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C 0086年,整个地球圈再一次被战争的阴云所笼罩。

三年前,吉翁残党“迪拉兹舰队”的恐怖活动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导致地球圈反吉翁残党、反宇宙移民主义的抬头。贾米托夫·海曼领导的提坦斯借此迅速崛起,通过清剿地球圈内的吉翁残党、镇压殖民地反抗运动所得到的诸多特权,来提升自身的实力,短短数年间就成了联邦阵营内的一大话事人。

意识到提坦斯由于获得太多权力而逐渐失控的有识之士,开始聚集在以布雷克斯·弗拉准将为首的奥古(A.E.U.G.)旗下,试图与提坦斯进行抗衡。
而正处于幼年期的奥古,得到了一些因为提坦斯的活跃而利益受损的大财阀暗中资助与支持。这其中就有梅拉尼·修·卡拜因为首的AE财阀(0083年后联邦政府在宇宙政策上开始退缩,也就逼着AE这种财阀不得不支持奥古)。
实际上在迪拉兹之乱终结后到格里普斯战役爆发前,这段日子可称得上是AE社最艰难的时期。0080初期,与联邦军合作进行的“高达(GP)开发计划”,却因为迪拉兹的捣乱最终除了种种丑闻外什么都没留下。AE也从那时候起开始走麦城(高云的失势+提坦斯的崛起也是AE走背字的原因之一)。

由于屡遭昔日好基友的冷遇,AE内部一度发生“解体军需部门”的意见。就算技术再怎么先进,卖不出去就都是垃圾。而且在军需产业界失去立足之地的AE,恐怕不用多久就要真的破产了。
一直到了0085年,公司内部都被这种阴霾气氛所笼罩。AE总裁麦拉尼授意CW(Club Works)小组接盘Ultra-C项目,并且为了集中不多的预算和人力,摒弃成见与第二研究事业部(主要由原吉翁尼克技术人员组成,因此力奇戴亚斯带着浓厚的吉翁风)联手(如果还是互相争夺资源的话,两边都没法完成项目了),最后完成的就是成为奥古主力机种、别称“γ高达”的RMS-009力奇·戴亚斯。

在完成力奇·戴亚斯并获得奥古肯定后,以此为开端的AE充满自信地继续高性能机体开发计划——也就是后来改名为“Z计划”的划时代主流项目。可以说,Z计划是AE重建信誉、展现技术的一大机会。
0086年初,也就是力奇·戴亚斯刚完成不久,奥古对承接了Z计划的AE提出了在当时业界还处于天方夜谭的“TMS”诸多开发要求(高度不超过20米、变形时间少于0.5秒、地球宇宙通用的全领域性、单机能突入大气层)。
有意思的是,奥古反复强调了“20米以下”这个要求,是因为创业初期的组织缺乏雄厚的经济实力,高层担心AE职业病一发作、创作激情一涌上来就搂不住手,导致机体规格成本超标。然后,有鉴于提坦斯在地球圈军事据点多如蝼蚁,因此适用于宇宙、地球的全领域性也是很有必要的。
0086年1月,由亚力山多罗·皮伍图斯基博士、凯尔赫托、格鲁克博士、奥斯卡·莱耶鲁博士等业界泰斗为领衔组成了Z计划开发小组。虽然在可动骨架技术上一度遭遇瓶颈,而且次年5月中旬奥古气势如虹的“加布罗攻略作战”一旦成功,恐怕就不需要什么Z计划了,因此在5月11日前夕开发小组一度因为“Z无用论”而担忧不已。
好在因为种种原因,奥古并没有达成预定的战略目的。无法短期结束的格里普斯战役, Z计划开发小组得以继续进行(真是讽刺)。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MSZ-006“Zeta”的诞生让AE的名誉尽复,重回顶级MS开发制造商之列。而Z高达也获得了“最高杰作”、“最强”、“超越白色恶魔”等评价。
Z高达在投入实战后,在格里普斯战役中脱颖而出,迅速建立了丰厚的战果。不过,这尊“最高杰作”虽然性能极优,但由于复杂的结构和高昂的成本 量产难度提高。急于量产化Z高达来提升全军战力的奥古,甚至一度有人提出取消可变机构来降低生产难度、成本的这种“本末倒置型”提议(主要成果是MSZ-007量产型Z)

或是废除部分可变系统,加入SFS系统的简易半可变机构的“技术倒退型”提议(主要成果是RGZ-91灵格斯)

