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弹簧类发射器】
【图片03-01】巨钻
接下来说的是,手动发射器中的第三大类——弹簧类发射器。
本类发射器虽不及第二大类气动类发射器占比数量多,但其却是我们国内玩家除汽缸类发射器之外最容易接触到的发射器种类。
弹簧类发射器的共同特点是都没有气缸等部件存在,软弹直接由弹簧的回弹带动的弹射杆弹射飞出。
弹簧类发射器因为使用的弹簧不同,所以可以分为三类:
【1】扭力弹簧发射器
【2】压缩弹簧发射器
【3】拉力弹簧发射器
【图片 1.3.1-01】巨钻
1.3.1【扭力弹簧发射器】
扭力弹簧发射器是三种弹簧类发射器中发射器数量最多的,因为旋风系列旗下的发射器8把发射器中的7把均采用此发射模式。
旋风系列发射的发射物为在其之前绝无仅有的碟弹,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其无法在发射舱内形成可以被瞬时气压推动的气密,故此他无法使用气缸来作为发射动力源。
为了解决这种异形弹的发射问题,孩社的设计师才开发出了以扭力弹簧为基础的弹射杆弹射设计。
相对的,这种弹射杆也无法发射常规的柱状软弹或碟弹。
关于【扭力弹簧发射器】的历史、简介与杂谈
【图片 1.3.1-02】夜袭(Proton·夜袭发射器·VORTEX·2011)
【图片 1.3.1-03】夜袭 内构 转自外网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1年所属于旋风系列的夜袭,为唯一采用燧发式载弹的扭力弹簧发射器。
夜袭采用燧发式载弹,载弹量1发,发射旋风碟弹,拉杆式上膛。
夜袭的上膛方式很有趣,玩家首先需要将上膛拉杆拉出,随后将一枚碟弹装入弹仓中,按下扳机两侧的扳动式开关,拉杆自动回弹。从莫种意义上来讲,夜袭与柱状软弹的从发射口装弹的燧发式发射器有很大不同,其更像是只能装载一发的内置弹匣式发射器。诚然,这个说法的前提是玩家按照官方指定的方法装弹。从理论上来讲,玩家可以从发射口装弹后在上膛发射,以此来把夜袭变为一个真正的燧发式发射器。
要注意的是,碟弹发射器设计有空仓保护,这个保护使得发射器在弹仓没有软弹的前提下是无法扣动扳机的,即使上膛完成也是如此。这种设计使得发射器无法放空枪,诚然,玩家可以简单的将两个空仓保护拆除来解决这个问题。
虽然夜袭的官方载弹量与设计目的都是载弹量1发,但实际上,玩家可以在正常上膛后,从发射口再装入一枚碟弹,使得载弹量增加至2发。
与旋风系列的其他碟弹发射器一样,旋风也设计有卡弹处理按钮,是的,即使旋风只有一发载弹量。旋风的卡弹处理按钮位于拉杆上,按下可以将已经处于待射点的碟弹从发射口推出,此举可以有效的清理卡弹。但是如果未发生卡弹,请忽随意按下推出碟弹。因为这个按钮只能将碟弹推出,无法释放弹射杆,假设玩家随后没有再次装弹发射的话,那么发射器将以上膛状态储存。
【图片 1.3.1-04】猎豹
【图片 1.3.1-05】猎豹 内构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1年的猎豹,为最早的采用内置弹匣载弹的扭力弹簧发射器。
猎豹采用内置弹匣载弹,载弹量5发,发射旋风碟弹,滑块式上膛。
猎豹的弹仓无需半上膛,可以的通过扳机上方的扳动式开关随意打开。扳动后,位于左侧的弹仓门下滑打开,玩家可以将5枚碟弹装入,随后拉动滑块进行上膛。从某种程度来看,猎豹与精牛有些类似,两者均使用滑块上膛,并且带有滑块复位弹簧。诚然,猎豹无法连发,并且猎豹在未装弹的前提下无法拉动滑块发射。诚然,猎豹非常容易空枪上膛,因为其空保外露于弹仓,玩家可以在弹仓打开的状态下,轻松的通过手指解锁空保,使得发射器空仓上膛。
有趣的事,虽然猎豹载弹量为5发,但实际玩家最多可以装入7枚碟弹。其中待射点1枚+内置弹匣6枚。
猎豹的卡弹处理开关位于发射器的右侧,向后拉动既可以将位于待射点的碟弹从发射口推出。与所有的碟弹发射器一样,这个开光并不能释放弹射杆。
【图片 1.3.1-06】闪电
【图片 1.3.1-07】闪电 内构 转自外网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1年所属于旋风系列的闪电,为最早的采用弹匣式载弹的扭力弹簧发射器。
闪电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10发,发射旋风碟弹,泵动式上膛,尾部带有一个模块化尾托接口,并附带有一个闪电拖。
闪电是2011年载弹量最大的手动碟弹发射器,并且由于采用模块化设计,闪电可以使用雷霆(NITRON·雷霆发射器·VORTEX·2011)的20发弹匣,或是巨钻的40发弹鼓,这使得闪电有着非比一般的实用性和可玩性。
闪电的卸弹匣开关位于右侧,这使得发射器在右撇子的人手中使用先得非常别扭。
