,刀翼所采用的为杠杆式推弹的原理,为了能够前进足够的距离以保证发射争产,杠杆需要达到一定长度才行,而由于扳机的上方即是弹匣,杠杆只能下移,于是扳机也就顺势下移,最终的结果就是,当我们持握住刀翼之时,实际上是在用中指扣动扳机发射。这两点的结果是一样的,刀翼的手感非常差。

  刀翼采用的是专用8发弹匣,这种弹匣可以单向兼容。8发弹匣虽然没有插入限位,但几乎兼容任何弹匣发射器,而普通的精英弹弹匣,由于有着插入限位,而无法插入刀翼中。不要试图强行将弹匣插入刀翼,无论是NERF的官方弹匣,还是第三方弹匣,一旦插入,除非拧螺丝将壳子分开,否则是取不出卡住的弹匣的。值得注意的一点的事,刀翼在弹匣未插入的前提下,只能将弓弦拉出部分距离,无法完全拉出,这使得弓弦无法按动加速飞轮的微动。这种设计使得原先互相独立的识别弹匣是否插入的微动和识别弹匣是否插入的扳机锁合而为一,最终的效果,即是刀翼没有了与弹匣联动的飞轮刹车,诚然,即使我们同一些特殊手段在弹匣拔出的前提下保持飞轮转动,也绝无可能通过弹匣井触及飞轮。

  正如前文曾经提及的,刀翼的卡弹处理仓没有任何微动,这使得其别说与卡弹处理仓联动的飞轮刹车,即使打开卡弹处理仓,刀翼的飞轮依旧会继续旋转。这种阉割是可以理解的,首先刀翼在正常状态下无法做到在弹匣移除的前提下保持弹轮处于旋转状态,其次即使我们通过非常规手段保持了旋转状态,刀翼的布局也不允许玩家通过卡弹处理仓接触到飞轮,至少笔者做不到。在这种先决条件下,为卡弹处理仓加不加微动是一件结果一样的事,能节省一个电子元件一些线路当然是好事。

  刀翼使用电动飞轮式结构是可以理解的,首先这可以还原游戏中的蓄力设定,其次刀翼的外观设计为手动发射器的话,只能如同闪电之弓(Lightning Bow·闪电之弓发射器·N-STRIKE MEGA·2016)或是史诗行动弓(Epic Action Bow·REBELLE·2016)一样,成为采用燧发式载弹的发射器,对于一款大型联名发射器来说,这是不被允许的,设计师只有电动飞轮这一条路可以走。

【图片 2.2-063】闪击(Motoblitz CS-10·ELITE 2.0·2022)

【图片 2.2-064】闪击 内构 转自外网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22年所属于精英2.0系列的闪击,为NERF最后一款无托式造型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

  闪击的主体部分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10发,发射精英弹,半自动发射,半自动推杆式供弹,采用4节5号电池驱动。闪击的霰弹发射器部分采用外置式载弹,载弹量6发,发射精英弹,蓄气式发射,齐射,气室结构,阀门种类不详。

  关于闪击霰弹发射器部分的杂谈与简介,请参考前文。

  闪击可以看作是夜光与粉碎者的混合版,其继承了夜光的无托式结构与粉碎者的二合一设计。为了使得发射器不会过长,闪击对夜光的机构做了一些调整,首先他将推杆后的肩托部分适当缩短,对比新老两把发射器来看,主要是将夜光推杆后的空余部分删除。其次缩短弹匣与手柄之间的距离。最后,延长发射管,使得其能够下挂霰弹发射器。这种改造最大的问题在于缩短了肩托与手柄之间的距离,对于长臂玩家,可能会有一些不适。

  闪击在扳机上方采用了镂空设计,这是一种极为美观并节省材料的设计,但对发射器的内构却有着极大的影响。查看夜光内构就会发现,夜光的这部分空间主要的存在目的是放置扳机杠杆,而没有这个空间的闪击只能将扳机杠杆后移至近推杆的位置,夜光上链接扳机杠杆与推杆的金属杆变为长长的扳机杆,诚然,两者只是位置发生变化,实际的原理不变。