而在格里普斯战役中后期,奥古的军备已然成型(大量雷姆+少量力奇戴亚斯+旧型机),因此AE开始将扶(ying)持(xiao)对象从奥古转为了军备较差的卡拉巴(还在大量运用第一、二世代旧型机与提坦斯对抗)。后者(卡拉巴)也由于前线压力增大、急于强化战力的考量,而通过在“Z计划”注资等婉转的方式向AE示好。
卡拉巴为何向Z计划抛出橄榄枝?理由不言而喻,在格里普斯战役中表现出色的Z高达不但让奥古喜出望外,同时也让其“小弟”卡拉巴艳羡不已。

在格里普斯战役刚爆发时,卡拉巴在情报交流方面与奥古达成了共识。加布罗攻略作战结束后,奥古的作战部队依靠卡拉巴的积极协助返回了宇宙,因此双方建立了深厚的信赖关系,卡拉巴也从奥古手上获得了战力。其中就有在加布罗接收的迦楼罗级超大型运输机“奥多姆拉”号,为日后组建018飞行中队奠定了基础。

在与奥古协同作战的过程中,卡拉巴非常看好Z高达在大气层内的作战能力。Z高达的定位是全领域万能型机种,设计上更偏向宇宙战,而卡拉巴的地盘全都在地球。因此在注资后卡拉巴依托AE的技术、设施,开始研发局地用(适用于重力下作战)MSZ-006衍生机种。
这,就是MSZ-006A1“Z匹斯”(Zeta Plus)诞生的契机。

0087年11月份,在奥古的全力支持下,卡拉巴得到了足够的相关技术(借了Z高达几天来测试新装备),独立开发出了完全用于地上作战的Z匹斯A1型,并进行了小批量试生产。
PLUS之结构
ova版设定

由于“素体”Z高达的设计定位是高性能旗舰机,本身并不存在量产化的修改可能,不计成本的设计规格太高、操纵性难度太大也成了阻碍其量产化的绊脚石。因此,Z匹斯的诞生虽然努力将Z高达往量产化的方向带,但相较于其它量产型MS而言本机依然是高成本的限定货。
主体构造

与原型机不同,本机的设计注重实用性与生产性。本机头部的基本设计依旧以Z高达为蓝本,主取景器、传感器等的构成也与Z高达并无二致。
区别在于,此时的卡拉巴,在得到AE的技术、资金援助后已经具备独立开发特定组件的能力。卡拉巴如此坚持的理由,也是为了彰显其具备“自主生产能力”的需要。
既然在名称上继承了“Z”之名,那么本机头部的外观毋庸置疑沿袭了原型机修长尖锐的造型。
本机的头部轮廓略有变化,后头部有所延长,内空间的增加 火神炮的容弹量提升了80%。
Z系的构造,是根据先行开发的百式数据为基础,导入了RX-178高达马克兔的可动骨架技术相融合所完成的。

与Z高达一样,主要装甲依然采用了兼具轻量化、高刚性的高达尼姆γ合金,保证了本机复杂的变形机构能够实现成真。虽然本机是以实用与生产为优先考量来设计的,不过毕竟是TMS(可变式MS),一些主要区域依然极为复杂与精密。

寻常MS的主动力炉设置在躯干部分,而本机的两组主动力炉则设置在小腿部。这是由于机体的大部分变形机构都集中在了躯干,这部位的空间不足且安定性较差,不适合设置重要的主动力炉,因此这部位制设置了副动力炉。

主动力炉虽然移往了小腿,但提供机体所需的一切动力毫无问题,这些与原型机也没有出入,不再赘述。
本机的驾驶舱位于躯干中央位置。与原型机相似,当变形成WR(冲浪者)形态时,驾驶舱会移动转变为机首的一部分。
在当时,以奥古阵营为例,通用的MS驾驶舱规格如出一辙,均设置有线性座椅、全天周荧幕等合乎潮流走向的装备——同时,在细节部分上与原型机Z高达有些许的不同、简化。这部分差异性也主要反映在操纵系统的设计上,因为Z高达的操纵系统十分灵活敏感、难以控制,直接沿用必然会因为高难度的操纵性而恶评如潮。
本机的脚部,尤其是胫部的尺寸显得十分硕大。这是因为这块区域内置了主发电机与热核喷气引擎的关系,是提供动力与推进力的重要部分。
与原型机不同的是,由于本机的定位是服务于大气层内作战之用,因此主推进系统以适用于大气层内的热核喷气引擎替换掉了全领域兼容型的热核喷气/火箭推进引擎。性能可靠的核融合炉取代了化石燃料(几乎不需要了),降低了运用成本还节省了内部空间。