闪电的上膛握把罕见的超出发射口,这为发射器带来了一种别样的美感。遗憾的是,虽然外观极为相近,但闪电与后辈巨钻不同,并不能连发。
截止2022年9月,闪电式唯一带有模块化尾托的碟弹发射器。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设计为模块化,但其无法使用复仇托。
闪电同样带有卡弹处理仓,位于发射器右侧。与猎豹和夜袭一样,闪电也带有空仓保护。但与前两把不同,闪电的空仓保护分为两种,其一用于检测发射器是否插入弹匣,其二检测待射点是否有碟弹。第一种空仓保护只能检测是否插入弹匣,若未插入,则不能上膛。但这个保护不会检测弹匣内是否有碟弹,即使没有,也可以上膛,同时由于待射点没有碟弹,即使上膛完成,玩家也无法扣动扳机。幸好,由于无法连发,闪电在上膛完成一次后就会锁死,这可以提醒玩家装弹发射,避免发射器处于上膛状态保存。锁死状态下进行重复上膛的方法非常简单,玩家只需要拉动卡弹处理开关,既可以再次上膛。
值得一提的是,闪电曾计划推出白色版本,但因故流产了,万幸的是,一些试模散货有在市面上流通。但奇怪的是,市面上至少有两个白色涂装版本,其一为白底红纹,其二为金纹。
【图片 1.3.1-08】巨钻
【图片 1.3.1-09】巨钻 内构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2年的巨钻,为历史上最早的可以连发的扭力弹簧发射器。
巨钻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40发,发射旋风碟弹,可连发,尾部设计有模块化的尾托接口。
截止2022年9月,采用40发弹鼓载弹的巨钻,依然是载弹量最高的碟弹发射器。虽然采用弹鼓外观的容器,但从结构以及运行方式来看,其更像是4个串联起来的弹匣。巨钻的弹鼓在不拨动切换弹匣的前提下,最多只能装在19枚碟弹,上12下7。19枚装入后,玩家拨动位于弹鼓顶部的开关,旋转弹鼓内的4个7发弹匣,将已经装满7发碟弹的1号弹匣旋转至下一格,2号弹匣被旋转至装弹口下,玩家继续装入7美碟弹,随后拨动开关,将3号弹匣旋转至装弹口下,以此类推,直至4个弹匣装满总集40枚碟弹。装弹完成后,但弹鼓输出7枚碟弹后,4个弹匣会自动想反方向旋转,将空的4号弹匣移走,有弹的3号弹匣移至装弹口下方,以此类推,直至40枚碟弹发射完毕。出现这种运行原理的原因在于,碟弹是一个圆盘,只能上下堆叠,无法做到精英弹在精英弹弹鼓中的排列,这使得碟弹的载弹器如果想增加载弹量,只能增加弹匣长度,而过长的长度会影响玩家的机动性与运输成本。设计师为此将40发碟弹长的弹匣分割位4个,一12三7,这有效的在增加了载弹量同时,降低了长度。
巨钻是碟弹发射器仅有的两个可以连发的发射器之一,诚然,笔者认为,为碟弹发射器设计连发是个致命的组合。这是因为碟弹发射器普遍拥有识别待射点是否有碟弹的空仓保护。但为什么有空仓保护,就会使得连发成为一个致命的因素呢?因为碟弹的空仓保护只能检测但舱内有没有碟弹,而巨钻虽然有识别是否插入弹匣的空仓保护,但却没有识别弹匣内是否有碟弹的保护。是的,玩家可以在弹匣插入的前提下空仓上膛。而巧了,虽然玩家可以空仓上膛,但由于空仓保护的存在,发射器无法扣动扳机释放弹射杆。更巧的是,我们在高速连发时无法判断巨钻弹鼓内的残弹量,这导致我们非常容易使巨钻空仓上膛,而当我们不熟悉巨钻的内构原理时,我们就会以上膛状态来保存巨钻,这对巨钻无疑是一种刑罚,及其影响发射器的性能与内构的强度。
巨钻设计有卡弹处理开关,向后拉动可以将处于待射点的碟弹从发射口弹出。与闪电一样,巨钻虽然设计有模块化的尾托接口,但他无法安装复仇托。
【图片 1.3.1-010】炫光(LUMITRON·炫光发射器·VORTEX·Light It Up·2012)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2年的炫光,为最早的发射夜光碟弹的扭力弹簧发射器。
炫光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10发,发射夜光旋风碟弹,泵动式上膛。
炫光可以认为是闪电的异色再版版本,诚然,配置有所变化,最大的区别在于卸弹匣开关设计为双侧,除此之外,炫光取消了尾托,并将弹匣改为夜光款式,价格高了5刀。
炫光的夜光弹匣需要4节5号电池驱动,从弹匣底部装入,这使得其长度远超于普通的10发弹匣,接近于20发弹匣和40发弹鼓的长度。根据夜光(RAYVEN CS-18·夜光发射器·N-STRIKE·Light It Up·2012)弹匣的经验,炫光弹匣为碟弹提供光源的LED应位于弹匣装弹口附近,这种设计可以使得每一颗碟弹都能被照射到,但缺点是如果玩家发射速度过快,那么软弹在射出后就不会夜光,因为没有得到足够长的能量补充。
与所有的碟弹发射器一样,炫光也设计有卡弹处理开关。与闪电和巨钻一样,虽然为模块化尾托接口,但其无法使用复仇托。
【图片 1.3.1-011】双碟
