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巨作还是要一口气看完比较爽。
似乎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就补完了除《号》以外的所有石川贤先生盖塔。今年年初鸽子窝终于把《号》吐出来了,借此机会便正好把SAGA共五部十本(按单行本计数)漫画全部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确实思绪万千,有感而作此篇。尤其是在读完石川贤先生的自述短篇《盖塔机器与我》后,实在折服于先生的热情与想象力,故本篇大致也以该短篇自述的顺序作分段。
以下。
「梦开始的地方」
无印和G是最初的盖塔。由于永井豪先生正把几乎所有精力都投入在《魔神Z》的创作和连载中,新立项的盖塔机器人的绘制任务就落到了当时刚刚入职Dynamic Pro工作室的石川贤先生肩上。据石川贤先生自述,当时年轻气盛的自己对机器人的结构还十分较真,对盖塔的初期设定改了又改力求科学合理,但在前辈(也就是豪爷)的指导下逐渐放开想象力,“原
本较真的性格也从这天开始变得随和了[1]”。作为系列的开山之作,其叙事风格以古早风的单元剧为主,没有很复杂的主线剧情,画风也是先生早期偏简单的平涂画法。该时期的龙马还处在“真.三好市民”阶段,盖塔队的组成也是很标准的老动 画trio编成,故事内容相对轻松欢乐,读来朴实无华。据石川贤先生自嘲,盖塔队的三机合体变形方式来源于工作室成员的一次车祸。其真实性虽然存疑,但从中确实可以看出先生过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能力是当下众多机战领域画手乃至动画行业者所缺少的。或者说,Dynamic Pro大家这种“想到就去画”的执行力和勇气是众人欠缺的(与此相关的话题后面会再展开)。不管怎样,就在这样好像是大伙闹着玩而诞生的、名为《盖塔机器人》的伟大篇章就此开幕。
「拯救行业的作品」[2]
号是第二代盖塔队的故事。相较前作中写人类与非人类物种战斗的故事,号的主线则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事的主角从早乙女研究所中的众人扩大到了世界各国的精锐部队,全世界一起为共同的敌人并肩战斗。可以看出,石川贤先生对人和世界的思考也在不断“进化”。根据先生自述,设计元祖盖塔和盖塔G时没有过多考虑所谓“真实性”,而盖塔号则是在先有玩具试模的情况下开始连载的,所以本作的变形合体机构较前几作稍稍合理了那么一些。能源角度,电磁驱动的盖塔号是整个系谱里唯一的“异类[3]”。从我个人角度看,石川贤先生作出这样的选择可能是考虑到和之前的作品作出区分,加上《G》结尾已经有暴走失控倾向的盖塔线与如此“真实”的盖塔号似乎显得格格不入,而且又有“救场”的剧情需要而为之。虽然我个人确实并不太喜欢电盖塔的设定,但无法否认的是本作在剧情上的高度是相比前两作更进一步的。不仅如此,不管是漫画还是动画,盖塔号在当时的业界可谓是现象级的。盖塔号的问世为当时同质化严重、半死不活的机战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启了上世纪机器人动画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而从《G》的结尾和《号》开始,故事的主角——盖塔线逐渐显露出其令人捉摸不透的,名为“进化”的面孔。
「进化的节点」[4]
在石川贤先生口中,真盖塔是为整个世界观画上句号的机体。先生在与其相关的作品中也极力将其塑造为不讲道理、终结一切的“怪物”形象,其恐怖的战力是早乙女博士都无法真正理解的。所以,与其说是被博士建造出的终极的盖塔,我更愿意将其称之为盖塔线的化身——是盖塔线引导博士为自己构建出一副具象化的躯壳,从而在前所未有的水深火热中拯救人类、拯救地球。到此为止,石川贤先生也一度认为已经交代清楚关于盖塔和盖塔线的所有内容,这个系列也可以随着真盖塔在最终决战中不分敌我地吸收了众人之后飞向火星而画上圆满的句号了。
但是……真的如此吗?