由于大气的存在才得以运用的空冷式冷却系统循环遍布整个机身,解决了冷却的问题。同时以核融合炉为依托,空气还能作为推进剂,经济又实用,可谓一举多得。
变形机构,这可谓是TMS最重要、最具特征的一环。本机通过变形为“WaveRider”(冲浪者)的MA形态,在发挥出高机动性的同时,也具备了能够单机独立在大气层内飞行的能力。 MS的高性能与变形机构相互兼容,这需要归功于柔软性极佳的可动骨架,以及呈区块化设计的机体各部位所带来的效率化。

由于原型机Z高达需要实现单机突入大气层,“冲浪者”形态下作用重要的背部飞行装甲与护盾需要采用极耐高温、冲击波的高性能材料——当然,高性能也就等于高昂的造价成本。

本机由于是以大气层内运用为设计目的,因此一开始就放弃了大气层突入能力,飞行装甲的修改设计更倾向于适合大气层内运用。
上面也提过了,由于得到了奥古的全力支持,卡拉巴曾经借到Z高达一号机进行了数天的新装备测试。大气层内的FXA-01K型飞行装甲在此期间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卡拉巴的技术人员在测试过程中搜集了数据资料,对这款新型飞行装甲稍加改动后,就嫁接到了本机之上。
01K型与原型版最大的区别,是变形结构简化获得了成功。01K型不再需要像原型版那样需要水平翻转180°等复杂的变形过程,且进一步改良了可动翼以获得可变后掠翼(VG翼)的功能。
这是一种能够通过调节翼展、翼后掠角来影响WR形态下的机动性和操作性的可动翼。在起飞、着陆、低速飞行中,与追求高速飞行时的采用的后掠角是不同的。通常会通过调节翼展的长度来改变后掠角(最经典的莫过于F14),来获得足够的升力,亦或是提升加速性与高速飞行能力。也就是说,翼展的长度变化是主要的调节手段。
本机的WR形态相比起原型机来,要更为扁平,折叠变形的脚部也进一步地降低了高度(大腿大部分埋入小腿胫部内)。技术人员以压低WR形态机身整体厚度来为本机带来更多的升力,同时也适度地进行装甲轻量化处理,使得本机既能够减去不必要的负重,又不会因为过度轻量化而破坏了防护平衡,又能巧妙地控制成本。

当本机从WR变回MS形态后,飞行装甲会自动折叠垂直于背后,与中置的长型垂尾平行。由于机翼具备可动结构,因此在MS形态下能在空战中发挥出类似百式背部可动翼那样的AMBAC效果。理论上在空中瞬间切换WR/MS也是可能的,由此也能弥补单一形态下的性能短板(比如WR形态下格斗能力较差,MS形态则机动性不足)。
Z之武装
Vulcan Gun/火神炮
本机在头部的两侧内藏有一对口径60毫米的火神炮。与其它联邦制MS一样,同为弹链式供弹的这款火神炮,火力密集度很高,可以有效牵制突进中的敌人,或是灵活快速的小型目标。上文也提到了,由于头部大小的改变使得本机的火神炮容弹量提升了80%(两门总共1200发弹药)。
作为一款近接防御为主的小口径火炮,火神炮能够对轻、无装甲的目标造成致命伤害。由于射速相当高,对战车、战斗机等小型单位而言也无疑是可怕的杀器。不过受限于口径,对MS的杀伤力基本不用抱以太大的期望。
BR-M-87C BeamRifle/BR-M-87C型光束步枪

知名MS兵器开发商BOWA公司的又一力作。基本结构与Z高达的XBR-M-87A2型相似,可以看作是百式、迪杰的M-87型放大版。
87C型沿用了同一公司生产的蜗形E-PACK能源匣,输出功率达到5.7MW,最大射程达到20km以上,8km内的破坏(穿甲)效果相当可观,与87A2型的威力同级,但不具备前者的可动箱式瞄准镜头和枪身伸缩机构。
在格里普斯战役中期,随着机动性更强、防护力更高、火力更猛的TMS/TMA登场,MS用光束步枪也开始有了大型化、多功能化的趋势。
为追求对目标一击必杀的高威力,光束步枪的设计必然会朝着高集束率、高额定功率的方向发展。同时,不能因为提升功率而牺牲了装弹数,因此储存米加粒子的E-PACK小型化也就遥遥无期了。
而且,提高输出功率必然会引发新一轮的散热问题,于是冷却装置也必须进行加强……这样的结果就是武器本身尺寸不可避免的增大。

PS:在0096年“拉普拉斯之乱”时期,本机也换装了当时最新款的XBR-M-95型光束(长管)步枪。这款步枪与87A2型一样,枪管口也具备生成光束刃的功能,必要时能替代光束军刀充当格斗武器。
Beam Saber/光束军刀