双碟采用内置弹匣载弹,载弹量8发,发射旋风碟弹,杠杆式上膛,一次发射两枚碟弹。
与猎豹类似,巨钻只附赠了8枚碟弹,这暗示发射器的原装最大载弹量为8发,但实际上,玩家最大可以在发射器内装填12发碟弹,2发在待射点,10发在内置弹匣中。
截止2022年9月,双碟是新时代开始后最早的杠杆式上膛的发射器。诚然,他与先驱者时代被笔者归类为杠杆式的发射器一样,与真铁差异较大。双碟的杠杆位于发射器的左侧,这对于左手持握发射器的左撇子玩家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
与其他双发发射器不同,双碟无法发射一枚碟弹,只能发射两枚。由于双碟的空仓保护检测的是但舱内是否有复数的碟弹,所以其只有装入双数的碟弹,才能完整发射完毕,否则会卡住,强行使用一枚碟弹上膛会导致发射器损坏。
双碟设计有卡弹处理开关。与其他使用模块化接口的碟弹发射器一样,双碟无法使用复仇托。
【图片 1.3.1-012】30碟(Revonix360·VORTEX·2013)
【图片 1.3.1-013】30碟 内构 转自外网
发表于2013年的30碟是一款有趣的发射器。
30碟采用弹轮式载弹,载弹量30发,发射旋风碟弹,泵动式上膛,可连发。
30碟是款有趣的发射器,甚至可以说是NERF50余年来最有趣的发射器之一,其也是笔者少有的看内构图无法模拟运行的发射器。
30碟的独特之处在于碟弹在弹鼓内的排列方式,是采用与发射口垂直堆叠,而非水平堆叠的方式。这种类似于巨钻弹鼓的模式很好的降低了30碟弹轮的长度,诚然,为了增加载弹量,30碟弹的弹轮是由5个载弹量6发的弹匣组成的。弹轮的两侧开有装弹口,玩家可以轻松将碟弹装入其内,为了使得5个弹匣都装满,弹轮如同小牛精牛一样,可以随意转动。
在发射时,弹轮供出的碟弹会在发射器内旋转,诚然,笔者并不认为会旋转360°,更有可能的是旋转90°或是270°,旋转至与发射口水平并进入待射点,随后被弹射杆弹射飞出发射口。在一轮发射中,一个弹匣只会提供一枚碟弹,并且提供一枚后,弹轮会旋转,下一轮发射时,会由第二个弹匣供弹,以此类推,直至所有的弹匣中的碟弹被发射完毕。
与所有的碟弹发射器都不同,30碟除了有卡弹处理开关外,也设计有卡弹处理仓,这是因为30碟的内构运行极为复杂,出现卡弹,或者说出现卡弹处理开关处理不了的卡弹的概率较大。
与所有的设计有模块化尾托接口的碟弹发射器一样,30碟也无法使用复仇托。由于资料的缺乏,笔者无法确定30碟是否有识别弹轮内是否有碟弹的空仓保护,这关系到发射器是否能够空仓上膛,诚然,笔者并不认为没有。
值得一的是,30碟在设计之初,曾有计划配备一个外观类似于35托的可伸缩的尾托,但实际发售时流产了。
【图片 1.3.1-014】熔火(FUSEFIRE·ZOMBIE STRIKE·2014)
截止2022年9月,熔火为最后一款非异色的发射碟弹的扭力弹簧发射器。
熔火也是唯一的非旋风系列的扭力弹簧发射器,熔火所属于僵尸系列,诚然,在这里没有计算签名弓(Signature Bow·Nerf Sports·Dude Perfect·2017)。
熔火采用内置弹匣式载弹,载弹量5发,发射夜光碟弹,拉杆式上膛,发射口下方可外装载5枚碟弹。
为熔火的夜光碟弹提供光源的LED灯位于内置弹匣的上方,同时还有额外的两个绿色的lED灯位于熔火顶部的透明导轨中,这些LED灯需要3节7号电池来驱动。
熔火的内置弹匣很有意思,位于发射器的顶部,采用水平排列的方式存放,装弹口位于拉杆的后上方,无需半上膛就可以装入5枚碟弹。装入碟弹后,玩家拉动拉杆,即会有一枚碟弹落入弹仓,拉杆复位后,碟弹进入待射点,扣扳机弹射。从这种运行原理来看,熔火可以看作是夜袭的升级版,诚然,熔火无需也没有扳动式开关用于控制拉杆回弹。
熔火采用的这种载弹模式,如果以精英弹来做的话,就是弹头与弹尾相连。这种排列方式对精英但是一种糟糕的方式,因为精英弹弹身较软而没有支撑,极易发生变形,最终卡弹。而碟弹因为自身有一一定的强度,可以抵抗一定的力而不形变,这使得这种奇特的载弹模式成了为可能。对于碟弹发射器来说,这种模式实现了在一定的长度下载弹的可能,但其弊端是当载弹数超过一定量时,就会导致发射器过长,反而没有使用普通的内置弹匣划算。
熔火最大载弹量为11枚,1枚位于待射点,5枚位于内置弹匣,5枚位于载弹器。
与其他碟弹发射器一样,熔火设计有卡弹处理开关没,并且虽然能够空仓上膛,但无法在此状态下释放弹射杆。
【图片 1.3.1-015】签名弓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7年的所属于体育系列(Nerf Sports·1980-现在)完美老兄子系列(Dude Perfect·2016-2018)的签名弓可能是真正的最后一把原创的扭力弹簧发射器。
签名弓采用燧发式载弹,载弹量1发,发射DP弓箭,弓箭式发射。