  闪击的瞄准镜不得不说,他实在是太矮了,矮到成年玩家完全无法使用,即使儿童稍大一些也同样如此,笔者认为纯粹是一种增值设计。

  闪击的卡弹处理仓别修改为左侧,滑动式打开,与刀翼一样的是,闪击的卡弹处理仓同样没有任何微动,玩家可以轻松的在打开卡弹处理仓的状态下保持飞轮转动。笔者认为,原因在于,由于卡弹处理仓的位置改变,我们无法在弹匣插入的状态下触碰飞轮,而卸掉弹匣时,由于有识别弹匣是否插入的微动存在,发射器无法在为插入弹匣的前提下使得飞轮处于转动状态,所以与刀翼一样,闪击的卡弹处理仓设不设计微动都是同一个结果,自然是不设计为妙。

  值得一提的是,闪击的扳机孔照比夜光的大幅增大,这使得玩家即使佩戴手套依旧可以使用。

【图片 2.2-065】天速(SPEED·天速发射器·ULTRA·2022)

【图片 2.2-066】天速 内构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22年所属于极光系列的天速,为NERF官宣射速最快的发射柱状软弹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

  天速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12发,发射极光弹,全自动发射,供弹原理不详,擦用6节2号电池驱动。

  截止2022年9月,笔者依然没有查询到天速详细的内构图,仅仅依靠评测视频,笔者无法判断其供弹原理,在此注明,请见谅。

  天速的宣传点为最快的极光系列发射器,诚然,纵观整个NERF电动飞轮发射器中,天速也是最快的发射柱状软弹的全自动发射器,比他射速快的柱状软弹发射器,只有理论射速为12-14发每秒的AS10。从外观,以及评测视频中的卡弹处理仓打开图来看,天速并没有采用传送带结构,与之相对的是,弹匣井内有一个奇怪的机构,从目前俩看,是阻止弹匣脱出的极光弹过度太高用的。根据现存的全自动结构,笔者认为天速使用的可能是类似于乳齿象的推杆结构,通过齿轮组直接推动推杆前移,通过复位弹簧拉回复位,这种结构有着极高的射速和稳定性,笔者认为是最符合天速结构与射速的原理。

  天速的弹匣为专用,无法兼容之前的极光系列发射器的弹匣,双向均无法兼容。与常规的通过抱弹口阻止软弹从弹匣脱出的设计不同,天速的弹匣采用一种全新的设计卡住软弹,其使用一个有弹簧控制的夹子阻止弹匣中的软弹脱出的。该夹子的位置低于弹匣口一定距离,这使得软弹装入后最上层的软弹距离弹匣口会有一定的距离。当玩家将软弹插入发射后,夹子会被松开,软弹会被供弹板和弹簧顶起并完全托出弹匣口,这是为什么弹匣井内奇怪机构存在的原因。目前来看,这种会使得弹匣宽度增加的设计有发射器的射速有关,但由于缺乏内构演示或是图片,笔者也无法确定具体功能。

  天速的尾托可以额外装载一个12发的专用弹匣,与常规的垂直存放不同,天速为倾斜存放,为了实现这种设计,设计师设计了一个塑料弹簧卡扣,这种设计极大的增加了发射器的科幻感。

【图片 2.2-067】异形(M41-A Pulse Blaster·LMTD·2022)

  发表于2022年所属于LMTD系列的异形,是一款有趣的发射器。

  异形的主体部分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10发,发射精英弹,全自动发射,全自动推杆式供弹,采用4节2号电池驱动。异形的榴弹发射器部分采用燧发式载弹,载弹量1发,发射MEGA弹,直塞式气缸,泵动式上膛。