「其名为皇帝」
有一位朋友曾经跟我讲过,“优秀的漫画家的任务是画出好看的漫画,而优秀的编辑的任务是让好看的漫画不会完结。”石川贤先生就刚好碰到了这样一位优秀的编辑——中岛一基先生。石川贤先生自述,继续绘制盖塔的契机是与中岛的一次谈话。中岛像见面会上的读者一样像先生抛出了一连串关于盖塔的问题,让先生知道了读者想看到什么样的故事,也因此燃起了圆满讲好整个故事的热情和愿望。于是,先前借由盖塔号画上的句号被涂黑成了逗号,把有关“进化”的议题画到了《真盖塔机器人》中。在这一部中,真盖塔的逆天战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而在故事的结尾,盖塔系谱中话题度仅次于真盖塔的角色——盖塔皇帝就此登场。皇帝是“盖塔最终的进化形态[5]”,代表了盖塔线的最终意志——帮助人类走出地球,飞向更高更远的宇宙彼岸。在这个时期,石川贤先生经过进化的画风刚好与皇帝完全不讲道理的设定相得益彰,每一页都可以说是画得出神入化,令人瞠目结舌。在龙马对真盖塔的质问和盖塔龙在地底深处的“作茧自缚”中,旧世纪的盖塔故事就此告一段落。
「新的篇章」
进入21世纪,在2001年,新的盖塔故事拉开了帷幕。以梵文第一个字母命名的全新盖塔机器人,代表了这一IP在新世纪将要焕发的全新活力。“诸法本不生”,盖塔ARC的故事也确实做到了超越生灭对立,在无量轮回中寻找盖塔线的真相。恐龙帝国再次回归,百鬼帝国依旧活跃,拓马手持父亲用过的武器投入新的战斗。在石川贤先生笔下,盖塔的神之子们见识到了盖塔线的强大力量,由此产生了不同的选择。《ARC》这部作品具有典型的石川贤先生风格,用更宏大的想法填补之前的设定,不断扩大世界观的边缘。但可惜的是,随着期刊的停刊,先生不得不草草结尾,留下了完成进化的盖塔龙的剪影后,ARC的故事就此结束。
但这一次,有关盖塔的故事将不会再继续下去。
随着石川贤先生在2006年11月15日回归盖塔线,盖塔机器人的故事就此画上了句号。
「传承与革新」
诚然,只有石川贤先生漫画作品的盖塔世界是不够完整的。虽然先生的作品是整个世界观的核心,但正如参天大树一定“枝繁叶茂,众多的其他作品(“非石川贤”)都是构成庞大的盖塔世界观不可或缺的部分。动画方面,老三样动画、《世最》《新盖塔》等OVA作品在或多或少的魔改中扩大了盖塔机器的内涵。中岛先生始终无法接受石川贤先生的突然离世,身为盖塔头号粉丝的他在先生离去的次年,携手今石洋之先生一同创作了盖塔的精神续作《天元突破》,其故事反映出的内涵可以说是对石川贤先生思想的完美继承。可惜的是,在《盖塔ARC》动画制作和播出的时候我还没有接触到盖塔这一IP,没有体验过可能今后都不会再有的兴奋和激动。如果是现在的我收到先生最后的作品的动画化制作决定的话,一定会激动得热泪盈眶吧。漫画方面,SAGA以外的所谓“官方同人”作品也一样丰富了盖塔线的形象。尽管有很多人批评这些作品,但我认为盖塔线本就是会不断丰富不断进化的事物,每个人都对盖塔线有自己的解读与思考,繁多的作品群更可以体现出盖塔线的这一特点,是之的认可的。除此之外,游戏也是盖塔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机战御三家之一的盖塔机器人,参战了几乎(甚至可能没有“几乎”)所有机战作品,独立战棋作《盖塔大决战》甚至可以当成OVA来看,还拥有自己独立的漫画单行本。在大决战拼凑黑盖塔龙、DD原创漆黑盖塔龙的参与下,“”盖塔机器人”这个称号的含义还在不断扩大和丰富,而这有何尝不是一种所谓“进化”呢?