签名弓是一款有趣的发射器,笔者没有其详细内构,故而无法断定他的发射动力源类别。笔者有的仅仅是三张疑似开发时录制的视频的截图。从图上可以看出,签名弓的内部有一个扭力弹簧,在拉动弓弦时扭臂会被拉动旋转,这使得其不属于直拉、反曲、复合中任何一种弓箭类型。而从视频来看,开发中的签名弓的弓弦在拉动时并没有形变,这证明其并非皮筋式发射器,其动力源为扭力弹簧,那么笔者有理由根据期扭力弹簧来将其分类为扭力弹簧发射器。诚然,这是在DP的实际发售版本与视频所展现出来的情况一致的前提下,假设实际发售的版本做了修改,或是取消了扭力弹簧,或是将弓弦改为皮筋,那么这款发射器就不能被归类于扭力弹簧发射器中。
签名弓所发射的DP弓箭是NERF最大的弓箭发射物吗,没有之一,其长度甚至超过签名弓长度的一半。DP弓箭的箭头采用柔软的软胶支撑,中空,这在击中目标时可以有效的通过形变卸掉力量,以此来降低痛感。
签名弓的箭台设计有一个档位,当玩家将DP弓箭搭在箭台之上时可以限制弓箭的最大移动距离,理论上可以降低发射器损坏的概率。箭台上方有一个可以手动拉下的准星,玩家可以以此来瞄准目标。
在2020年极光系列发表前,签名弓是官方宣传射程最远的发射器,以105FT雄踞榜首3年。
有趣的事,签名弓最初于2016年在纽约玩具展上曝光,最初为粉色紫色配色,所属于木兰系列,但因故流产。随后在2017年纽约玩具展上以DP弓再度亮相,并正式发表。
【图片 1.3.1-016】VTX闪电(Praxis·闪电发射器·VORTEX·VTX·2018)
发表于2018年所属于旋风系列VTX子系列(VORTEX·VTX·2018)的VTX闪电、VTX猎豹(Vigilon·猎豹发射器·VORTEX·VTX·2018)、VTX巨钻(Pyragon·巨钻发射器·VORTEX·VTX·2018)是历史上最后的扭力弹簧发射器。
这三把异色款发射器,据说是在玩家强烈要求后,于旋风系列绝版5年后复刻。诚然除了异色以及闪电取消了尾托增加了一倍的弹匣与碟弹外,最大的改变可能是射程减弱,从视频来看,新的VTX配色的射程甚至不如经历了6、7年的老款。
VTX直至今日还在清货的事实证明了其在中国的惨淡销量,事实上,美国的销量也并没有多好,这可能也是孩社没有继续推出VTX雷霆和VTX30碟的原因。
图解【扭力弹簧发射器】的各部位名称与功能
【图片 1.3.1-017】图解扭力弹簧发射器的各部位名称与功能01
这里以40碟和猎豹的混合内构来做一下扭力弹簧发射器的动力部分的各部位名称与功能讲解。
图中主要画出了动力部件和发射所必要的部件和保护,其他非必要的或是被遮挡住的部件和保护,例如弹簧和防反复上膛等并未画出。
【图片 1.3.1-018】扭力弹簧 图片来自互联网
【0】.扭力弹簧
扭力弹簧图中并未画出。
图中仅供参考,笔者手中的猎豹与巨钻的扭力弹簧为宝塔形,推测其余的发射器也采用同样的样式。
如图所示,通常的扭力弹簧会有两个扭臂。在碟弹发射器中,其一固定在内构壳体上,不动,另一条扭臂固定在弹射杆上,在扭臂旋转时一同运动。
弹射杆绕旋转轴心向后旋转的同时扭动固定在其上的扭臂,最终被释放卡住,此时扭力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储存角能量。
扣动扳机释放弹射杆的瞬间,扭力弹簧释放角能量产生旋转力,带动弹射杆高速向前旋转,弹射处于发射舱内的碟弹。
扭力弹簧发射器所采用的这种特殊的宝塔形的使得玩家很难找到合适得更强劲的替换弹簧来提升发射器的性能,这是碟弹发射器人气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图片 1.3.1-019】图解扭力弹簧发射器的各部位名称与功能 01
【1】.弹射杆
弹射杆为扭力弹簧发射器发射的主要零件,其将扭力弹簧的旋转力转换为对碟弹的向前的弹射力。
扭力弹簧的其中一条扭臂固定在弹射杆上,并随着弹射杆的先后旋转而扭转储存角能量,在发射时扭力弹簧释放角能量产生扭转力带动弹射杆高速向前旋转弹射碟弹。
在上膛完成后,弹射杆的钩头设计会处于弹射仓中的碟弹的底部,在发射时弹射杆会勾住碟弹底部的空腔使其连同钩子一同前移加速,当钩子复位后,碟弹继续以初速度产生的惯性飞出发射口,在空中飞行,直至落地。
弹射杆下部的黑点为其旋转轴心,弹射杆通过轴心固定在内构上,并按轴心进行旋转。
【图片 1.3.1-020】图解扭力弹簧发射器的各部位名称与功能 02
【2】.释放固定部件
首先请原谅笔者无法在侧视图中画出真正的释放,笔者会在后面用释放俯视图详细介绍释放的运行原理。
这个零件在内构中主要起到的是固定包括弹射杆壳体和释放联动部件等机构的固定作用。
【3】.释放联动部件
由于向前后移动的扳机无法直接使得横置的释放移动,所以NERF的设计师在两者之间设计了一个联动部件,该部件虽与扳机一样为前后移动,但其在释放位置设置有一个滑槽,在联动部件前移时可以使得释放侧移解除对弹射杆的压制。
释放固定与联动部件均被弹射杆穿过,为其能旋转完成弹射功能,这两个部件在对应位置开有一条狭长的平行的缺口。