  异形为纪念M41-A在异形世界观登场35周年的纪念发射器,所属于高端收藏系列LMTD系列,设计有精美的展示盒。

  异形的主体部分的推弹结构,采用的是精E类型的全自动推杆,并且如果官方3D结构图正确的话,其供弹部分的结构完全移植于2.0精E(Turbine CS-18·星速发射器·ELITE 2.0·2020)。这是可以理解的,首先,异形的外观是固定的,他无法安装除精E全自动推杆外的任何结构,其次,异星这款发射器主要的目的是还原电影中的原型,诚然,并不是那么的还原,但我们依然一眼就能看出期原型为何,射速并不是其买点,所以结构稳定的全自动推杆是唯一的选择,而且即使使用2.0精E的全自动推杆,异形的射速依然能够达到每秒3发的射速。

  异形的侧面带有用于指示残弹量的数码管,诚然,其娱乐性大于实用性,因为其起始残弹量为99,这是一个复合电影设定的数字,但对于载弹量仅仅为10发的异形来说,就显得很是鸡肋了。数码管在拔出弹匣后显示为“--”,以此来表示为插入弹匣,插入弹匣后,计数重置为99,发射时,推杆每前进一次,残弹数-1,当然,玩家也可以通过数码管前的两个按钮来正负调整数值,使得数码管显示95或是10。笔者认为这种设计有些多余,因为玩家需要按下按钮10次才能使得显示数与载弹量吻合,而要使99发的载弹量清零,玩家需要按住扳机大约30秒才行,并且发射器没有任何提示空仓或是数值归零的设计,这使得这种数码管非但不会增加把玩体验,还会因为增加结构而导致发射器损坏率提高。并且笔者认为,设计师为数码管设计两个按钮用于正负调整数值,是非常失败,玩家不可能每次都要按10下去将残弹数调整为10,既然如此,还不如之设计一个按钮,数值也固定为三种:99、95和10,更能增加玩家的把玩体验。

  异形采用专用弹匣,这是令笔者始料未及的。从现有的评测视频来看,原因在于常规弹匣的插入限位,这个限位组织了异形使用普通弹匣。这种只能使用10发弹匣的设计,使得数码管可调节数字现实的设计更加的鸡肋。发射器的卸弹匣按钮的位置与卡住原理与常规发射器有很大的区别,其卸弹匣按钮位于左侧弹匣井底部,假设官方3D图没有错误的话,其通过卡住弹匣插入限位来卡住弹匣。从评测视频来看,实际发表的异形的10发弹匣,并没有如同官方图示一样设计有常规的弹匣卡位,这意味着其无法用于任何使用通用弹匣的发射器,连单向兼容都做不到。

  异形的卡弹处理仓与近年来的发射器一样,不带有任何微动,在打开的状态下,也可以轻松的启动发射器发射。笔者认为其原因与闪击或是刀翼的情况类似。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异形带有声音效果,但从实际的评测视频来看,只有榴弹发射器有音效,主发射器没有。


图解【电动飞轮式发射器】各部位名称与功能

【图片 2.2-068】图解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的各部位名称与功能(一)

  这里笔者以比较熟悉的又比较好画的精E的内构来讲解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的各部位名称。

  本图解的目的主要在讲解主要的动力部件与推弹部件的名称与功能,故此电路等部件并不在本图解的讲解与绘制范围,请自行脑部。

  由于一些部件在侧视图的状态下显示会影响讲解与演示,故此笔者额外绘制了了另一些视角的图解。同时由于推杆的位置导致其绘制侧视图会影响掩饰,而绘制俯视图又挥阻挡另一些部件结构,故此笔者同时绘制了侧视图与俯视图,并将俯视图的推杆头部旋转了90°使其不会阻挡部件结构。

【图片 2.2-069】图解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的各部位名称与功能(二)