在这个光束兵器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时代,毫无疑问,体型小巧(发生器)、收纳便利、使用轻便且拥有傲人破坏力的光束军刀可以称得上是MS格斗武器的代表了。
本机的光束军刀发生原理与其它版本基本相同,均是以能源CAP技术(Energy-CAP)为依托,用I力场裹住带电荷的米加粒子来形成科室的高热刀刃。0.75MW出力的光束刀刃温度超过1000℃,触碰的话几乎是瞬间就能熔穿300毫米厚的钛合金装甲或是更厚的超高张力钢等装甲材质。

与原型机相同,本机的光束军刀收纳位依然设置在侧裙甲。光束军刀在能量耗尽后收回收纳匣中充电,通过直接从主动力炉汲取电力,后勤维护也较为方便。
Hip Beam Cannon/髋部光束加农炮

这是原型机所没有,本机新设的一款速射型光束兵器(其实细想,Z高达的光束军刀在收纳状态也能射击,或许就是Z匹斯髋部光束加农炮诞生的灵感所在吧)。由于其装备的位置相当于人体髋骨附近,因而得名。
由于本机的运用着眼于大气层内长距离侵攻作战,本身飞行速度在1马赫左右(平流层飞行),说实话无论是操纵性和加速都比不上战斗机。因此作战时携带一挺87C/M95型长管光束步枪就是极限了。考虑携带更重型的火炮会加重机体的负担,因此虽然类似FXA-03M2超绝米加粒子炮、米加火箭巨炮等高出力武装虽然都纳入了本机的可选方案中,但甚少被采用。

因此,轻便小巧的髋部光束加农炮的火力追加对本机来讲尤为重要,无论是MS、WR形态下都能正常使用,直接从腿部主动力炉供给能量保证了武器的输出威力,单发出力2.4MW,威力足以扫荡同等级或更小的目标,试想如果不考虑MS战的话,髋部光束加农炮足矣。
Shield/护盾

Z系的护盾的特点,防护面积不大,但却是配合飞行装甲维持WR形态机腹流线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Z高达相同,在WR形态下本机的护盾与驾驶舱上下衔接,形成外观上看起来向前延伸、具备飞行辅助能力的机首。本机的护盾继续秉持坚固耐用、灵活不妨碍活动的设计。不过区别于Z高达的版本,本机的专用护盾不再于耐高热、冲击方面深做文章,而是针对大气层内作战的需求,优异的气动性能是十分关键的,这就要求整体(护盾与飞行装甲)保持最佳的流线型布局了。

作为机首的护盾前端追加了当时顶尖的传感器探测仪,无论是雷达索敌还是协调维持稳定飞行都因这套设备而获益不少。在护盾的中部上方(WR形态下是下方)设置了一个独立进气口,并且在护盾两侧增设了一对小型前置翼(鸭翼),将水平稳定面放在主翼之前,能够改善WR形态大迎角状态的性能,也便于机体进行短程起降(虽然对于能垂直起降的本机而言意义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本机性能优异,在格里普斯战役中后期抗击提坦斯发挥巨大作用(宣传作用)。在加布罗攻略战后(作战目的未达到),奥古与卡拉巴接触、合流,转战北美肯尼迪基地。
当友军升上宇宙后卡拉巴就接收了奥古留下的迦楼罗级空母“奥德姆拉”号(加布罗的遗产),以此为契机拨了一十八台(Z匹斯总共也就二十多台的产量)本机同型机组建起一支特殊部队,配属到“奥德姆拉”号上,负责快速反应和局地制空等应急任务。而这支定名为“018战术战斗机侵略者中队”,也因为传奇人物阿姆罗·雷上尉的挥剑加盟(一说是担任飞行中队队长)而增添了几分浪漫主义英雄色彩。

不仅仅是卡拉巴,就连奥古都对本机的性能赞赏不已。因此于战后奥古向AE订购了一批本机,而AE方也适时向客户提出了多个本机的衍生变种方案,也都获得好评(在“纽赛迪斯之乱”中也有由本机修改而得的宇宙用C1型投入作战,这部分……等我哪天入了那天杀的限定套件再说吧2333)。
一直到0096年的“拉普拉斯之乱”中,北美夏安基地(一年战争后阿姆罗的软禁之地)仍然能看见长寿的本机继续于守备部队服役。其时已换装了新式的XBR-M-95型光束(长管)步枪,与新型的古斯塔夫·卡尔(这货也是一代稀有神机,没想到会在文艺兽最后露(diu)脸(ren))并列,默默守护着联邦最后的尊严。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21-04-22 10:32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