【图片 1.3.1-021】图解释放组件、释放与联动释放部件的功能与运行原理 俯视图01
【3.5】释放
真正的释放部件,是一个左右移动的小零件,也就是图中上下移动的灰色零件。该零件固定在释放固定部件上的滑槽中,其由弹簧支撑,只能左右运动。在面向释放联动部件的一面,释放设计有一个凸起,联动释放部件在凸起的对应位置设计有另一个滑槽,这个滑槽使得释放联动部件在前移时能够使得释放侧移。
如图所示,上图为未上膛、无软弹的状态,此时无法扣动扳机;下图为上膛完毕、有软弹的状态,此时能够扣扳机。而位于上端的两个变径设计的开窗是为让两个翠绿色保险穿过而设计的。
在未上膛状态下,两个空保的直径较大的部分处于释放联动部件开窗的直径较大位置,而空保无法进入开窗直径较细的部分,所以联动释放部件被空保卡住无法前移移动释放。
在上膛过程中,推杆在向后旋转接触释放的斜面,使其向左滑动,为推杆让路。在推杆到达释放后面时,释放因弹簧顶起回弹,卡住弹射杆,此时上膛完成。
在弹射杆移动,上膛完成的的同时,软弹就会随之被推到发射舱待射点,同时使得两个空保下移,其中间直径较细的部位处于联动释放部件的开窗处,此时空保可以进入开窗直径较细的部分,释放联动部件可以前移。
当扣扳机时,释放联动部件前移,释放侧移,弹射杆被扭力弹簧扭动高速前移弹射碟弹。
释放、释放联动部件、释放固定部件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理论上除双碟外的碟弹发射器均采用这种设计。
【图片 1.3.1-022】图解扭力弹簧发射器的各部位名称与功能 03
【4】.空保
请注意,为了方便观察与讲解,笔者将两个空保的位置设置在了释放固定与联动部件的“上面”使其不会被两个部件挡住。
碟弹发射器的空保有两个,其穿过释放固定与联动部件上的带有变径设计的开孔。当空保未解锁时,释放联动部件无法前移移动释放;当空保下移解锁时,释放联动部件可以前移并移动释放。
碟弹发射器的两个空保,其一被碟弹直接顶下解锁,其二则是由碟弹顶起空保联动部件间接地顶下解锁。
这两个空保可以自动检测发射舱内是否为标准碟弹,并且会检测碟弹的朝向是否正确,如果不是标准碟弹,或是碟弹底朝上被推入待射点,那么就不会解锁,玩家也就无法扣动扳机释放弹射杆。
检测非标发射物,是NERF新时代的必备保护,可以极大的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而检测碟弹的朝向是否正确,笔者认为这与碟弹这种特殊的圆盘形发射物有关。碟弹如果想要飞行的距离远的话,除了旋转飞行之外,即使碟弹的上下朝向必须正确。正确朝向的碟弹在飞行时,飞行产生的湍流较小,碟弹能飞出更远的距离。而当碟弹上下颠倒飞行时,飞行产生的湍流会大幅增大,形成较大的空气阻力,碟弹的飞行距离也随之大幅减小。换而言之,笔者认为,碟弹的空保也在莫种程度上起到了增加碟弹射程的作用。
但正如前文说的,大多数的碟弹发射器都可以空仓上膛,但因为这两个空保的存在,我们即使上膛也无法扣动扳机释放弹射杆,这使得这两个空保的功能好坏参半。
就笔者而言,专业玩家拆除这两个空保是个十分必要的小改造,既可以增加把玩的乐趣,又可以避免发射器长期处于上膛状态保存。
【5】.空保联动部件
其中的黑点为旋转轴心。
在上膛完成后,处于发射舱待射点的碟弹只能解锁第一空保,如图所示位于右侧的第二空保会被推弹杆挡住,但其又需要被进入待射点的碟弹解锁,所以孩社设计了一个中间部件,也就是笔者所称的空保联动部件来解锁这第二空保。
这个空保联动部件使得发射物需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抗性变的能力,否则无法解锁第二空保。同时也是这种解锁设计,使得上下颠倒的碟弹进入发射舱时无法解锁第二空保。
【图片 1.3.1-023】图解扭力弹簧发射器的各部位名称与功能 04
【6.推弹杆】
推弹杆的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上膛过程中将碟弹推到发射舱待射点上,使得碟弹可以解锁两个空保发射。
从实际的内构来看,推弹杆上还安装有另一个空仓保护,这个空仓保护检测的目标是弹匣,在没有插弹匣的状态下,发射器无法上膛。
推弹杆头部还有另一个空仓保护,其主要作用是传递空保联动装置下移的运动,顶下第二空保。
【图片 1.3.1-024】图解扭力弹簧发射器的各部位名称与功能 05
【8】.扳机
根据发射器的不同,从其内构可以明显判断,碟弹的扳机有两种移动方式,其一为常规的后移,其二为少见的逆时针旋转。
笔者手中的40碟属于第一种,猎豹属于第二种,图中的扳机即以猎豹为原型。
从内构来看,碟弹的扳机无法如同柱状软弹发射器一样直接接触释放,原因在于两点,一为两者距离较远并要经过弹匣;一为释放为横向运动。
扳机的作用是在起始时将向前的运动通过连动杆传递给释放联动装置,并最终将纵向运动转化为对释放的横向运动。
【7】.扳机-释放联动杆