  【1】软弹。

  关于软弹的简介与杂谈,请参考前文。

  【2】飞轮。

  飞轮是一个类似于饮料瓶盖的零件,通常成对出现。

  飞轮可以将电机轴旋转的力传导给接触到的软弹,抓住并为对其持续加速,使其飞出飞轮仓后能以较高的初速度行程的惯性继续飞行,直至落地。

  相对而立的飞轮能够对软弹施加一个相对的力,使其能够在空中较为平稳的飞行,不会立刻下坠,或出现剧烈的布朗运动。

  少数的发射器的飞轮带有防滑齿设计,采用这种设计的柱状软弹发射器只有老钢炮,除此之外,只有发射球弹的竞争者系列以及超越系列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大量采用。三者采用防滑齿飞轮的原因终归只有一点,那就是因为软弹接触飞轮的的时间长度较小,防滑齿可以使得飞轮更好的抓住软弹为其加速,使其飞出飞轮后能有更高的初速度。

  第三方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的飞轮通常标配防滑齿,这可以使得高速旋转的飞轮更好的抓住软弹为其加速,避免打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射程。

  部分发射器的飞轮的竖截面为工字形,这种造型的飞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额外的对中零件,起到矫正弹道的作用。

  【3】飞轮组侧视图。

  飞轮组是一把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的核心动力零件,其由飞轮、电机和飞轮仓组成。

  一个常规的飞轮组中的两个飞轮是相对旋转的,如图所示,在通电旋转的时候,上飞轮做顺时针旋转,下飞轮做逆时针旋转。这样设计可以为通过其间的软弹向前(图中向左)加速。

  柱状软弹的飞轮仓的两个飞轮之间的间距是个精巧设计,既能碰触的软弹弹头和海绵体,又不至于过度挤压软弹,还不会导致打滑无法抓住软弹为其提供推力。飞轮的间距通常与所发射软弹的最大直径匹配,并严格的控制误差,该设计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防止非标软弹发射的手段。

  竞争者和超越系列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的飞轮与柱状软弹的略有不同,这两个系列的飞轮的剪经小于发射物的直径。原因在于这两个系列的发射物均为球弹,而球弹相对于柱状软弹,在实际发射时被飞轮加速的时间大大缩短,为了提高初速度,设计师将飞轮的间经设计的小于发射物的只将,这样发射物再通过飞轮指示,除了会被飞轮加速外,还会因为从飞轮之间挤出而获得一个挤出的力。

  柱状软弹需要进入飞轮仓一定距离,才能有效的被飞轮“抓住”并提供动力,这需要软弹身长与推杆精细配合。同时由于飞轮仓与软弹头,软弹尾与推杆头之见各有一段距离,一但软弹过短,被推杆推动的软弹进入飞轮仓的深度就会减少,造成飞轮无法有效的抓住软弹并为其提供推力,这种精妙的设计也可以看作是防止非标软弹发射而做的。

  早期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的飞轮仓进入软弹的一侧会设计一个对中部件,通常为对中垫与对中杆,这种设计可以有效的使得软弹从飞轮较为中间的位置通过,这既保证了发射器可以正常发射,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精准度。不过近些年的发射器大多取消了这种设计,MEGA、竞争者与超越系列的发射器可以认为是带有凹槽的飞轮取代了对中垫,但精英弹发射器取消了对中垫,只能认为是节约成本。

【图片 2.2-070】图解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的各部位名称与功能(三)

  【4】飞轮凸起设计。

  因为与飞轮一体成型,所以此处实际应与飞轮颜色同色,但为了能在侧视图中汇出,笔者将其填为黑色。

  此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增加飞轮套在电机轴的长度,增加电机轴对飞轮的抓力。

  由于NERF的飞轮是一个类似于饮料瓶盖子的零件,如果不设计这个凸起,那么电机轴连接飞轮的部分的长度就回过短,而此设计则可以增加这个长度,增加电机轴对飞轮的抓力,避免打滑而无法使得飞轮旋转。同时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保护电机轴以及美观的作用。

  【5】电机。

  电机是一款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的核心的核心零件,一般的基础改造都是从替换此零件开始。