「我们为什么喜欢盖塔」
有关这个命题,最重要的一点是对石川贤先生的敬佩。尽管先生总是说自己总是“想着这次一定要好好结束”但又常常“以这种(草率的)形式结束故事”[6],但不可否认的是先生对盖塔机器人乃至漫画事业拥有无尽的热情与热爱。不仅如此,先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是无与伦比的。他笔下的世界尤其是敌役角色极其魔幻奇妙,令人不得不由衷赞叹。我个人自觉已经阅览过许多机战作品的敌方角色设计,但每当看到石川贤先生作品中登场了新的精英怪时,又总是会折服于先生那无尽的脑洞,不由自主地仔细观察一切细节并赞口不绝。上文提到,石川贤先生拥有一种现代机战题材画手缺少的精神力,即“想到就去做”的这种随心所欲的行动力。这也是我愈发对当下机战作品市场不抱希望的原因之一。如今的动画变得越来越商业化,众人将作品的商业价值看得比作品本身更加重要,导致各种续作满天飞,剧情一个比一个水不说,还挤占了原本就不宽裕的原创作市场。而反观石川贤先生和Dynamic Pro,不仅是由漫画家自己决定要画好看的东西出来,连编辑也从读者的角度出发,重视作者想怎么讲故事,读者想看到怎么样的作品,而不是怎么画才能赚到更多的钱。在机战题材愈发萧条的当下,确实需要这种拥有“钢之魂”的创作者来扭转乾坤。
不仅是原创性,石川贤先生也善于讲好故事,刻画好每一个人物。在他的故事中,每个人物,不管是正派还是反派,个个都有血有肉,有各自的人格魅力。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敌役角色是哥鲁帝王,其与盖塔的决斗是整部SAGA中最令人惋惜的情节之一。像这样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充满了整部作品,是盖塔为人称道的特点之一。
另外,石川贤先生穷其后半生追求的关于“进化”的议题是盖塔的精神核心。这一议题在先生的代表作中几乎都有所体现。在这里我也谈谈个人对盖塔线、对“进化”的理解和思考。在《盖塔机器人》中,盖塔线是进化的引导者,是有意志的存在。它选择了人类,所以人类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中经受考验并以此为契机发生进化。而盖塔是盖塔线的具象化存在,在战斗中同样不断进化。在这个过程中,它也展现出了亦正亦邪的面目,这一点从元祖、G、号、真到ARC的面相上也可见一斑。一直到皇帝,ARC中描绘的皇帝舰队所暴露的赶尽杀绝、不留情面的行径又是典型的侵略者手段,其所代表的最终意志似乎也是由石川贤先生留给读者自行体会的内涵。在中岛先生和石川贤先生的一段访谈中,当提及“进化的最终目的”时,先生也并未作出明确的定义,只是作了形如“大概”、“无可奈何”、“诸如此类”的解释,将想象的空间留给了广大读者。
这名为「进化」的篇章,便是盖塔机器人的魅力所在。
谨以此篇献给所有的盖塔机器人。
敬 射命丸文女士
NEO·QSW字幕组
Dynamic Pro工作室
永井豪先生
以及 石川贤先生。
2025.4.18
一般路过盖塔爱好者Solve
[1] 语出《盖塔机器与我》。
[2] 石川贤先生《盖塔机器与我》短篇中将有关真盖塔的内容置于盖塔号之后,但从故事线上看后者应在前者之后。这里以先生自叙及单行本出版顺序为准。
[3] 剧场版《Neo VS 真》中的盖塔Neo也是电驱,但是从系谱上看,该机和盖塔号属平行对应关系,故此处称“唯一”。
[4] 此处的“真”大部分指单行本《盖塔机器人 号》第三册后半部分与真盖塔有关的内容。
[5] 语出《盖塔机器与我》。
[6] 语出《虚无战记》第七册卷末语。