释放联动杆的作用是传递扣动扳机所引起的纵向运动给释放联动部件。
在非连发碟弹发射器上,释放联动杆只起到一个传递运动的作用。
在连发碟弹发射器上,释放联动杆在增加了与推弹杆联动部件后可以使得发射器实现连发功能。新增加的部件使得释放联动杆在上膛状态中无法将扳机的运动传递给释放联动部件,只有在上膛完成状态下才可以。
【图片 1.3.1-025】图解扭力弹簧发射器的各部位名称与功能 06
【9】.碟弹海绵体
碟弹的海绵体材质照比常规的柱状软弹密度更大,其性状表现为有较高的抗性变能力,并且有优秀的弹性。
这两项设计使得碟弹可以在发射后多次弹射,甚至使得技术卓越的玩家可以借助弹射攻击掩体后的玩家。
【10】.空腔
碟弹的空腔主要有连点目的,一则使得碟弹可以被弹射杆勾住弹射,一则可以降低碟弹的重量,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射程。
图解【扭力弹簧发射器】的运行原理
【图片 1.3.1-026】图解扭力弹簧发射器的运行原理01
【步骤1】未上膛状态。
默认转入弹匣,其内有碟弹。
【步骤2】上膛。
上膛,推弹杆后移,同时拉动弹射杆使其绕轴心顺时针旋转,半上膛完成时推杆移动至最后,碟弹上移一格,弹射杆使得释放侧移并通过释放被其卡住。
推弹杆上安装的空仓保护被弹匣解锁,使得推弹杆能被推动后移。推弹杆后移的同时拉动弹射杆使其顺时针旋转,同时扭转扭力弹簧的扭臂,使其储存角动能。弹射杆在旋转时接触并使得释放侧移,为弹射杆的移动让开道路,在弹射杆通过后回弹并卡住其。
【图片 1.3.1-027】图解扭力弹簧发射器的运行原理03
【步骤3】上膛完成。
完成上膛,推弹杆前移推动碟弹进入发射舱待射点。
进入待射点的碟弹直接或间接的顶下两个空保,使得联动释放部件解锁,能过被扳机推动前移。
从实际的内构来看,进入待射点的碟弹是用其右端解锁第一空保的,并不会出现图上这种用碟弹空腔解锁第一空保的状况,实际上也解锁不了,本图解仅作说明,请以实际运行为准。
【步骤4】扣动扳机的瞬间。
扣动扳机,扳机推动联动释放部件使得释放横向移动,解除对弹射杆的压制。
【图片 1.3.1-028】图解扭力弹簧发射器的运行原理04
【步骤5】发射时的瞬间。
扭力弹簧释放角能量,产生扭转力扭动扭臂使得弹射杆高速逆时针旋转,同时勾住碟弹将其加速,碟弹在飞出发射口前,接触到位于右侧的辅助轮,而逆时针旋转,飞出发射口后以初速形成的惯性,并以旋转飞行产生的空气动力继续飞行,直至落地。
在碟弹脱离待射点的瞬间,空保联动部件逆时针旋转复位。
此时由于扳机依然被扣动,释放联动部件未复位,其勾住两个空保并使之无法回弹复位。
【步骤6】松开扳机。
松开扳机,联动释放部件复位,空保复位。
完成后内构又一次的处于步骤1的状态,为下一轮发射做准备。
图解碟弹发射器的“弹射杆-释放-空保”的运行原理
【图片 1.3.1-029】图解碟弹发射器的内构运行原理 01
我们单独来看一下弹射杆-释放-空保的运行原理。
区别于之前整体内构的纯侧视图,此环节以俯视图与侧视图来演示运行。
【步骤一】未上膛状态。
弹射杆处于前端,空保处于原始位置锁死释放联动部件。
【步骤二】半上膛中。
弹射杆顺时针旋转,接触释放并使之横向移动,为弹射杆让开道路。
【步骤三】半上膛完成。
弹射杆顺时针旋转至极限位置,释放复位并顶住弹射杆,半上膛完成。
【步骤四】上膛完成。
推弹杆推动碟弹至发射舱待射点,空保被碟弹顶住下移,解除对释放联动部件的锁死。
【步骤五】发射中的瞬间。
扣动扳机,推动释放联动部件使得释放横向移动,接触对弹射杆的压制,弹射杆在扭力弹簧的扭动下高速逆时针旋转,勾住待射点的碟弹使其弹射飞出。
【步骤六】松开扳机。
松开扳机,释放联动部件复位,空保复位,为下一轮发射做准备。
关于【扭力弹簧发射器】和旋风系列的杂谈
扭力弹簧发射器是NERF中比较少见的一种动力模式,但也是却是最常见的非气缸动力模式,尤其是在国内。
NERF在2011年推出旋风系列时,曾做了巨大的宣传,甚至专门在当时的主打系列——经典系列推出了一个子系列—守护系列(Gear Up·2011)。
其时,孩社打出了大致如下的标语:“谁更强?”而且每一把守护系列发射器都带有一枚碟弹,随发射器附带一枚自身无法发射的软弹这点在NERF史上是独一份的。
可惜,一种新的尝试,无一类例外都伴随着成功或失败,相对于RIVAL的大红大紫,VORTEX就是一种爹不亲娘不爱的状态。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从笔者手上玩过的两款来看,射程并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系统成熟的进行超越性改造,同时玩家还要忍受诸如无奈的精准度和令人暴躁的空保所带来的问题。