  电机是NERF圈子的称呼,圈子外一般称之为马达。

  电机插进飞轮仓并插进飞轮进行固定,这三者组成飞轮组。一些改造版本的飞轮仓会通过螺丝将电机固定在其上。

  电机与电路连接,通过加速扳机启动,当没有插入弹匣、没有关紧卡弹处理仓时会无法启动。

【图片 2.2-071】图解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的各部位名称与功能(四)

  【6】.推杆侧视图。

  此为正确的推杆侧视图。

  由于前文说过的原因,笔者特此绘制一个正确的侧视图。

  推杆的长度最终由软弹决定,这是因为弹仓与推杆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而软弹长度则会因为所使用的是否为官方弹而发生变化,一旦软弹照比标准短了一些,推杆就需要更长的长度才能在移动距离固定的情况下将短了一点的软弹推入飞轮仓内足够的距离,将其发射。这种精妙的设计,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可以认为是防止非标软弹的发射。

  【7】.可伸缩的凸笋。

  笔者认为此处的凸笋是为了增加推杆头部的表面积,可以有效的增加推杆推弹的成功率。

  此设计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后面的那个“开关凸笋”,因为这个凸笋是固定不动的,为了既能实现其功能,又不被软弹阻挡影响推杆的前后运动,所以推杆只能整体上移一段,而这就导致了原有的推杆头无法有效的推动软弹,故此设计师设计了这么一个可以伸缩的凸笋,

  在推弹时有足够表面积不影响推弹,在复位时又能被上移软弹顶起而不影响后移。

  【8】.推杆复位检查开关凸笋。

  此凸笋对应扳机组(注意是精E的)上的一个微动开关,此开关保持常闭状态。如果推杆在运行过程中断电(松开扳机),此开关可以保证推杆不会因此停在半道上,支持通路直到推杆复位使开关常闭。

  当我们让推杆电机在推杆处于运动之中就停止扣动扳机之时,使推杆在插拔弹匣或是开关卡弹处理仓时复位的零件就是这开关以及其凸笋的功劳。

  但是有时这个开关也会失灵。笔者仅遇到过一次,在一次失手落地后,笔者观察到精E的推杆处于“停在半道上”的状态,但是任凭如何插拔弹匣、开关卡弹处理仓、甚至扣动扳机,这个推杆就是纹丝不动。最后还是拆机后人工手动复位推杆,这才使得精E可以正常运作。

【图片 2.2-072】图解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的各部位名称与功能(五)

  【9】顺时针旋转90°的推杆头部。

  如果以飞轮、软弹及扳机组的侧视方式绘制推杆组,那么就会呈现此图上图的状态,这个状态很难演示转轮与推杆的运行原理,所以为了演示这两个部件,笔者将其绘制为了俯视图状态。

  但绘制为俯视图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即是推杆头部的两个凸笋会被挡住,故此笔者将头部旋转90°成为图上所示之样。

  【10】转轮。

  转轮是使得推杆运动的重要部件。

  转轮的背面有齿轮,正面边缘有一个凸起的圆柱。

  转轮背面的齿轮与电机相连,电机旋转带动转轮旋转,由于笔者的精E早已出手,仅从图片无法判断旋转方向,我们姑且说他是逆时针旋转。

  边缘的圆柱插入推杆后侧的滑轨内,转轮旋转时,圆柱会在滑轨内运动。由于转轮只能绕着中心点旋转运动,而推杆只能前后运动。所以我们会观察到圆柱在滑轨内进行左右运动,而推杆做前后运动。

  【11】滑轨。

  推杆后侧的滑轨经过特殊设计。

  转轮上的圆柱插入其中,可以在其中运动。

  滑轨的特殊设计可以使得推杆在转轮的带动下前后循环运动。

【图片 2.2-073】图解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的各部位名称与功能(六)