扭力弹簧并不难找,但适合碟弹发射器的就很难了,而且即使可以替换弹簧,碟弹发射器的射程也无法做出重大的突破。同时,从结构来看,扭力弹簧发射器的弹簧受力点相比于气缸发射器更脆弱,故此孩社极为罕见的为碟弹发射器内部零件大幅使用韧性更好的尼龙为材质。但尼龙的强度依然无法保证在更换更强的扭力弹簧时内部零件不会损坏。
精准度是另一个问题。
相对于柱状软弹或是球弹,碟弹在飞行时所形成的空气阻力更大。故此,在设计之初为了使其能够在一定的弹簧强度下飞行的更远,而在发射管内设计了一个辅助轮。这个辅助轮能使得飞出发射管的碟弹可以顺时针旋转。当碟弹旋转飞行时,根据高速旋转的物体有保持旋转轴不变的特性,所以碟弹不会翻滚并保持平行状态,而此状态下飞行碟弹上部为低压区,下部为高压区,这就产生了一种向上的空气动力,这抵消了一部分碟弹的重量,这最终使得碟弹这个高阻力的发射物能够在一定的甚至可以说是较弱的扭力弹簧弹射下,飞出不俗的距离。诚然,这种设计有2个缺点。其一在飞行过程中,碟弹会随着的距离或是飞出发射口的时间的增加,而越飞越慢,到后期一些敏捷的玩家可以轻松躲避,甚至徒手抓住碟弹。其二,虽然增加了射程,但却让碟弹必然朝向左侧偏转。
当然,且不言改造完后出现的问题,碟弹即使原装把玩也不讨喜。
主要原因在我们前文多次提到的两个空保。
这两个空保使得碟弹发射器无法空枪把玩,空腔即使能上膛,也由于无法击发释放弹射杆而无法再次上膛。这使得碟弹发射器强制我们必须装弹把玩,而碟弹自身的特性使得打扫困难、遗失与损坏家具是家常便饭。
虽然专业玩家可以通过拆除这两个空保实现空仓把玩,但不会拆解的大多数的普通玩家该怎么办?
他们只能忍受无法空仓把玩的烦恼,以及体验长期处于上膛状态保存的发射器的衰弱的射程。
笔者认为这两个被设计为避免发射非标软弹的空保严重的影响了碟弹系列的存续。孩社早早结束了碟弹系列,也是个明智的选择,因为2018年的VTX在此已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旋风系列是多么的无人问津,也向我们证明了,一款发射器可以清仓4年还有库存。
【图片 1.3.2-01】反弹(RICOCHET·ZOMBIE STRIKE·2014)
1.3.2【压缩弹簧发射器】
这里说的压缩弹簧发射器,并非前文详细论述过的直塞式气缸与反塞式气缸那种弹簧通过媒介推动气体,产生瞬时气压,间接推动软弹的发射器,而是一种直接将弹簧的推力传达给碟弹,将其弹射飞出的发射器。
目前笔者掌握的情报,这种发射器NERF历史上仅有一把,为2014年发表于僵尸系列的反弹。
关于压缩弹簧发射器的数量
由于资料的严重缺失,笔者目前可以确定的压缩弹簧发射器仅有反弹一把。另有两把发射器无法判断。
这两把发射器就是发表于1999年的圆球发射器(Ball Blaster·1999)和发表于2003年所属于原子系列(Atom Blasters·2003)的反应堆(Reactor·Atom Blasters·2003).这两把发射器虽然采用一种类似于压射式的发射模式,但其内部的弹簧明显才是真正的发射动力源,如果如此思考的话,这两把发射器就应属于压缩弹簧发射器。
但遗憾的是,这两把发射器太过古老,没有相应的文章或是视频作证,故此笔者不将两者列为压缩弹簧发射器之中。
理论中的【压缩弹簧发射器】的运行原理与相关简介与杂谈
反弹是一款极其冷门的发射器。
【图片 1.3.2-02】反弹内构 转自外网
能确认其发射动力源归属的是该发射器唯一一张内构图,从图上我们不难判断,其可以直接的将弹簧产生的动能经由弹射杆传递给处于待射点的碟弹,将其弹射,从发射口飞出,以初速度形成的惯性飞行直至落地。
从内构笔者最初判断其可以先上膛再装弹,与采用柱状软弹的燧发式发射器一样。
但从笔者观看的数个评测视频来看,实际的正确运作方式恰恰相反。反弹需要先装弹,再上膛。那么就说明发射器在上膛时,碟弹会与弹射杆一同移动至待射点。此设计的原因可能在于反弹设计有在未装弹下无法上膛的空保。当然更有可能的事因为在上膛后玩家无法将碟弹有效的推入待射点使其解锁控制发射的空保。
比较有趣的事,从所有的评测视频来看,反弹在发射前上膛完成后无需将滑块复位。遗憾的是笔者无法确定滑块是击发时同时复位,还是激发后手动复位,从目前俩看,发射后手动复位的可能性较大。出现这种NERF史上几乎独一无二的原因,可能在于其较小的体积所带来的简单的内构。
反弹简单的内构使得其极易被改造,当然前提是能找到能放得进去的弹簧。当然不计成本的获得了一根适配弹簧,因其非常的发射物,反弹依然不会有太好的表现,同时更换弹簧还会带来损坏的可能性,这可能是反弹几乎无人问津的原因所在。
【图片 1.3.3-01】撕裂(Ripshot·ZOMBIE STRIKE·2014)
1.3.3【拉力弹簧发射器】
拉力弹簧发射器与压缩弹簧发射器类似,同样直接将弹簧的推力传给碟弹。唯一不同的是,拉力弹簧发射器是以回拉产生的动力推动碟弹弹射。
拉力弹簧的数量要比独苗的压缩弹簧发射器多一些,除僵尸系列的撕裂外,发表于2017年所属于火箭飞车系列(NITRO·2017-2019)的爆破(LongShot·爆破发射器·NITRO·2014)是被证实的第二把拉力弹簧发射器。
虽然如此,拉力弹簧发射器可确定的也只有两把发射器,除此之外,火箭飞出其余的手动发射器中可能还存在着拉力弹簧发射器,但遗憾的是,这些发射器并不受专业玩家青睐,所以没有可供查询的内构,故无法确定实际的发射动力源是何。
理论中的【拉力弹簧发射器】的运行原理与相关简介、杂谈
增加的的数量,使得拉力弹簧发射器研究起来照比压缩弹簧发射器能够简单些,我们总计有两把发射器的内构外加其中一把的专利线构图。
【图片 1.3.3-02】撕裂专利网站图转自美国专利网站
从这张专利图我们可很轻松的看出,未上膛状态下的拉力弹簧一端固定于发射器的头部,一端固定于弹射钩上。
装弹上膛后拉动发射舱的同时拉动弹射钩,使得拉力弹簧被拉伸,储存弹性势能。
在发射时,解除压制的拉力弹簧将自身储存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在复位的同时钩住碟弹将其弹射,从发射口飞出,以初速度形成的惯性飞行直至落地。
从图上我们也可以轻松的看出,撕裂滑块顶部的小开关为卡弹处理开关,前推可以将位于待射点的碟弹从发射口推出,这种设计使得撕裂相较于反弹更为完善,而促成此设计的原因有二,其一为撕裂体积更大,其二撕裂更复杂。
【图片 1.3.3-03】爆破内构 转自外网
从内构来看,爆破与撕裂的运作方式大同小异,唯一的区别在于,爆破需要上膛后再装弹,同时因其贴地发射的设计意图,他没有实际阻止非标发射物发射的保护, 至少现在看起来是如此。
让我们说会撕裂。
【图片 1.3.3-04】撕裂内构 转自外网
如果仅从外观以及极为相似的外观运行原理来看,任谁,包括笔者在内,都会认为他与前文提到的反弹是采用了同一种内构的发射器。
从发射器的功能上来讲,撕裂确实可以算是反弹的升级版,其主要升级了外观与载弹量。
但实际上,对比内构以及专利图可以明显的看出,两者仅仅是功能相似的两把完全不同的发射器。这点让笔者十分的迷惑,因为这不符合NERF的一贯风格,NERF是不会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差异设计。就笔者而言,对于两款外观相近功能相似的发射器采用同样的内构是在正常不过的事。
虽然采用了新颖的内构设计与原理,但实际上,由于有着与其他弹簧类发射器同样的弊端,拉力弹簧发射器一样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关于【弹簧类发射器】的杂谈
本节结束后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弹簧类这种动力源,最初都是用来发射碟弹的。
为什么如此?或者说为什么碟弹发射器无法使用NERF最为常见的汽缸类为动力呢?
主要原因在于碟弹发射器无法在发射舱内形成有效的气密,这就使得发射器无法以较弱的弹簧产生的瞬时气压推动碟弹发射。当然,什么事都不是绝对的。著名的第三方发射器——圣剑的作者曾设计出一款基于圣剑的碟弹发射器,该发射器为了抵消碟弹的气密问题,采用了大容量气缸与数条强力皮筋为动力源。漏气?不怕!我吹的多吹得强就能没问题,这就是圣剑作者的方法。
但遗憾的是,考虑到儿童上膛、安全、零件稳定性、避免改造等多方面的问题,NERF设计师不可能采用这种增强气缸能力的方法来解决碟弹的发射问题。
这使得NERF设计师需要要考虑一种全新的动力源来解决问题。
其结果就是旋风系列的扭力弹簧系统,这种系统有效的解决了不使用气缸如何发射的问题,甚至改变了碟弹的外观,使得其能够更容易的被弹射杆勾住。
其后的压缩弹簧与拉力弹簧发射器同样采用了与扭力弹簧发射器极为类似的发射模式。
2017年的爆破为弹簧类发射器增加了一种新的发射弹,同样采用弹簧类的原因与碟弹一样,爆破所发射的小车无法在发射舱内行程气密。
采用弹簧类发射器可能是无奈之选,因为这些异形发射物无法使用气缸类和气动类,也不适合皮筋类来作为动力源。纵然碟弹实际射程为同年代的经典系列发射器的一倍,其依然无法与随后的精英系列发射器匹敌,而且其原装性能已经处于极限,在增加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哪怕是如同经典至精英的升级,弹簧类发射器也无法做到,这些使得弹簧类发射器只能给不重于性能的系列的发射器使用。
但在现在这个没有射程连普通玩家也无法吸引的时代,无法改装的原装的弹簧类发射器显得苍白无力。
内部的限制,与原装的表现使得弹簧类发射器无论什么玩家都不感兴趣,市场冷淡,最终弹簧类发射器就像超新星爆发一样出现在旋风系列中,而后仅有四把发射器所属于弹簧类,近乎后继无人,最终出现了弹簧类发射器人丁极为稀少的尴尬局面。
最终的结果就是,弹簧类发射器已经不再适合现在以性能为尊的时代,终归只是历史上的过客,终将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