  【12】扳机。

  位于上方的是主扳机,或称发射扳机。

  该版机控制推杆运动,扣动即可启动推杆电机,使得推杆前后移动,推弹发射。

  卡弹处理仓未关严无法启动。

  未插弹匣无法扣动主扳机。

  未扣住加速扳机的情况下,无法扣动主扳机。

  【13】加速扳机。

  加速扳机位于主扳机下方,用于启动加速飞轮。

  电动飞轮发射器需要在扣动主扳机前,扣动并扣住加速扳机,先启动飞轮,并使飞轮达到一定的转速后,在扣动主扳机启动推杆推弹发射。否则会造成尿弹甚至严重卡弹。

  卡弹处理仓未关严、未插弹匣时扣动加速扳机无法启动飞轮。


【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的图解运行原理

【图片 2.2-074】图解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的运行原理 精E ver.(一)

  【步骤1】未启动状态。

  状态默认插入弹匣、卡弹处理仓关好、有电。

【图片 2.2-075】图解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的运行原理 精E ver.(二)

  【步骤2】扣动加速扳机

  扣动加速扳机,电机通电带动飞轮旋转,上飞轮顺时针旋转,下飞轮逆时针旋转。

  加速扳机需要扣住,因为要使飞轮转速达到最大,否则无法正常发射。

  在发射时也需要一直扣住,否则会降低飞轮转速,影响发射。当然在扣动主扳机情况下松开加速扳机也没事,因主扳机会阻止加速扳机回弹。

【图片 2.2-076】图解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的运行原理 精E ver.(三)

  【步骤3】扣动主扳机!

  笔者将扣动主扳机后的推杆运行分解为了四个步骤。

  其一,首先转轮逆时针旋转90°,转轮圆柱在推杆滑轨内向右移动至最右侧,推动推杆前移一段距离。

【图片 2.2-077】图解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的运行原理 精E ver.(四)

  【步骤4】推弹进入飞轮仓

  当转轮逆时针旋转到180°之时,转轮圆柱在推杆滑槽内向左滑动至中间位置,推动推杆移动至最前,将软弹推动进入飞轮仓,并使得软弹海绵体接触到飞轮。

  通常推杆能将软弹推入飞轮仓大约弹身1/5的长度,足够使得飞轮接触到海绵体为其加速,在加速的同时使得软弹前移并继续加速。如果软弹弹身较短,则推动同样的距离,飞轮只能接触到软弹弹头,由于弹头的截面是一个梯形,所以飞轮无法有效的抓住其为其加速并使其前移,发射器以此来阻止非标软弹的发射。值得注意的是,软弹如果因为陈旧而导致抗形变能力下降的话,推杆在推弹时会使其轻微形变,而出现与山寨弹一样的飞轮只接触到弹头所造成的卡弹情况。

  如果只能发射非标软弹,或是陈旧的官方弹,那么人工延长推杆的长度或是更换更长的推杆是避免卡弹的唯一方法。

【图片 2.2-078】图解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的运行原理 精E ver.(五)

  【步骤5】发射!

  上飞轮顺时针旋转,下飞轮逆时针旋转,两个飞轮共同对接触到他们的软弹加速,使其飞出飞轮仓后能获得较大的初速度,并以初速度形成的惯性继续飞行,直至落地。

  在软弹飞出后,弹匣内的软弹上移半格,将推弹杆头部的凸笋顶起收纳。

【图片 2.2-079】图解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的运行原理 精E ver.(六)

  【步骤6】推杆复位。

转轮逆时针旋转210°,圆柱在推杆的滑轨内先做运动至左侧中部,推动推杆复位。

【图片 2.2-080】图解电动飞轮式发射器的运行原理 精E ver.(七)

  【步骤7】推杆复位完成。

  转轮逆时针旋转270°,圆柱在滑轨内向左滑动至最左侧,推动推杆向后复位。

  转轮逆时针旋转360°,圆柱在推杆滑轨内向右滑动至中间,推动推杆复位至原始状态,软弹继续上移半格,为下一轮的发射做准备。

  松开加速扳机与主扳机,发射器电路断电。


0

点个赞吧~(8)

图片选择

努力修改中₍₍ (ง ˙ω˙)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